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照片筑造的梦想
作为一名自小在纽约郊区长大的孩子,我时常梦想去远方旅行。所以当有机会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员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份工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远方冒险,对旅行的热爱促使我成为一名新闻摄影师和人类学家。
1979年左右,马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伊夫·阿诺德曾在杂志上刊出了一系列照片。当时我还非常年轻,看到这组图片时,我立时被其中的一张吸引住了:画面中是一位身着粉色民族服装的内蒙古妇女,她站在一匹白马前,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图片的标题:“军用马匹的训练,内蒙古”。事实上,当时我对它的标题以及内蒙古这个地方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只是简单的把这页撕下来,贴在我书桌前的墙面上。
这张照片陪伴了我多年,包括我在大学里学习摄影的那段时间,直至最后已经破破烂烂。许多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开始为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工作,同时负责档案保管及整理。一天,我意外的又一次看到了这张影响我多年的图片。照片中的亮粉色在一整片绿色的背景下呼之欲出。我难以抑制当时的激动:它曾鼓舞了我这么多年,激发起我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摄影师。此时的它更像我的一位老朋友。这张照片,大概是我来到中国的最主要原因。
当我在苏州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一家当地的杂志就摄影行业采访我。那篇报道引起了北京的中国图片社的注意,正好当时内蒙古要举办60周年自治庆祝活动,中国的蒙牛公司发出邀请,于是我终于有了机会,亲眼去看看那张仍然贴在我房间墙壁上的,发皱发黄的照片里描画的神奇地方。
穿越内蒙古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组建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由近100名摄影师组成的团队,并带领他们穿越内蒙古,用镜头记录下这次征途,相当于一次环境普查活动。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于2006年的8月底抵达呼和浩特。
能够同时遇到许多生活在中国的国际摄影师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从北京出发,花费8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呼和浩特。一路上到处是令人眼炫的花草和匆匆忙忙驶往或是驶向首都的大卡车。我们先住进呼和浩特的一家旅馆,每个摄影师都收到了一个装着帽子、T恤和线路图的包。这100个摄影师集合在一起,被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25个人。这4个小组将以四个完全相反的方向穿越内蒙古。我所在的小组将驱车东南方向,最终抵达通辽。这是从出发地回北京的最短线路,中间我们将经过草原——那个在我脑海里占有极其特殊位置的地方。
到达内蒙古后,最先入眼的就是蓝得不真实的天空,充足的阳光将它的触角伸及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为草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在旅馆内度过的第一个夜晚,透过旅馆的窗户,我看到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巨大广场,于是我们决定出去感受一下呼和浩特的夜生活。夏日夜晚中的广场显得异常地喧闹,喷泉将水珠洒向水池中间的人像,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着夜晚里难得的蓬勃生气。我们在广场上逗留了很久,尝遍了当地的小吃和美食。
第二天,具有历史意义的60周年庆典就在这个广场举行。妇女们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装。广场上举行了绚烂的烟火表演,一只迎空升起的大型热气球上印有内蒙古的标志。我们被邀请去参观蒙古族卓越的领导人——成吉思汗的陵墓,同时还看到蒙古包(一种体积很小的当地传统住宅)。热气球演出过后就是环绕呼和浩特的旅程,我们观赏到了一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表演,包含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还有身着蒙古族服装的人群游行。他们表演了“morin khuur”,一种典型的蒙古双弦乐器。乐器的弦身和颈部由木器制成,用马尾、落叶松或是雪松术的树脂做装饰,颈端做成马头的形状,奏出的声音很像小提琴或是大提琴。弦由千枯的鹿或是山羊的腱制成,要奏响乐器需要一支由柳木制成的弓。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歌手唱歌是通过喉咙来发声,声音宏厚而悠长。
下一站我们参观了蒙牛工厂,并在公司的餐厅间享用了午餐。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游历了挤奶工作间,在全消毒的环境下,先进清洁的机械工具自动给牛挤奶。一堵电视监控墙可以让你同时看到工厂的各个角落。在科研专家检验产品的实验室里,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塑料奶牛。之后我们参观了为蒙牛员工建造的美丽住宅区,还品尝了蒙牛冰激淋。一切结束后,我们被接往王昭君墓冢,一个位于距离呼和浩特市中心南部9公里的地方。据说这里是王昭君的埋葬之地,如果你拜访过这里,下一年就会有好运和浪漫相伴。这是我们在四个小队各自行动前一起参观的最后一处。
