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以细细回顾一下白天的生活:
早上非常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做完一系列杂事,开始上课或者上班。
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作为一个靠谱的人,先查查电子邮件,
看看今天有没有新的任务和使命。查完邮件,
你突然被邮箱页面上的一件大衣广告吸引,轻轻一点,页面就到达淘宝。
然后你想起,身边有个朋友好像穿过这件大衣,还上传了图片,
你决定去社交网站看一看。接着你开始刷微博、人人和微信等,
然后再次被什么内容吸引,接着看下去。
正在网络世界遨游的你,不经意瞟了下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
你暗暗骂了自己几句,恨恨地想下午一定好好工作和学习。
下午你终于能开始工作了,其实你知道自己根本没法平静下来。
总有一种上网娱乐的冲动,但是自己又在竭力克制。
在这种煎熬中,终于熬到了下课。
如释重负的同时,一种深深的疲累袭上心头,
再看看该完成的任务却还在孕育之中。
你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
熟悉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小黑屋的小人儿
毫无疑问,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我们不用翻山越岭就能看望亲人和朋友;我们不用逛遍商场就能找到心仪的商品;我们不用读报看书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用在图书馆书架上翻阅就能找到想读的书籍。这一切在很多时候,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社交、购物和获取信息都是如此容易,这世界让人兴奋地不知所以。
于是,你有了一个格外繁忙和疲累的大脑。疲累多来源于注意力的不断转换。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座黑暗的房子,外部世界是温暖的阳光,注意力是这座房子唯一的窗户,房子里有一个小人儿在操纵着这扇窗户。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拿着窗户几乎不动,深入吸收着外界的阳光;当我们需要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抱起窗户转移到房间的另一个地方,等待着阳光来临。以前的日子里,小人儿的生活过得很从容,因为他几乎不怎么移动。而在网络时代,你能想象出小人儿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吗?他在不断地移动着窗户,有时候还需要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呀跑呀,手酸了,腿麻了,最后却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少阳光照射进来,屋子还是黑暗潮湿得厉害。
累吗?当然。
注意力绝对是被人们忽略而被滥用的资源。是的,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外界环境进入人的意识的大门。什么能够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未来的发展,但是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来管理自己的金钱、时间和人际,偏偏对自己的注意力,这一隐形资源,视而不见。是该好好了解“注意力”的时候了。
40分钟理论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和认知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就算是专注于一件事,成年人的专注状态大约能持续40分钟左右,这也是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的理论依据,儿童相对更少。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途径,所以人们能专注的时间在降低。2012年,网络写手“和菜头”曾宣称要退出微博一段时间,并在其博文中写:“现在这世界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由信息碎片所构成的大型显示屏,完整的信息已经非常少见。”想必也是意识到碎片化信息所带来的碎片化注意力,专注能力的下降让其感到焦虑。因为没有了专注力,人们还能完成什么任务呢?
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力,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的事情呢?不着急找答案。现在我们来设想,你正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穿梭,周围的人在窃窃私语。突然你好像听到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听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典型“选择性注意”的例子。为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名字如此敏感呢?首先名字对你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注意力倾向于捕捉那些我们熟悉的信息;其次,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人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比较敏感,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两个人在说什么,不会是说我的坏话吧?”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的选择性,心理学家还做了很多实验室实验来探索。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叫做“双耳分听”实验,心理学家让人们带上耳机,但是左右耳机播放的是不同的内容(词语),最后检查人们对词语的记忆。实验的结果发现,人们两耳都能听到一点儿,但是某只耳朵会更占优势。也就是说,注意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存在选择就存在竞争,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注意力已经成为重要的抢夺资源。比如网上突然爆出某明星的负面新闻,有关私生活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出现往往会是这个明星最近有上映的新电影或者发布新歌。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商业炒作。有人就问了,既然是宣传,为什么多是负面的?这难道不会引起人们对电影或歌曲的反感吗?当然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商家更多考虑的是吸引你的眼球,抢夺你的注意力。他们要的是你对这件事产生印象,而民众的八卦心理无疑是抢夺眼球的重要武器。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有了一定的印象,一切的宣传就顺理成章了。除了八卦心理,因为暴力、色情内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无良的炒作,目标就是瞄准了你的注意力和金钱。人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会不断被各种刺激所吸引和控制。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表现尤其明显。如果我们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注意力游走于不同的刺激之中,不再有时间思考和学习,我们将开始变得疲累,甚至是愚笨。
stroop任务
