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给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守正创新”为逻辑脉络,主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三重困境: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阐释与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变;二是网络新媒介时代教学对象的重新定位;三是教学创新与教学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衔接。为解决三重困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守正创新; 教学困境;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新形势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守正與创新是一对有机统一的关系范畴:守正,意味着坚守航向,回归初心;创新意味着与时俱进,避免僵化。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则是对守正的弘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
1、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阐释与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变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关键时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所面临的鲜明时代背景。随着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各领域内多元发展的各种矛盾正在不断凸显。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多元化和多极化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渗透,极大地冲击着我国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1],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格局之中,在人们生存和发展日益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坚持站在科学真理的制高点,准确把握历史定位,深刻、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由文本话语到学术话语,由到政治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即“教什么”,坚持“内容为王”,守“理”之正,创“时”之新。
2、网络新媒介时代教学对象的重新定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2]。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以具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00后”为主流,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成长过程深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熏陶,在讯息接收、交流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爆炸式”、“图像视频化”的特征,并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模式。一方面,“00后”大学生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信息接收意趣趋于直观形象化、“浅阅读”化以及感性化。这就与高校思政课传统课程教学往往更注重体系完备性、逻辑性和学科理论固有的理性抽象形成冲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如果总以教条化、抽象理论化的教学表达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将很容易因为枯燥和晦涩而失去学习兴趣,更何谈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过度关注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和感性化,也将阻碍教师对学生理论认知与价值观认同效果的把控[3]。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对其教学对象重新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异质性和新特点,避免理论霸权式、无效性输出,实现大学生网络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又一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学情分析,并对传统课堂教学予以技术赋能。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问题——即“怎么教”,坚持“学生为本”,守“本”之正,创“课”之新。
3. 教学创新与教学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也得到快速蓬勃发展。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从关注“注入式”教学逐渐向“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二是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三是由课堂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4]。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引发了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主体等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涌现出大量思政课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的充当“导航器”的课程考核和教学反馈机制还尚未健全,滞后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无法与之构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闭环。
因此,如何改变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有考试,无激励、无反馈、少评估”的现状,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亟待解决的第三重困境。仅仅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无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创新来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使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和课程性质被湮没在一系列的手段创新的假象中。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这么教”,坚持“协调并进”,守“旨”之正,创“法”之新。
参考文献:
[1][4]佘远富,许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21,{4}(07):32-38.
[2]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2)[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凌小萍,杨琪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趋向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4}(02):171-176+218.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守正创新; 教学困境;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新形势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守正與创新是一对有机统一的关系范畴:守正,意味着坚守航向,回归初心;创新意味着与时俱进,避免僵化。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则是对守正的弘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
1、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阐释与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变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关键时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所面临的鲜明时代背景。随着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各领域内多元发展的各种矛盾正在不断凸显。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多元化和多极化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渗透,极大地冲击着我国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1],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格局之中,在人们生存和发展日益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坚持站在科学真理的制高点,准确把握历史定位,深刻、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由文本话语到学术话语,由到政治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即“教什么”,坚持“内容为王”,守“理”之正,创“时”之新。
2、网络新媒介时代教学对象的重新定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2]。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以具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00后”为主流,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成长过程深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熏陶,在讯息接收、交流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爆炸式”、“图像视频化”的特征,并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模式。一方面,“00后”大学生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信息接收意趣趋于直观形象化、“浅阅读”化以及感性化。这就与高校思政课传统课程教学往往更注重体系完备性、逻辑性和学科理论固有的理性抽象形成冲突。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如果总以教条化、抽象理论化的教学表达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将很容易因为枯燥和晦涩而失去学习兴趣,更何谈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过度关注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和感性化,也将阻碍教师对学生理论认知与价值观认同效果的把控[3]。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对其教学对象重新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异质性和新特点,避免理论霸权式、无效性输出,实现大学生网络学习与学校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又一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学情分析,并对传统课堂教学予以技术赋能。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问题——即“怎么教”,坚持“学生为本”,守“本”之正,创“课”之新。
3. 教学创新与教学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也得到快速蓬勃发展。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从关注“注入式”教学逐渐向“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二是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三是由课堂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4]。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引发了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主体等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涌现出大量思政课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的充当“导航器”的课程考核和教学反馈机制还尚未健全,滞后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无法与之构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闭环。
因此,如何改变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有考试,无激励、无反馈、少评估”的现状,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亟待解决的第三重困境。仅仅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无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创新来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使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和课程性质被湮没在一系列的手段创新的假象中。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答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这么教”,坚持“协调并进”,守“旨”之正,创“法”之新。
参考文献:
[1][4]佘远富,许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21,{4}(07):32-38.
[2]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2)[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凌小萍,杨琪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趋向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4}(02):171-17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