各自分头:我的小队生活
我所在的25人小组之后又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当地司机和一辆汽车。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探究通往内蒙古深处和当地人民居住地的最终道路。在这25个成员中,只有三名外国摄影师:一名生活在大连的美国女环境画家,一名年长的法国新闻摄影师,还有我。随同我们一起的有一名翻译,是位来自北京的女孩,她的工作就是做我们的向导和翻译人员。第二天,那名法国摄影师离开了我们的团队,乘坐计程车返回北京。在他的逃离之后,我们继续之后的行程。我的同伴,那名美国女人名叫蒂娜,我们俩跟随一名很棒的蒙古老摄影师,我们称他为吴老师。其他人都来自不同的杂志,组成团队一起游历,甚至离开了随行的汽车。吴老师一路上用汉语给我们讲了许多笑话。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了呼和浩特,驶向锡林浩特。路途中,我们停下来去看一名内蒙古放牛儿童如何去驯养他的马、牛和羊。内蒙古大草原上随处可见起伏的高地和食草的牛羊,当牧马人驱赶着他的马群驰骋过一片迎风舒展的茂密低革时,那简直就是一幅充满诗情的优美画卷。这就是我梦想了许久的地方!牧马人穿着品蓝色的束腰外衣骑马疾行,在内蒙古许多更先进的地区,马已经被摩托车取代,而牧羊犬则被手机替代。我们像—群突然闯入的外来人,钻在汽车里兴致勃勃地记录着这片美丽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以及安详的牧人。同伴们都兴奋异常,每当看到一件他们认为有趣的事物时,就会立时从汽车里狂奔出去。在整个旅程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拖拉机和马群。
当我们抵达一个小镇,看到了镇前一条长长的阶梯,一直蜿蜒至一间庙宇和一个巨大的用五彩布条覆盖的祈祷轮。几位老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或谈天论事,或打扑克。我们的车驶过满是灰尘的公路,经过一处煤矿工地时,我看到了从里面探出来的男人和女人那张长期被这些黑色石头风化的脸;两个小男孩在—堆生锈的车辆和装备中间玩耍,就如同电影《冲锋飞车队》中走下来的画面—样。在路过了许多为了保护环境,利用风车发电的地点后,这种依旧对煤矿的利用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过去一排排橘色屋顶的老式房子现在已经逐渐在为更多的有着红色或是蓝色屋顶的新式建房腾出地方,—排排房子坐落于一片开阔土地的绿草之间。
我们到达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地方,
作为一名自小在纽约郊区长大的孩子,我时常梦想去远方旅行。所以当有机会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员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份工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远方冒险,对旅行的热爱促使我成为一名新闻摄影师和人类学家。
1979年左右,马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伊夫·阿诺德曾在杂志上刊出了一系列照片。当时我还非常年轻,看到这组图片时,我立时被其中的一张吸引住了:画面中是一位身着粉色民族服装的内蒙古妇女,她站在一匹白马前,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图片的标题:“军用马匹的训练,内蒙古”。事实上,当时我对它的标题以及内蒙古这个地方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只是简单的把这页撕下来,贴在我书桌前的墙面上。
这张照片陪伴了我多年,包括我在大学里学习摄影的那段时间,直至最后已经破破烂烂。许多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开始为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工作,同时负责档案保管及整理。一天,我意外的又一次看到了这张影响我多年的图片。照片中的亮粉色在一整片绿色的背景下呼之欲出。我难以抑制当时的激动:它曾鼓舞了我这么多年,激发起我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摄影师。此时的它更像我的一位老朋友。这张照片,大概是我来到中国的最主要原因。
当我在苏州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一家当地的杂志就摄影行业采访我。那篇报道引起了北京的中国图片社的注意,正好当时内蒙古要举办60周年自治庆祝活动,中国的蒙牛公司发出邀请,于是我终于有了机会,亲眼去看看那张仍然贴在我房间墙壁上的,发皱发黄的照片里描画的神奇地方。
穿越内蒙古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组建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由近100名摄影师组成的团队,并带领他们穿越内蒙古,用镜头记录下这次征途,相当于一次环境普查活动。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于2006年的8月底抵达呼和浩特。