既然注意力是有限的和存在选择性的,那么一心两用,甚至是一心N用可以吗?这样不就能充分利用并节约时间了吗?当然,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一心多用的例子,比如跟着音乐跳舞,听着音乐看书,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不难发现能一心多用的任务之间几乎没有干扰,因此能够和平共处。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叫做“stroop任务”,这个任务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只要读出卡片上写的字就可以了。但是,心理学家给人们制造了困难。比如,请快速读出这些字:红、绿、黄、蓝。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了吗?是的,字的意义和它的颜色会产生干扰。研究结果发现,人们读一般的字大约需要63秒,而做“stroop任务”读同样多的字大约需要110秒。这也就是说,随着任务的增加,注意力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的加工时间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对于相互干扰的任务来说,一心多用并不能起到节约时间的作用,并且会让人们产生较强的疲累感。
注意力修复理论
很多人可能对自己能够专注这件事习以为常了,但是生活中大约有6%~7%的人想集中注意力却没有办法。他们很容易走神,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他们坐不住,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事情。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用“不听话”来定义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注意力确实存在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儿童身上,很多成年人也深受无法控制自身注意力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往往被我们忽略。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注意力缺乏的人非常喜欢看电视。研究者在对注意力缺陷障碍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对注意力的管理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细想这两个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介给人们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人们的注意力形成了巨大威胁。是不是有一天,人们的注意力也会变得碎片化?当我们丧失了专注的能力的时候,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注意力分散不仅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还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一旦意识到注意力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我们要学会好好照顾它。环境心理学家Rachel 和Stephen Kaplan在1980年提出了“注意力修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他们认为人们精神上的疲累多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恢复注意力应该成为减压的重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恢复注意力,甚至是提高注意力,就得到大自然中去。
除了到自然中去,在这个信息爆炸、太容易分心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让自己利用环境,而非被其控制。针对互联网的利弊分析,有学者说:互联网让聪明的人更聪明,愚笨的人更愚笨(the internet makes smart people smarter and dump people dumper)。
技术并没有错,谁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你要如何选择。所以从今天开始,管好你的注意力吧!
责任编辑:张蕾磊
早上非常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做完一系列杂事,开始上课或者上班。
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作为一个靠谱的人,先查查电子邮件,
看看今天有没有新的任务和使命。查完邮件,
你突然被邮箱页面上的一件大衣广告吸引,轻轻一点,页面就到达淘宝。
然后你想起,身边有个朋友好像穿过这件大衣,还上传了图片,
你决定去社交网站看一看。接着你开始刷微博、人人和微信等,
然后再次被什么内容吸引,接着看下去。
正在网络世界遨游的你,不经意瞟了下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
你暗暗骂了自己几句,恨恨地想下午一定好好工作和学习。
下午你终于能开始工作了,其实你知道自己根本没法平静下来。
总有一种上网娱乐的冲动,但是自己又在竭力克制。
在这种煎熬中,终于熬到了下课。
如释重负的同时,一种深深的疲累袭上心头,
再看看该完成的任务却还在孕育之中。
你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
熟悉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小黑屋的小人儿
毫无疑问,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我们不用翻山越岭就能看望亲人和朋友;我们不用逛遍商场就能找到心仪的商品;我们不用读报看书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用在图书馆书架上翻阅就能找到想读的书籍。这一切在很多时候,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社交、购物和获取信息都是如此容易,这世界让人兴奋地不知所以。
于是,你有了一个格外繁忙和疲累的大脑。疲累多来源于注意力的不断转换。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座黑暗的房子,外部世界是温暖的阳光,注意力是这座房子唯一的窗户,房子里有一个小人儿在操纵着这扇窗户。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拿着窗户几乎不动,深入吸收着外界的阳光;当我们需要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抱起窗户转移到房间的另一个地方,等待着阳光来临。以前的日子里,小人儿的生活过得很从容,因为他几乎不怎么移动。而在网络时代,你能想象出小人儿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吗?他在不断地移动着窗户,有时候还需要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呀跑呀,手酸了,腿麻了,最后却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少阳光照射进来,屋子还是黑暗潮湿得厉害。
累吗?当然。
注意力绝对是被人们忽略而被滥用的资源。是的,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外界环境进入人的意识的大门。什么能够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未来的发展,但是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来管理自己的金钱、时间和人际,偏偏对自己的注意力,这一隐形资源,视而不见。是该好好了解“注意力”的时候了。
40分钟理论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和认知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就算是专注于一件事,成年人的专注状态大约能持续40分钟左右,这也是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的理论依据,儿童相对更少。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途径,所以人们能专注的时间在降低。2012年,网络写手“和菜头”曾宣称要退出微博一段时间,并在其博文中写:“现在这世界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由信息碎片所构成的大型显示屏,完整的信息已经非常少见。”想必也是意识到碎片化信息所带来的碎片化注意力,专注能力的下降让其感到焦虑。因为没有了专注力,人们还能完成什么任务呢?
