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xmm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分析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认为通过改革完善招生、导师、激励等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搭建科研及产学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赵琴琴(1983-),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助教;汤富荣(1961-),男,浙江杭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500)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校级教改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中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51-03
  
  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扩大,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历史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在2005年的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3]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找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义
  要探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被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在经济学上,创新的概念起源于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著的《经济发展概论》,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4]
  所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将研究生培养成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有更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以人为本,提倡教育的个性化,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二、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选拔机制
  目前我国研究生选拔主要通过统一的“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初试,然后由学校组织复试进行选拔。其中初试试题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鲜有能考核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试题。而录取时,初试成绩实际所占比重较大,复试往往流于形式,选拔的整个过程缺乏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素质方面的考察。所以,在此背景下,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对考试参考书目的死记硬背顺利过关的。甚至有部分“考研专业户”,本科阶段应付其它课程,专攻考研相关课程,因此取得了较高的入学考试成绩,获得了研究生计划内名额。而且目前众多高校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决定,一旦被划入计划内名额便可以享受三年的基本奖学金,可谓“一劳永逸”,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2.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
  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增长过快、导师数量增长缓慢等因素共同导致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出现一定的欠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责任心不强,忙于科研、行政等工作,沒有给研究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2)部分导师让学生参与科研,研究生实际上充当了“廉价劳动力”,多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研究生没有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其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3)由于导师遴选、聘任制度等仍不完善,缺乏对导师思想品德方面的考察,且监督不严,个别导师的学术道德素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师对科研的不严谨态度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他们很难潜下心来钻研学问,更谈不上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了。
  3.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设置不尽合理,且教学内容往往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配套的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不足,实践的方式和环节落后于科学的发展,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和论文研究为主,业界形象地称之为“空对空”。
  (2)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不利于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要求研究生作课堂报告或讨论问题。研究生发言前需要准备资料,阅读大量的文献,从而培养了他们分析文献资料、提炼总结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和科研水平有限。科研资源环境薄弱、课题层次较低、科研经费不足以及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升,而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较低也造成了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的现状。[6]
  三、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改革完善相关制度
  (1)以“创新”为导向的招生制度。构建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在考试内容和题型方面,增加可以评估应试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题目。在研究生准入制度中加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核,目前很多高校本科教育中会通过对学生本科学习期间参加的活动、获得奖项及学位论文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创新能力学分,此学分可作为评价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参考。另外,众多部属院校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完成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并轨”,即对全日制研究生一律收取学费,再在此基础上予以奖助学金支持。这对合理分配资源、吸引优质生源、调动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省属院校资源相对匮乏,实施研究生教育收费“并轨”可能会对生源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招生制度改革采取“只加不减”的方针,在不削弱普通考生权利的前提下,对“985”、“211”院校优秀生源实施吸引政策。
  (2)切实有力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确保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起到“第一负责人”的真正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导师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及发展方向,所以需要建立导师动态评估制度,对导师实施动态评估,对不合格的导师实施限招或停招的处罚。
  第二,加大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培养指导、资助、推荐就业等方面的权力与责任。
  第三,建立与科研相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根据导师科研经费确定招生名额,加大导师对参与研究生的资助,针对经费较少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予以基金扶持,以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
  第四,建立与研究生科研成果挂钩的导师激励制度。根据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发表刊物的等级等,给予导师相应的奖励。
  (3)创新能力激励制度。设立“创新基金”,即专门设立研究生专项科研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挖掘科研潜力,加强对其创新素质的培养。
  改革奖助学金制度,为鼓励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积极性,应引入良性激励机制,实行滚动淘汰制。采取阶段性考核的办法:第一学年以研究生入学综合成绩作为依据;第二、三学年的奖学金等级划分以学年综合考核成绩(包括科研成果考核)作为依据,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给出建议,由培养单位审核、学校审定,以给予创新精神高、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的研究生更高的奖助学金。
  2.切实狠抓培养环节
  (1)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强调课程基础化和综合化。课程基础化要求拓宽专业设置口径,优化基础理论课程。这样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知识重组与整合的能力、构建知识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的能力。[6]课程综合化要求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规律,逐渐淡化以二级学科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平台的观念,构建以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生态良好的“学科群落”的科技创新平台。注重学科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加强综合性的实验和实践课程。[7]