能够同时遇到许多生活在中国的国际摄影师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从北京出发,花费8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呼和浩特。一路上到处是令人眼炫的花草和匆匆忙忙驶往或是驶向首都的大卡车。我们先住进呼和浩特的一家旅馆,每个摄影师都收到了一个装着帽子、T恤和线路图的包。这100个摄影师集合在一起,被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25个人。这4个小组将以四个完全相反的方向穿越内蒙古。我所在的小组将驱车东南方向,最终抵达通辽。这是从出发地回北京的最短线路,中间我们将经过草原——那个在我脑海里占有极其特殊位置的地方。
到达内蒙古后,最先入眼的就是蓝得不真实的天空,充足的阳光将它的触角伸及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为草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在旅馆内度过的第一个夜晚,透过旅馆的窗户,我看到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巨大广场,于是我们决定出去感受一下呼和浩特的夜生活。夏日夜晚中的广场显得异常地喧闹,喷泉将水珠洒向水池中间的人像,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着夜晚里难得的蓬勃生气。我们在广场上逗留了很久,尝遍了当地的小吃和美食。
第二天,具有历史意义的60周年庆典就在这个广场举行。妇女们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装。广场上举行了绚烂的烟火表演,一只迎空升起的大型热气球上印有内蒙古的标志。我们被邀请去参观蒙古族卓越的领导人——成吉思汗的陵墓,同时还看到蒙古包(一种体积很小的当地传统住宅)。热气球演出过后就是环绕呼和浩特的旅程,我们观赏到了一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表演,包含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还有身着蒙古族服装的人群游行。他们表演了“morin khuur”,一种典型的蒙古双弦乐器。乐器的弦身和颈部由木器制成,用马尾、落叶松或是雪松术的树脂做装饰,颈端做成马头的形状,奏出的声音很像小提琴或是大提琴。弦由千枯的鹿或是山羊的腱制成,要奏响乐器需要一支由柳木制成的弓。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歌手唱歌是通过喉咙来发声,声音宏厚而悠长。
下一站我们参观了蒙牛工厂,并在公司的餐厅间享用了午餐。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游历了挤奶工作间,在全消毒的环境下,先进清洁的机械工具自动给牛挤奶。一堵电视监控墙可以让你同时看到工厂的各个角落。在科研专家检验产品的实验室里,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塑料奶牛。之后我们参观了为蒙牛员工建造的美丽住宅区,还品尝了蒙牛冰激淋。一切结束后,我们被接往王昭君墓冢,一个位于距离呼和浩特市中心南部9公里的地方。据说这里是王昭君的埋葬之地,如果你拜访过这里,下一年就会有好运和浪漫相伴。这是我们在四个小队各自行动前一起参观的最后一处。
各自分头:我的小队生活
我所在的25人小组之后又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当地司机和一辆汽车。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探究通往内蒙古深处和当地人民居住地的最终道路。在这25个成员中,只有三名外国摄影师:一名生活在大连的美国女环境画家,一名年长的法国新闻摄影师,还有我。随同我们一起的有一名翻译,是位来自北京的女孩,她的工作就是做我们的向导和翻译人员。第二天,那名法国摄影师离开了我们的团队,乘坐计程车返回北京。在他的逃离之后,我们继续之后的行程。我的同伴,那名美国女人名叫蒂娜,我们俩跟随一名很棒的蒙古老摄影师,我们称他为吴老师。其他人都来自不同的杂志,组成团队一起游历,甚至离开了随行的汽车。吴老师一路上用汉语给我们讲了许多笑话。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了呼和浩特,驶向锡林浩特。路途中,我们停下来去看一名内蒙古放牛儿童如何去驯养他的马、牛和羊。内蒙古大草原上随处可见起伏的高地和食草的牛羊,当牧马人驱赶着他的马群驰骋过一片迎风舒展的茂密低革时,那简直就是一幅充满诗情的优美画卷。这就是我梦想了许久的地方!牧马人穿着品蓝色的束腰外衣骑马疾行,在内蒙古许多更先进的地区,马已经被摩托车取代,而牧羊犬则被手机替代。我们像—群突然闯入的外来人,钻在汽车里兴致勃勃地记录着这片美丽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以及安详的牧人。同伴们都兴奋异常,每当看到一件他们认为有趣的事物时,就会立时从汽车里狂奔出去。在整个旅程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拖拉机和马群。
当我们抵达一个小镇,看到了镇前一条长长的阶梯,一直蜿蜒至一间庙宇和一个巨大的用五彩布条覆盖的祈祷轮。几位老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或谈天论事,或打扑克。我们的车驶过满是灰尘的公路,经过一处煤矿工地时,我看到了从里面探出来的男人和女人那张长期被这些黑色石头风化的脸;两个小男孩在—堆生锈的车辆和装备中间玩耍,就如同电影《冲锋飞车队》中走下来的画面—样。在路过了许多为了保护环境,利用风车发电的地点后,这种依旧对煤矿的利用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过去一排排橘色屋顶的老式房子现在已经逐渐在为更多的有着红色或是蓝色屋顶的新式建房腾出地方,—排排房子坐落于一片开阔土地的绿草之间。
我们到达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