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钢琴教师都在探寻一个困扰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弹钢琴?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天才,他们却可以成为钢琴爱好者,终身喜爱。但是,我们的教育导向却是考级、参赛。十足的功利心就抹杀了孩子对钢琴的兴趣。
【关键词】钢琴兴趣;教育导向
中国的考级曲目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选择曲目是按照纯专业的尺度去选择:一定要有技术难度,一定要用大量时间,一定要精湛。试问:学生难道不学习其他的知识么?每天弹4个小时的学生有几个?其他的专业不也要大量的时间么?其次是所选的曲目有限,甚至不悦耳的居多,很想试问一下所谓专业的考级专家们,你们爱听你们选的曲子么?国外每个级别都有上百首的可选余地,我们只有4首到8首。最后是大环境要求必须有证书才叫学钢琴了。
我在学钢琴的时候,老师们没有一个问过我:你喜欢这首曲子么?我今天却会问我的学生:你喜欢这首曲子么?他们如果不喜欢我是不会选择,中外乐曲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首,为什么总要弹不喜欢的呢。就像去商店选衣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着个性,钢琴曲也是一样,有的喜欢热烈的奔跑的乐曲;有的喜欢抒情的柔美的乐曲;有的喜欢教堂教堂宁静的复调音乐;有的喜欢爵士钢琴曲等等在凡此总总的前提下,我们为什么给学生总是选择很陈旧的呆板的乐曲。我曾经看了前苏联的5岁孩子的曲子,无论是图画还是乐曲都那么精美,感叹俄罗斯的音乐家和画家能为5岁的孩子创作!这种精神令我感动!当我把这样的书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没有不喜欢的。相比校来说:俄罗斯的钢琴是厚重而有分量的,如果按照俄罗斯体系去弹奏,成为钢琴家是指日可待的,他们的教学一定是难再难。美国的教材更注重放松的状态,如果按照美国的教学思路,也会成为钢琴家,但时间会长一点。殊途同归。美国的教材更缓慢一些,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细化的。如果说俄罗斯的钢琴家(克莱本、基辛、别里佐夫斯基等)给我的感触是震惊,如克莱本钢琴大赛能让选手初赛就进行不下去了,难上加难。那么美国的机制孕育了克莱本大赛。俄罗斯培养了音乐家,美国让音乐家大放光明。
我们培养的钢琴人才启蒙的时侯就有问题,常常看到那么不情愿的学生学习钢琴,而父母则一窍不通,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家长的梦想。钢琴是引导,潜移默化的疏导,教师在浩如烟海的琴谱世界里替学生选择好动听的乐曲是第一件功课,无论什么时期的钢琴曲要信手拈来,教师的功夫要很深。第二件事就是与时俱进,社会上流行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就要介绍给学生,流行《卡农》就要推介,甚至日本的久石让的《天空之城》也可以给学生介绍。总而言之,钢琴教师要与时代同步。实用钢琴的学习也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弹即兴伴奏,而这门专业是要学习的,像古典钢琴一样系统的学,把每一堂课都渗透一些实用钢琴的知识,相信随着学习的进程,学生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因为他们会弹自己学校书上的乐曲了,会弹喜欢的歌曲了,这个知识就没学死。
那么,如何感染学生?钢琴的技法技巧很严密,触键的深浅,力量的轻重缓急,力量的转移都需要长期的一点一点地学习。记得我在弹肖邦的圆舞曲时,老师教了一个左手的动作,低音贝斯加上两个三和弦,我一共上了8堂课才完全达到老师的要求。那时候真的发现优美的琴声从手指流淌出来了。后来我把这首曲子介绍给学生,都非常喜欢优美的音质。 所以,打动学生爱上钢琴的方法就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弹钢琴。
赏识教育是至高无上的教育。当年帕尔曼的老师因为严格的过分,他选择了桃乐丝.迪雷,在桃乐丝. 迪雷不断地鼓励和赏识下,他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格拉芙曼鼓励赏识每一位学生,包括朗朗,他教过的所有学生都在美国最顶级层面从事音乐工作。
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人弹钢琴叫独奏,但是很多情况是一个人弹琴非常紧张,教师可以准备四首连弹乐曲,有一个人陪伴就不会紧张,慢慢过渡到独奏和双钢琴上面。四手联弹也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一起来练习,趣味性就会增强了。例如:勃拉姆斯的匈牙利5号,既有要求手指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还有附点练习,快慢相间的练习,后八分跟进练习,通过这样一首四手联弹也能达到练习手指的目的。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乐器,如三角铁、萨尔萨、手鼓、电子琴(用来模仿各种声音)等等,相信,这样的钢琴课学生就不会不喜欢了。当学生爱上弹钢琴了,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专业化道路无非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强化,更加精益求精。
教学进程要有力度,学生学者无心,教师要按照大的步伐去布置作业,每一首乐曲要有难度,当学生练完了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梅西安等的曲子了看什么都不难了。因此教师要知道什么最难、什么不难、什么技巧性强、什么没什么技巧、什么好听、什么打动人心等等全方位的敏感性去洞察学生的领悟性,对知识的吸纳性。
教学还要有是时间上的掌控。每一首乐曲最多不要超过一个月,弹得过长的乐曲并不一定有效果,也许会使兴趣随着弹奏时间的过长而丧失。因此上说,每一首乐曲是有时间的,如果教师不能知道每一首乐曲的时间是不能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的。
精湛的学习才会带来真正的兴趣的培养,而教师时刻的学习也是格外重要的内容,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个个弹得技艺精湛,就是打动不了我的心,来了一个美国大师,几句简短的话声音立刻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看这里像不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是什么声音?表达什么意思?引领学生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探寻未来更广阔的世界才是兴趣的根源。