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力,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的事情呢?不着急找答案。现在我们来设想,你正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穿梭,周围的人在窃窃私语。突然你好像听到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听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典型“选择性注意”的例子。为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名字如此敏感呢?首先名字对你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注意力倾向于捕捉那些我们熟悉的信息;其次,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人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比较敏感,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两个人在说什么,不会是说我的坏话吧?”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的选择性,心理学家还做了很多实验室实验来探索。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叫做“双耳分听”实验,心理学家让人们带上耳机,但是左右耳机播放的是不同的内容(词语),最后检查人们对词语的记忆。实验的结果发现,人们两耳都能听到一点儿,但是某只耳朵会更占优势。也就是说,注意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存在选择就存在竞争,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注意力已经成为重要的抢夺资源。比如网上突然爆出某明星的负面新闻,有关私生活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出现往往会是这个明星最近有上映的新电影或者发布新歌。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商业炒作。有人就问了,既然是宣传,为什么多是负面的?这难道不会引起人们对电影或歌曲的反感吗?当然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商家更多考虑的是吸引你的眼球,抢夺你的注意力。他们要的是你对这件事产生印象,而民众的八卦心理无疑是抢夺眼球的重要武器。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有了一定的印象,一切的宣传就顺理成章了。除了八卦心理,因为暴力、色情内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无良的炒作,目标就是瞄准了你的注意力和金钱。人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会不断被各种刺激所吸引和控制。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表现尤其明显。如果我们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注意力游走于不同的刺激之中,不再有时间思考和学习,我们将开始变得疲累,甚至是愚笨。
stroop任务
既然注意力是有限的和存在选择性的,那么一心两用,甚至是一心N用可以吗?这样不就能充分利用并节约时间了吗?当然,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一心多用的例子,比如跟着音乐跳舞,听着音乐看书,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不难发现能一心多用的任务之间几乎没有干扰,因此能够和平共处。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叫做“stroop任务”,这个任务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只要读出卡片上写的字就可以了。但是,心理学家给人们制造了困难。比如,请快速读出这些字:红、绿、黄、蓝。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了吗?是的,字的意义和它的颜色会产生干扰。研究结果发现,人们读一般的字大约需要63秒,而做“stroop任务”读同样多的字大约需要110秒。这也就是说,随着任务的增加,注意力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的加工时间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对于相互干扰的任务来说,一心多用并不能起到节约时间的作用,并且会让人们产生较强的疲累感。
注意力修复理论
很多人可能对自己能够专注这件事习以为常了,但是生活中大约有6%~7%的人想集中注意力却没有办法。他们很容易走神,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他们坐不住,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事情。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用“不听话”来定义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注意力确实存在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儿童身上,很多成年人也深受无法控制自身注意力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往往被我们忽略。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注意力缺乏的人非常喜欢看电视。研究者在对注意力缺陷障碍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对注意力的管理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细想这两个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介给人们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人们的注意力形成了巨大威胁。是不是有一天,人们的注意力也会变得碎片化?当我们丧失了专注的能力的时候,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注意力分散不仅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还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一旦意识到注意力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我们要学会好好照顾它。环境心理学家Rachel 和Stephen Kaplan在1980年提出了“注意力修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他们认为人们精神上的疲累多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恢复注意力应该成为减压的重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恢复注意力,甚至是提高注意力,就得到大自然中去。
除了到自然中去,在这个信息爆炸、太容易分心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让自己利用环境,而非被其控制。针对互联网的利弊分析,有学者说:互联网让聪明的人更聪明,愚笨的人更愚笨(the internet makes smart people smarter and dump people dumper)。
技术并没有错,谁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你要如何选择。所以从今天开始,管好你的注意力吧!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