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吾十画廊的时候,思思正在撤展。这是她作为独立策展人在北京做的第一个展览,作品是来自卢森堡一对艺术家夫妇的铜版画。思思一边拆卸画框包装画作,一边给我讲她做独立策展人、开画廊的计划。尽管手工活不够灵巧,但她对自己正在做和即将投入的这项事业,倒是十分笃定的。用她的话来说,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而策展人是要做个审美的人。
画廊不是艺术商店
第一次在国内办展,思思选择了认识多年的铜版画家艾申·帕里拉和皮特·瓦格纳。这对定居在卢森堡的艺术家夫妇,今年都五十多岁了,但他们的生活状态还像孩子一样纯真,就像他们铜版画里经常出现的蝴蝶,还有一只手折的纸船。“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欲望,好像处于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全心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全心投入,这是思思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在她看来,有些艺术家非常懂得如何经营自己,而有些艺术家却需要“商业顾问”的。
作为商业顾问,思思要计划着为他们办展览、做推广、搞销售。在吾十画廊的这个首展,算是她的一次试水,无论是在展览规模上、宣传推广上还是在作品选择上,她都有所保留。之所以选择吾十画廊这样的独立空间,是因为画廊都有自己的策展人且需要租金。宣传推广上也很简单,只在画廊的微信平台上做了不多的介绍和展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选择。因为这是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两位艺术家,且大家对铜版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所以思思更多选择了一些装饰性更强的作品。这对夫妻的作品中,妻子帕里拉的“月亮”系列简单直接,圆月亮、蓝蝴蝶都是童年意趣,而丈夫瓦格纳的“宇宙”系列则更抽象深刻,几何图形造就神秘的宇宙空间。“这次我选择的并不是他们最抽象的作品,大家一般会愿意买自己看得懂的作品。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我有一个权衡,不会完全投入哪一方的阵营。”
在思思看来,国内的很多画廊说白了更像艺术商店,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她觉得,只做好卖的艺术品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画廊、一个独立策展人,都有他的使命,那就是要发现好的艺术家并把他们带入公众视野,这个好绝不是单纯地好卖。”在思思目前代理的八位艺术家中,有一位是德国的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几乎是无法买卖的内容,但是思思觉得这是她的责任。
没有看不懂的艺术
铜版画在欧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美学院校都设立了铜版画专业,但是如今却在各种新奇艺术形式的冲击下陷入低谷。在做这次展览时,思思原本想做一部微型纪录片,来介绍这对艺术家夫妇和他们的创作。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最终的导览只能靠她口述和写文章来完成。她给我介绍的那些技术和故事,在过去一个月里说了不下百遍。
而在国内的很多画廊里,作品旁边只有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作品名字、艺术家和售价。这也难怪很多人排斥艺术品,尤其排斥当代艺术,因为他们觉得看不懂。而在思思看来,没有看不懂的艺术,只有做不好导览的展览。她曾经在首尔三星美术馆看过一个将当代艺术和古代藏品并置的展览,导览除了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还有艺术家访谈,带你一起去解读这些作品。当然,这些导览都不是做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启发。
这次展览中,思思几乎没有动用以前在画廊工作时的藏家资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带回来的三十多张作品最终卖掉了一半,并且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买家是从来没有买过艺术品的人。当然这与作品价位适中不无关系,但思思还是觉得开了一个好头。“国人以前是没有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的,那些大藏家买艺术品都是为了投资,而我想自己培养一些藏家,他们未必要去买动辄上拍卖会的那些天价艺术品,他们的收藏态度一定是出于喜欢。”
不能想象自己被确定了
今年四月,思思刚和丈夫一起从柏林搬回卢森堡。这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23岁的时候就把自己嫁出去了。但其实,生活看似平稳,心里的想法却很热闹。为了自己的事业,她经常在卢森堡和柏林之间奔波,而为了这次展览更是要飞回北京一个月。思思说她喜欢这种为了艺术而奔波的生活,“我无法想象自己被确定了,从小就是这样”。
的确,这几年思思的生活变化很大。在中央美院念书的时候,她在一个艺术节里做展览协调,每次布展完成的成就感让她意识到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大四开始在北京一家老牌画廊工作,却每天被烦琐的日常事务所困扰,最终在打工和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在创业前的一年时间,她嫁给了一个在北京听音乐会认识的卢森堡人,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蜜月旅行,旅行结束的原因是这对小夫妻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却表现得极为成熟。当她跟我说起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时候,我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90后”的姑娘。结束了一年闲散的生活,思思准备打开自己的工作狂模式。从独立策展人起步,她要在下半年注册自己的公司,再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开画廊。同时,今年九月她要在卢森堡读一个硕士学位,叫作“多语言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当很多同龄人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她选择了为梦想储蓄养分,以期在策展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我没关注到这话题,零星看到与“90后”相关的报道多为批判“90后”的自私与冷漠。这是社会认同的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不可避免的特质。“90后”享受到了更多的家庭与社会资源,留学的比例大,成长于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下降等等因素,都让“90后”眼界开阔有想法成为必然。这种个人主义可能在之前比较少有,所以也会被讨论得多一些。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90后”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方便地与世界接触,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视野也比较开阔,独立的想法比较多,也比较有梦想。局限性可能是年轻所难免造成的阅历不足。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自我、梦想、冲劲儿、单纯、主动权。
