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当前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问题;宏观调控
作者介绍:项瑜(1985-),女,广东广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星(1985-),男,浙江衢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0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54-03
高校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及用人单位门槛的提高,其就业形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1.研究生就业率降低
2006年是研究生扩招后的第一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仅为86.85%,[1]首度低于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2006年同期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10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3.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7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88%。截至2010年9月1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7.82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02%,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90%。
2.研究生就业流向集中化
过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2]使得这些地区的研究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需要高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等。但目前,大型企、事业单位处于裁员缩编的转型期,公务员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审查,以上种种现状均为研究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3.研究生就业质量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降低
过去,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待遇丰厚、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但随着研究生扩招数量的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谋求一份工作,研究生不得不从事本科生甚至专科生都能胜任的工作。
4.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压力较大
研究生由于较本科生而言,多拥有三年的知识储备,择业期望值自然比本、专科生高。加上研究生的毕业年龄跨度较大,有些人存在家庭问题,顾虑较多,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5.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女性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从1999年的32.8%增加到2007年的41.91%,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女性研究生毕业后很快会考虑结婚生子,许多单位为核算人力成本自然会降低对女性的录用率,这使得女性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难度尤其大。
二、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研究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市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006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升至40万人,至此,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100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在调整,结构性人才需求仍处于趋向合理的调整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利用人才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适合研究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2)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接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无暇顾及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学科建设、专业结构的设置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产生了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研究生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3]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原有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从观念到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的投入),都没有及时跟上扩招后的形势变化。由于缺少规范有效的就业指导,研究生如何面对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4)部分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一定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竞争机制的加大,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再以员工中的研究生比例高低来装点门面;某些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年龄偏大,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研究生的思维通常都已定型,在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而且部分研究生还自视甚高,不易沟通和合作,缺乏团队精神。
此外,對于女性研究生而言,工作后还要面临婚姻、生育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女性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2.主观原因
(1)研究生择业观存在偏差。[4]由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的经济差异,当前研究生的择业观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第二,价值取向偏颇。
教育部在对全国12所高校毕业研究生进行的一项就业目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16.7%的人选择“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并呈上升趋势,只有12.6%的人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43.6%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可见,大部分研究生把高收入、高地位、安逸的工作作为首选对象。
第三,创业意识薄弱,择业流向偏好稳定。
第四,择业取向单一。许多研究生毕业生喜欢与同学攀比,有时又随大流、跟潮流,攀比与盲从心理严重。
(2)研究生专业素质、就业竞争力下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很多本科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在读研期间不能潜心研究学问,为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四处奔波。此外,数量有限的导师不得不指导较多的学生,导致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降低,就业竞争力下降。
(3)研究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差。研究生年龄偏大,常以自我的价值体系为标准,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研究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个人努力,不太关心他人与社会,不愿与他人合作;当遇到挫折时又多归因于外部环境,耐挫力、抗压力与心理调适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明显不足。
三、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
1.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采取下列宏观调控措施。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2)加强研究生的需求预测,放缓扩招步伐。
(3)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研究生不同专业的需求,优化专业学科建设。
(4)政府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的奖励和保障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的研究生去西部和基层就业。
2.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改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
(1)充分认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5]经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研究生最终是要走进市场,与市场接轨的。高校研究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否得到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研究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是对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检验,更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了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度量衡。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校内部改革,别的方面可以大大精简,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大大加强。”因此,要重视与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完善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经验型的党政干部,缺少专业知识,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极少,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按照教育部规定(不少于学生人数1∶500)配备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同时,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就业指导队伍应体现跨专业、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特色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结构,要求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就业政策,而且也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人事学、经济学、教育学及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就业指导人员熟悉学校设置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单位并拥有较广的人脉关系,要富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善于审时度势,熟悉市场营销理念,适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全方位地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
(3)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6]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增强导师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以保证研究生质量。再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质量上,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要从扩大规模向提高综合素质的质量转变。要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向学生灌输就业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最后,加强研究生的求职技能培养。如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宣讲论坛等。通过举行大型讲座、开设求职技巧课等活动,介绍培训自荐、面试、礼仪等求职技巧,使学生掌握撰写自荐材料、获取需求信息渠道、学会与用人单位谈判的技巧。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对就业场景的模拟,帮助研究生提高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
(4)增强硕士研究生创业意识。要努力使研究生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全新就业理念,积极争取就业机会。创业虽具有艰巨性和风险性,但也是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契机。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机遇。研究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高,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参加过较多的实践环节,其创业的成功机率高于普通创业者,因此研究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明确创业的方向,勇敢创业。
3.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就业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是他们最信赖、最敬重的引导者,导师的言行、处事方式都对研究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应与导师建立紧密联系,让导师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4.研究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1)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一个研究生而言都是应对就业最基本的条件。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应该努力钻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有意识地扩大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尽量做到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求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把所學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明确自己的不足;既要对自己的特长、爱好、所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又要对择业的环境、竞争的对手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规划好就业蓝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努力去争取下一个机会,迎接新的挑战。
(3)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研究生要不断充实自己,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女性研究生更应充分发挥女性自身在形象思维、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等优势。
四、总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并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逐步打破壁垒,实现零障碍就业。高校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研究生要摒弃好高鹜远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鑫民,朱小燕.浅议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09,(6).
[2]李青侠,吕一波.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3]魏井福,江中文,姬晓琴.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余琼,邓燕平.在金融危机下影响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J].学理论,2009,(22).
[5]项中,杨天平,李章维.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
[6]王利群,赵晓杰,鲍锋.关于研究生就业趋势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3).
