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利用“氧”,可使树苗快长,柴火更旺,人更健康……大自然犹如产氧瓶,让我们随时置身在“天然的氧吧”里,我们的世界也便有声有色,我们的生活也更多姿多彩。我们用彩笔绘下它;用数码相机拍下它,但我们也想用笔记录下它,并赋予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小学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学生处在一种朦胧的阶段,如若教师随时带领学生走进“天然氧吧”,让他们在“天然氧吧”里,用童心来认识世界,用童真来描绘世界,那样学生们的作文就不是无话可说,无头绪而理了,他们也会喜爱上习作课,这也是教师所要达到的一种习作教学境界。
一、明确“充氧”目的,树立正确指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3-6年级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是既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勤练笔”,把习作与阅读教学、综合性活动以及生活(日记、周记)结合起来,使学生愿意写,有大量写作实践的机会,又要允许学生存在写不具体、内容不集中、表达顺序不清楚、语句有毛病等问题,鼓励学生写后自己读,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因此,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带入“天然的氧吧”,让他们亲身去观察、体验感受,让学生在“天然氧吧”中学会发现、分析、改进、创新。
二、“揪”出需充氧者习作弊病,以便对症“充氧”
如今,大部分的学生“谈作文就挠头”,无奈之下凑成一篇文章:中心不明确,假话多、讲空话,观察不仔细,语言空洞、无感染力、太成人化……认真分析需“充氧者”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是学生不爱动脑的原因呢,还是学生习作引领者教师教学的失误呢?实践证明,学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否将学生真正引入了“天然氧吧”中“教”。
三、为学生不定时充“氧”,让学生习作大放光彩
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此时若作为引航者的教师导航不当,将造成学生偏离航道任意漂流。因此,作为三年级的写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开个特色“氧吧”。
(一)给学生“充氧”前,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氧源”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得到充足的氧分,就必须准备各种各样的“氧”料。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素养,自身兼备良好的习作水平和习作技巧,能合理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对小学生习作要求理解得当,对写实作文认识足够等,才能在习作课堂的“氧吧”中做到胸有成竹,随时应对学生“缺氧”时的诸多疑问。
(二)巧借多种“氧源”,让作文变得有声有色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着各色装的人们……也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风儿呼呼地吹,小朋友们哈哈地笑……这些美丽的画卷和动听的“音乐”,构成了奇妙的世界,那我们的习作也应“有声、有色、有感”呀!为此,与其在课堂上费尽口舌,还不如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的“天然氧吧”,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用口去品尝,用心去感受。此时的学生可尽情放松自我,没有了课堂上的压抑,学生在“天然氧吧”中轻松愉悦地“玩”时,产生了想写的欲望。在师生共同的观察、了解、交流中,学生有话要说、要写,此时教师不说学生也想写了。例如,在讲喜欢听的声音时,走进校园、公园、街道等去听去想;在讲观察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地方时,也可带领他们走入“天然氧吧”中,如果学生眼前“实”了,那脑中便有思,口中便想说,心中便有感了。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充氧”资源,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的每个细节都是很好的“氧”具。此外,师生还可以共同参与各种“充氧”活动,共同体验活动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充氧”过程中悟、思、写,这样的作文才具有真情实感。
(三)为其“充氧”,不如教其“充氧”的方法
给学生“充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他们学会“充氧”的方法。教师教学生习作不是为完成几篇作文,而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技巧,这是一种技能。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人物、景物、生活,用耳朵去倾听各种声音,用手去触摸感受,用嘴去说出想法,用舌头品尝味道,用脑子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只有这样作文才更精彩。
(四)阅读教学,习作“充氧”又一策
其实,在一、二年级的阅读课中,我们便开始了习作教学,只是当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便是教师随时可利用的“充氧”方式。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第3、4、5自然段,描写风、雨、动物声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学生不仅可以在多读中体会声音的美妙,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如相同意思的动词可避免一个词的重复啰嗦——文中关于“吹”的意思,用了“掠”“拂”“呼啸”“卷”。
(五)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无形中为自己“充氧”
我国有许多经典名著,国外也有许多名篇,其中有许多有名的段落、句子,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藏在其中。因此,它们是我们非常有利的“氧源”,平日笔者就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推荐一些好篇目:一、二年级主要在读中识字,三年级学会摘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读书、抄写中吸收到许多习作上无法教的语感和习作技巧。
(六)巧用多种“充氧”方式,注重情感升华
往往“金点子”多、“充氧”方式多的教师,他的“氧吧”课堂“其乐融融”,学生在课下也收获很多。如我们的“充氧”方式多样,可在作文课开始前进行个小游戏、小表演、小展示、小辩论等,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也便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才会边看边想,这样的想象才合情合理,才是感情的升华。
(七)“充氧”效果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对学生作文的“充氧”效果评价也是一种技巧。好的评改,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励,从而学生有欲望进行下次习作。如若教师评语不当或没注意“优、中、差”的分析,则会造成学生习作的两极分化或毫无积极性。因此,评改作文的“充氧”效果一定要多元化、人性化:1.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保护童真;2.用激励的言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画出学生写得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予以鼓励;4.对于错别字可采用自查或同桌查等形式;5.评改兼顾“优、中、差”……总之评改要收到实效。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犹如为学生“充氧”,教师在“天然的氧吧”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为学生的习作“充氧”,那样学生的习作才学得活,学得轻松。学生才会轻松愉悦地作文,才会文思泉涌。