【关键词】钢琴兴趣;教育导向
中国的考级曲目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选择曲目是按照纯专业的尺度去选择:一定要有技术难度,一定要用大量时间,一定要精湛。试问:学生难道不学习其他的知识么?每天弹4个小时的学生有几个?其他的专业不也要大量的时间么?其次是所选的曲目有限,甚至不悦耳的居多,很想试问一下所谓专业的考级专家们,你们爱听你们选的曲子么?国外每个级别都有上百首的可选余地,我们只有4首到8首。最后是大环境要求必须有证书才叫学钢琴了。
我在学钢琴的时候,老师们没有一个问过我:你喜欢这首曲子么?我今天却会问我的学生:你喜欢这首曲子么?他们如果不喜欢我是不会选择,中外乐曲成千上万甚至是上亿首,为什么总要弹不喜欢的呢。就像去商店选衣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着个性,钢琴曲也是一样,有的喜欢热烈的奔跑的乐曲;有的喜欢抒情的柔美的乐曲;有的喜欢教堂教堂宁静的复调音乐;有的喜欢爵士钢琴曲等等在凡此总总的前提下,我们为什么给学生总是选择很陈旧的呆板的乐曲。我曾经看了前苏联的5岁孩子的曲子,无论是图画还是乐曲都那么精美,感叹俄罗斯的音乐家和画家能为5岁的孩子创作!这种精神令我感动!当我把这样的书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没有不喜欢的。相比校来说:俄罗斯的钢琴是厚重而有分量的,如果按照俄罗斯体系去弹奏,成为钢琴家是指日可待的,他们的教学一定是难再难。美国的教材更注重放松的状态,如果按照美国的教学思路,也会成为钢琴家,但时间会长一点。殊途同归。美国的教材更缓慢一些,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细化的。如果说俄罗斯的钢琴家(克莱本、基辛、别里佐夫斯基等)给我的感触是震惊,如克莱本钢琴大赛能让选手初赛就进行不下去了,难上加难。那么美国的机制孕育了克莱本大赛。俄罗斯培养了音乐家,美国让音乐家大放光明。
我们培养的钢琴人才启蒙的时侯就有问题,常常看到那么不情愿的学生学习钢琴,而父母则一窍不通,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家长的梦想。钢琴是引导,潜移默化的疏导,教师在浩如烟海的琴谱世界里替学生选择好动听的乐曲是第一件功课,无论什么时期的钢琴曲要信手拈来,教师的功夫要很深。第二件事就是与时俱进,社会上流行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就要介绍给学生,流行《卡农》就要推介,甚至日本的久石让的《天空之城》也可以给学生介绍。总而言之,钢琴教师要与时代同步。实用钢琴的学习也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弹即兴伴奏,而这门专业是要学习的,像古典钢琴一样系统的学,把每一堂课都渗透一些实用钢琴的知识,相信随着学习的进程,学生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因为他们会弹自己学校书上的乐曲了,会弹喜欢的歌曲了,这个知识就没学死。
那么,如何感染学生?钢琴的技法技巧很严密,触键的深浅,力量的轻重缓急,力量的转移都需要长期的一点一点地学习。记得我在弹肖邦的圆舞曲时,老师教了一个左手的动作,低音贝斯加上两个三和弦,我一共上了8堂课才完全达到老师的要求。那时候真的发现优美的琴声从手指流淌出来了。后来我把这首曲子介绍给学生,都非常喜欢优美的音质。 所以,打动学生爱上钢琴的方法就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弹钢琴。
赏识教育是至高无上的教育。当年帕尔曼的老师因为严格的过分,他选择了桃乐丝.迪雷,在桃乐丝. 迪雷不断地鼓励和赏识下,他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格拉芙曼鼓励赏识每一位学生,包括朗朗,他教过的所有学生都在美国最顶级层面从事音乐工作。
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人弹钢琴叫独奏,但是很多情况是一个人弹琴非常紧张,教师可以准备四首连弹乐曲,有一个人陪伴就不会紧张,慢慢过渡到独奏和双钢琴上面。四手联弹也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一起来练习,趣味性就会增强了。例如:勃拉姆斯的匈牙利5号,既有要求手指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还有附点练习,快慢相间的练习,后八分跟进练习,通过这样一首四手联弹也能达到练习手指的目的。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乐器,如三角铁、萨尔萨、手鼓、电子琴(用来模仿各种声音)等等,相信,这样的钢琴课学生就不会不喜欢了。当学生爱上弹钢琴了,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专业化道路无非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强化,更加精益求精。
教学进程要有力度,学生学者无心,教师要按照大的步伐去布置作业,每一首乐曲要有难度,当学生练完了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梅西安等的曲子了看什么都不难了。因此教师要知道什么最难、什么不难、什么技巧性强、什么没什么技巧、什么好听、什么打动人心等等全方位的敏感性去洞察学生的领悟性,对知识的吸纳性。
教学还要有是时间上的掌控。每一首乐曲最多不要超过一个月,弹得过长的乐曲并不一定有效果,也许会使兴趣随着弹奏时间的过长而丧失。因此上说,每一首乐曲是有时间的,如果教师不能知道每一首乐曲的时间是不能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的。
精湛的学习才会带来真正的兴趣的培养,而教师时刻的学习也是格外重要的内容,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个个弹得技艺精湛,就是打动不了我的心,来了一个美国大师,几句简短的话声音立刻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看这里像不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是什么声音?表达什么意思?引领学生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探寻未来更广阔的世界才是兴趣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