(责任编辑:沈清)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问题;宏观调控
作者介绍:项瑜(1985-),女,广东广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星(1985-),男,浙江衢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0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54-03
高校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及用人单位门槛的提高,其就业形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1.研究生就业率降低
2006年是研究生扩招后的第一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仅为86.85%,[1]首度低于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2006年同期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10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3.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7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88%。截至2010年9月1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7.82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02%,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90%。
2.研究生就业流向集中化
过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2]使得这些地区的研究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需要高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等。但目前,大型企、事业单位处于裁员缩编的转型期,公务员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审查,以上种种现状均为研究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3.研究生就业质量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降低
过去,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待遇丰厚、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但随着研究生扩招数量的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谋求一份工作,研究生不得不从事本科生甚至专科生都能胜任的工作。
4.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压力较大
研究生由于较本科生而言,多拥有三年的知识储备,择业期望值自然比本、专科生高。加上研究生的毕业年龄跨度较大,有些人存在家庭问题,顾虑较多,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5.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女性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从1999年的32.8%增加到2007年的41.91%,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女性研究生毕业后很快会考虑结婚生子,许多单位为核算人力成本自然会降低对女性的录用率,这使得女性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难度尤其大。
二、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研究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市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006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升至40万人,至此,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100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在调整,结构性人才需求仍处于趋向合理的调整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利用人才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适合研究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2)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接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无暇顾及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学科建设、专业结构的设置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产生了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研究生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3]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原有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从观念到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的投入),都没有及时跟上扩招后的形势变化。由于缺少规范有效的就业指导,研究生如何面对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4)部分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一定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竞争机制的加大,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再以员工中的研究生比例高低来装点门面;某些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年龄偏大,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研究生的思维通常都已定型,在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而且部分研究生还自视甚高,不易沟通和合作,缺乏团队精神。
此外,對于女性研究生而言,工作后还要面临婚姻、生育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女性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2.主观原因
(1)研究生择业观存在偏差。[4]由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的经济差异,当前研究生的择业观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第二,价值取向偏颇。
教育部在对全国12所高校毕业研究生进行的一项就业目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16.7%的人选择“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并呈上升趋势,只有12.6%的人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43.6%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可见,大部分研究生把高收入、高地位、安逸的工作作为首选对象。
第三,创业意识薄弱,择业流向偏好稳定。
第四,择业取向单一。许多研究生毕业生喜欢与同学攀比,有时又随大流、跟潮流,攀比与盲从心理严重。
(2)研究生专业素质、就业竞争力下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很多本科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在读研期间不能潜心研究学问,为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四处奔波。此外,数量有限的导师不得不指导较多的学生,导致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降低,就业竞争力下降。
(3)研究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差。研究生年龄偏大,常以自我的价值体系为标准,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研究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个人努力,不太关心他人与社会,不愿与他人合作;当遇到挫折时又多归因于外部环境,耐挫力、抗压力与心理调适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明显不足。
三、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
1.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采取下列宏观调控措施。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2)加强研究生的需求预测,放缓扩招步伐。
(3)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研究生不同专业的需求,优化专业学科建设。
(4)政府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的奖励和保障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的研究生去西部和基层就业。
2.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改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
(1)充分认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5]经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研究生最终是要走进市场,与市场接轨的。高校研究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否得到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研究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是对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检验,更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了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度量衡。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校内部改革,别的方面可以大大精简,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大大加强。”因此,要重视与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完善和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经验型的党政干部,缺少专业知识,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极少,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按照教育部规定(不少于学生人数1∶500)配备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同时,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就业指导队伍应体现跨专业、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特色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结构,要求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就业政策,而且也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人事学、经济学、教育学及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就业指导人员熟悉学校设置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单位并拥有较广的人脉关系,要富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善于审时度势,熟悉市场营销理念,适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全方位地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
(3)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6]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增强导师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以保证研究生质量。再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质量上,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要从扩大规模向提高综合素质的质量转变。要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向学生灌输就业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最后,加强研究生的求职技能培养。如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宣讲论坛等。通过举行大型讲座、开设求职技巧课等活动,介绍培训自荐、面试、礼仪等求职技巧,使学生掌握撰写自荐材料、获取需求信息渠道、学会与用人单位谈判的技巧。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对就业场景的模拟,帮助研究生提高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
(4)增强硕士研究生创业意识。要努力使研究生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全新就业理念,积极争取就业机会。创业虽具有艰巨性和风险性,但也是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契机。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机遇。研究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高,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参加过较多的实践环节,其创业的成功机率高于普通创业者,因此研究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明确创业的方向,勇敢创业。
3.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就业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是他们最信赖、最敬重的引导者,导师的言行、处事方式都对研究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应与导师建立紧密联系,让导师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4.研究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1)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一个研究生而言都是应对就业最基本的条件。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应该努力钻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有意识地扩大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尽量做到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求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把所學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明确自己的不足;既要对自己的特长、爱好、所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又要对择业的环境、竞争的对手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规划好就业蓝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努力去争取下一个机会,迎接新的挑战。
(3)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研究生要不断充实自己,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女性研究生更应充分发挥女性自身在形象思维、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等优势。
四、总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并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逐步打破壁垒,实现零障碍就业。高校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研究生要摒弃好高鹜远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鑫民,朱小燕.浅议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09,(6).
[2]李青侠,吕一波.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3]魏井福,江中文,姬晓琴.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余琼,邓燕平.在金融危机下影响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J].学理论,2009,(22).
[5]项中,杨天平,李章维.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
[6]王利群,赵晓杰,鲍锋.关于研究生就业趋势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3).
(责任编辑: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