(责编 张敬亚)
一、明确“充氧”目的,树立正确指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3-6年级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是既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勤练笔”,把习作与阅读教学、综合性活动以及生活(日记、周记)结合起来,使学生愿意写,有大量写作实践的机会,又要允许学生存在写不具体、内容不集中、表达顺序不清楚、语句有毛病等问题,鼓励学生写后自己读,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因此,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带入“天然的氧吧”,让他们亲身去观察、体验感受,让学生在“天然氧吧”中学会发现、分析、改进、创新。
二、“揪”出需充氧者习作弊病,以便对症“充氧”
如今,大部分的学生“谈作文就挠头”,无奈之下凑成一篇文章:中心不明确,假话多、讲空话,观察不仔细,语言空洞、无感染力、太成人化……认真分析需“充氧者”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是学生不爱动脑的原因呢,还是学生习作引领者教师教学的失误呢?实践证明,学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否将学生真正引入了“天然氧吧”中“教”。
三、为学生不定时充“氧”,让学生习作大放光彩
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此时若作为引航者的教师导航不当,将造成学生偏离航道任意漂流。因此,作为三年级的写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开个特色“氧吧”。
(一)给学生“充氧”前,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氧源”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得到充足的氧分,就必须准备各种各样的“氧”料。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素养,自身兼备良好的习作水平和习作技巧,能合理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对小学生习作要求理解得当,对写实作文认识足够等,才能在习作课堂的“氧吧”中做到胸有成竹,随时应对学生“缺氧”时的诸多疑问。
(二)巧借多种“氧源”,让作文变得有声有色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着各色装的人们……也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风儿呼呼地吹,小朋友们哈哈地笑……这些美丽的画卷和动听的“音乐”,构成了奇妙的世界,那我们的习作也应“有声、有色、有感”呀!为此,与其在课堂上费尽口舌,还不如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的“天然氧吧”,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用口去品尝,用心去感受。此时的学生可尽情放松自我,没有了课堂上的压抑,学生在“天然氧吧”中轻松愉悦地“玩”时,产生了想写的欲望。在师生共同的观察、了解、交流中,学生有话要说、要写,此时教师不说学生也想写了。例如,在讲喜欢听的声音时,走进校园、公园、街道等去听去想;在讲观察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地方时,也可带领他们走入“天然氧吧”中,如果学生眼前“实”了,那脑中便有思,口中便想说,心中便有感了。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充氧”资源,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的每个细节都是很好的“氧”具。此外,师生还可以共同参与各种“充氧”活动,共同体验活动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充氧”过程中悟、思、写,这样的作文才具有真情实感。
(三)为其“充氧”,不如教其“充氧”的方法
给学生“充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他们学会“充氧”的方法。教师教学生习作不是为完成几篇作文,而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技巧,这是一种技能。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人物、景物、生活,用耳朵去倾听各种声音,用手去触摸感受,用嘴去说出想法,用舌头品尝味道,用脑子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只有这样作文才更精彩。
(四)阅读教学,习作“充氧”又一策
其实,在一、二年级的阅读课中,我们便开始了习作教学,只是当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便是教师随时可利用的“充氧”方式。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第3、4、5自然段,描写风、雨、动物声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学生不仅可以在多读中体会声音的美妙,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如相同意思的动词可避免一个词的重复啰嗦——文中关于“吹”的意思,用了“掠”“拂”“呼啸”“卷”。
(五)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无形中为自己“充氧”
我国有许多经典名著,国外也有许多名篇,其中有许多有名的段落、句子,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藏在其中。因此,它们是我们非常有利的“氧源”,平日笔者就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推荐一些好篇目:一、二年级主要在读中识字,三年级学会摘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读书、抄写中吸收到许多习作上无法教的语感和习作技巧。
(六)巧用多种“充氧”方式,注重情感升华
往往“金点子”多、“充氧”方式多的教师,他的“氧吧”课堂“其乐融融”,学生在课下也收获很多。如我们的“充氧”方式多样,可在作文课开始前进行个小游戏、小表演、小展示、小辩论等,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也便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才会边看边想,这样的想象才合情合理,才是感情的升华。
(七)“充氧”效果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对学生作文的“充氧”效果评价也是一种技巧。好的评改,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励,从而学生有欲望进行下次习作。如若教师评语不当或没注意“优、中、差”的分析,则会造成学生习作的两极分化或毫无积极性。因此,评改作文的“充氧”效果一定要多元化、人性化:1.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保护童真;2.用激励的言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画出学生写得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予以鼓励;4.对于错别字可采用自查或同桌查等形式;5.评改兼顾“优、中、差”……总之评改要收到实效。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犹如为学生“充氧”,教师在“天然的氧吧”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为学生的习作“充氧”,那样学生的习作才学得活,学得轻松。学生才会轻松愉悦地作文,才会文思泉涌。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