  (2)加快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高水平的实验室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但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更能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实践中。并且,高水平科研团队能培养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8]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成立研究生创新基地等,实现了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阵地化、规模化。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3)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研究生培养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即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最早在美国实现,目前美、英、德、日等国家在政府的指导下,产学研结合方面非常成功,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产学研培养模式搭建的资源共享的创新性研究平台,促进研究生能更多地接触到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技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工程中的盲点,通过思考、学习、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9]使研究生创新教育成果通过生产转化为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0]
  3.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良好的学术氛围给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时期的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与专家、博导交流及到校外、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专家学者的讲座不但通过介绍相关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而且专家学者们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更为广大研究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有利于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的形成。学术论坛的开设加强了研究生之间、高校之间的学术成果交流,也锻炼了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搭建信息资源平台。任何创新都必然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研究生们掌握的资料越丰富、越前沿,越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所以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料、实现馆外虚拟文献的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等使研究生们掌握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3)建设可持續发展的学术道德环境。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已经影响到了部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和学术水平,若不加以防范,将会挫伤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让研究生们有意识、有能力、主动地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包括以下两点。1)开设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必修课。建立学术规范的普适型课程和根据学科特点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为研究生们讲授方法论、学术规范、论文写作、发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奠定基础。2)完善学术监管机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及教育层次、培养流程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学术规范细则;建立学术监督系统和评价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
  四、结语
  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贯穿于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在研究生选拔机制、教学模式、培养过程、培养条件等多个方面着力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植民,黄桂花,黄霞.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60.
  [2]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9/content_4031533.htm.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shtml.
  [4]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l?wtp=tt
  [5]宋晨晖,王悦芳,朱玉山.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6):47
  [6]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1-102.
  [7]史长丽.构建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生培养机制[N].中国教育报,
  2007-6-13.
  [8]周学东,柳茜,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生态系统——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7.
  [9]李萍萍,沈晨,施卫东.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
  [10]李小昱,王为,张终.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1):75-76.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独立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数量不达标、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适应、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对教师的吸引力度,改善师资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式电能表的计量原理及谐波对电子式电能表计量的影响,然后对谐波情况下线性负荷和非线性负荷的功率消耗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电子式电能表不能准确计量负载所消耗的真正基波功率的结论。提出对基波电能与谐波电能分别计量的计量策略,同时介绍了ADI公司的ADE7878三相多功能电能计量芯片的设计和校准过程。  关键词:谐波;线性负荷;非线性负荷;电能计量;计量芯片  作者简介:刘文松(198
期刊
摘要:研究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外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几点思考,总结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鞠全勇(1964-),男,山东龙口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周扩建(1957-),男,安徽来安人,金
期刊
摘要:以国内部分重点大学的网页调查统计为依据,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国内当前该专业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现状,并且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反思,同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目标定位;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周美(1986-),女,安徽利辛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许之民(1975-)
期刊
摘要:新旧师德规范关于教师研究的明显变化是从偏重科研转变为强调教研。强调教研是教师研究的理性回归,进行科研是教师的权利和理想发展的需要,教师科研的重要特点是内含教研。  关键词:新旧师德规范;教师研究;科研;教研  作者简介:吴义昌(1964-),男,安徽萧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
期刊
摘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讨论,综合考虑关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复杂系统所涉及到的多种指标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值,并给出了一个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具体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满族,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教务处,讲师。(河北唐山063009
期刊
摘要:大合堂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和高校扩招的产物,该举措既节省了大量教学资源又加快了教学进度,在快速传播知识的同时给教师和同学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在合堂教学的落实过程中,部分问题的出现正挑战着大合堂教学的优越性。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与实验结果,通过对各种问题的研究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以促进合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合堂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白润波(1982
期刊
摘要: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教学质量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体制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制  作者简介:刘恒坤(1975-),男,重庆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三院磁悬浮研究中心,讲师;黄莉(198
期刊
摘要:分析了传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研究了以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从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有机结合、案例教学、企业实训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梯队;案例教学;企业实训  作者简介:刘晓明(1969-),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刘显德(1973-),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期刊
摘要:在分析目前数据库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端正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多样化、考试命题科学化、考试方式方法多样化、成绩构成多元化、加强考风建设、创新评分观念及考试结果分析反馈化等环节着手改革,充分发挥数据库课程考试在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质量监控作用,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考试改革;人才培养;创新  作者简介:邓武(1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