画廊不是艺术商店
第一次在国内办展,思思选择了认识多年的铜版画家艾申·帕里拉和皮特·瓦格纳。这对定居在卢森堡的艺术家夫妇,今年都五十多岁了,但他们的生活状态还像孩子一样纯真,就像他们铜版画里经常出现的蝴蝶,还有一只手折的纸船。“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欲望,好像处于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全心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全心投入,这是思思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在她看来,有些艺术家非常懂得如何经营自己,而有些艺术家却需要“商业顾问”的。
作为商业顾问,思思要计划着为他们办展览、做推广、搞销售。在吾十画廊的这个首展,算是她的一次试水,无论是在展览规模上、宣传推广上还是在作品选择上,她都有所保留。之所以选择吾十画廊这样的独立空间,是因为画廊都有自己的策展人且需要租金。宣传推广上也很简单,只在画廊的微信平台上做了不多的介绍和展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选择。因为这是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两位艺术家,且大家对铜版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所以思思更多选择了一些装饰性更强的作品。这对夫妻的作品中,妻子帕里拉的“月亮”系列简单直接,圆月亮、蓝蝴蝶都是童年意趣,而丈夫瓦格纳的“宇宙”系列则更抽象深刻,几何图形造就神秘的宇宙空间。“这次我选择的并不是他们最抽象的作品,大家一般会愿意买自己看得懂的作品。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我有一个权衡,不会完全投入哪一方的阵营。”
在思思看来,国内的很多画廊说白了更像艺术商店,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她觉得,只做好卖的艺术品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画廊、一个独立策展人,都有他的使命,那就是要发现好的艺术家并把他们带入公众视野,这个好绝不是单纯地好卖。”在思思目前代理的八位艺术家中,有一位是德国的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几乎是无法买卖的内容,但是思思觉得这是她的责任。
没有看不懂的艺术
铜版画在欧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美学院校都设立了铜版画专业,但是如今却在各种新奇艺术形式的冲击下陷入低谷。在做这次展览时,思思原本想做一部微型纪录片,来介绍这对艺术家夫妇和他们的创作。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最终的导览只能靠她口述和写文章来完成。她给我介绍的那些技术和故事,在过去一个月里说了不下百遍。
而在国内的很多画廊里,作品旁边只有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作品名字、艺术家和售价。这也难怪很多人排斥艺术品,尤其排斥当代艺术,因为他们觉得看不懂。而在思思看来,没有看不懂的艺术,只有做不好导览的展览。她曾经在首尔三星美术馆看过一个将当代艺术和古代藏品并置的展览,导览除了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还有艺术家访谈,带你一起去解读这些作品。当然,这些导览都不是做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启发。
这次展览中,思思几乎没有动用以前在画廊工作时的藏家资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带回来的三十多张作品最终卖掉了一半,并且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买家是从来没有买过艺术品的人。当然这与作品价位适中不无关系,但思思还是觉得开了一个好头。“国人以前是没有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的,那些大藏家买艺术品都是为了投资,而我想自己培养一些藏家,他们未必要去买动辄上拍卖会的那些天价艺术品,他们的收藏态度一定是出于喜欢。”
不能想象自己被确定了
今年四月,思思刚和丈夫一起从柏林搬回卢森堡。这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23岁的时候就把自己嫁出去了。但其实,生活看似平稳,心里的想法却很热闹。为了自己的事业,她经常在卢森堡和柏林之间奔波,而为了这次展览更是要飞回北京一个月。思思说她喜欢这种为了艺术而奔波的生活,“我无法想象自己被确定了,从小就是这样”。
的确,这几年思思的生活变化很大。在中央美院念书的时候,她在一个艺术节里做展览协调,每次布展完成的成就感让她意识到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大四开始在北京一家老牌画廊工作,却每天被烦琐的日常事务所困扰,最终在打工和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在创业前的一年时间,她嫁给了一个在北京听音乐会认识的卢森堡人,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蜜月旅行,旅行结束的原因是这对小夫妻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却表现得极为成熟。当她跟我说起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时候,我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90后”的姑娘。结束了一年闲散的生活,思思准备打开自己的工作狂模式。从独立策展人起步,她要在下半年注册自己的公司,再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开画廊。同时,今年九月她要在卢森堡读一个硕士学位,叫作“多语言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当很多同龄人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她选择了为梦想储蓄养分,以期在策展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我没关注到这话题,零星看到与“90后”相关的报道多为批判“90后”的自私与冷漠。这是社会认同的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不可避免的特质。“90后”享受到了更多的家庭与社会资源,留学的比例大,成长于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下降等等因素,都让“90后”眼界开阔有想法成为必然。这种个人主义可能在之前比较少有,所以也会被讨论得多一些。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90后”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方便地与世界接触,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视野也比较开阔,独立的想法比较多,也比较有梦想。局限性可能是年轻所难免造成的阅历不足。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自我、梦想、冲劲儿、单纯、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