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考察图书馆进化的历史:由少到多,从弱到强;总结图书馆发展的轨迹:从细分到泛化;探索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查找到任何需要的公开信息”。
[关键词] 图书馆史 图书馆细分 图书馆泛化 知识联合体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阮冈纳赞。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生命历程也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过程。笔者就图书馆进化的历史,总结图书馆发展的轨迹,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1原始图书馆时期
自人类有了书籍这一伟大的发明以来,就需要有存放书籍的地方,这样图书馆的胚芽就形成了,如中国商代就有专门收藏刻辞甲骨的窖穴,公元前3 000年巴比伦城镇尼普尔的神庙中记事泥板的收藏,古代埃及公元前1 000多年的底比斯城王宫神庙中的藏书室。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国建立了一所很大的皇家图书馆,所藏泥板文献约有2.5万块之多,并按不同的主题排列,在收藏室的入口处和附近的墙壁上还有泥板文献的目录[2]。1 000多年前,中国的寺庙及道观、阿拉伯的清真寺和西方的修道院都有了藏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原始“图书馆”。
原始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藏书。虽然只服务于极少数人,但却为知识的保存做出了极大贡献,为图书馆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古代图书馆时期
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印本书出现了;五代以后,印本书开始增多;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还形成了中国文字的印刷体(宋体)。书籍的官刻、私刻、坊刻系统形成,书籍生产和流通开始专业化。978年,宋王朝崇文院建成,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院、西廊是史馆书库,分经、史、子、集4库。崇文院的建成,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形态的出现。宋初,皇室藏书有13 000卷,到1177年有72 567卷。宋代私人藏书家就有17个,藏书超过20 000卷,杭州陈振孙收藏更达49 700(或51 180余)卷[3]。至1420年,明朝皇家藏书20 000种、100 000册。1407年“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永乐大典》,清朝(1782年)编纂《四库全书》并建文渊阁、文津阁等较大规模的官办藏书楼,都有了极强的国家图书馆行为。1561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在宁波建立,1808年藏书达53 000多卷[4]。由于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及管理的封闭排外,皇室藏书只供皇室使用,甚至只有皇帝有权使用(乾隆皇帝所建的藏书库就基本禁止他人进入),为了避免打扰,有的藏书楼甚至建在岛上。清朝统治的前两个世纪竟然不超过10人使用天一阁藏书,外姓人只有黄宗羲使用过它的藏书[3]。因此中国的藏书楼未能进化到近代“图书馆”,仅出现经营性质的租书铺。而在欧洲和中东却不同,9-12世纪的开罗和巴格达,尽管阿拉伯书籍大多借助于传统的手抄方法,据说藏有200 000至500 000册图书,由政治和宗教领袖管理,并向所有社会阶层开放[3]。10-13世纪,意大利的一些犹太社区,把它们的教堂作为图书馆,成员们在这些宗教机构里捐赠或存放书籍,以便其他成员能使用。11世纪初的一个拉比说:“书籍不是用来储存的,而是用来借的”,到13世纪,人们甚至认为“不借书是一种自杀”[3]。
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用铅、锡、锑合金制成活字版,用油墨印刷,为近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业奠定了基础。印刷型图书的大量出版使图书馆藏书的速度增加,藏书的增加促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如分类、著录、目录编制等)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1537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第一部呈缴本法。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1567年,西班牙的艾斯库略尔宫图书馆就采用了墙壁式大厅的建筑格局,图书馆内部为又宽又高的大厅,周围的墙壁排列书架),西方近代图书馆的形态出现,这一变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次图书馆革命。如法国1789-1795年间颁布了20项有关图书馆的法律和法令。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从革命前的15万余册猛增到1818年的100万册;过去每周开放2天,1796年起每天都开放4小时[5]。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醒公所创办了稷下学宫,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院(Academy),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12世纪末牛津大学成立。一所学校的成立不可能没有藏书,有了藏书就不可能没有图书馆,早期学校的图书馆以捐赠为主,15世纪以后,欧洲大学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也成形了。当然其进化到现代大学图书馆也有些坎坷。例如剑桥圣约翰学院1530和1545年规定,在学生宿舍主任和校长的批准下,允许特别研究生和奖学金获得者使用图书馆,1639年规定“一次只能借一本书,限48小时”,到19世纪中期,所有学生才可不需经过允许进入图书馆,自己借阅图书[3]。
古代图书馆中后期,藏借并重成为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图书馆开始细分出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1444年,第一座西方公共图书馆在佛罗伦萨建立起来,它向所有“勤学的公民”开放,世俗机构的大型图书馆开始出现[6]。建于1602年的米兰安布罗西亚娜图书馆和罗马安杰利卡图书馆,建于1612年的牛津波德里安图书馆开始允许读者没有阻碍地利用它们的馆藏(中国称“藏书楼”,基本还没有“借阅”的功能,晚明曹学佺对藏书家的封闭式做法提出批评,想建立一个儒家学术的共享藏书——儒藏[3],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3近代图书馆时期
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又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知识应用越广泛,越需要有更多受过教育的人才。随着人类教育向成人化发展, 1850年英国议会颁布《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开始免费为居民服务,同时美国也展开了“新图书馆运动”,大规模建设公共图书馆,并于187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协会[5],进入20世纪,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图书馆类型增多,服务范围扩大到工人、职员、学生和儿童等,向社会各阶层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图书馆对文献的加工和整理更加深入,服务方式更为多样。细分出工人图书馆(如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工人中央图书馆”)、版本图书馆(如1912年建于莱比锡的德意志图书馆,收藏自1913年在德国出版的全部图书和国外出版的德文书)、专门图书馆(由于各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图书资料的需求愈趋专门化,专门图书馆迅速增多。20世纪初,在伦敦全市的图书馆中,已有一半是专门图书馆,1909年美国建立了专门图书馆协会)。国家图书馆得到普遍发展,193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达到600万册,大学图书馆成为大学的中心,公共图书馆迅速普及,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颁布了图书馆法,以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到1903年,美国有1 000卷藏书的公共图书馆就有2 283个[3]。此外还出现私人捐赠图书馆,一些私人图书馆向部分读者开放,私人捐献书籍、经费和馆舍建立起来的图书馆也逐渐增多(美国钢铁大王A.卡内基向美、英、加拿大等国总共捐赠了至少2 500所馆舍),少儿图书馆也越来越多。1927年成立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国际合作组织。20世纪前后,落后于西方多年的中国图书馆终于也有了发展,1898年梁启超等创设学会藏书楼,它们有明确的办理宗旨,有藏书和借阅制度,各种阅览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已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此同时,新式学堂的设立,也促使专门图书馆开始出现。1904年,湖南、湖北开始出现正式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大部分省均先后设立省级公共图书馆[7]。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变革,我们可以称之为图书馆的第二次革命,图书馆成为近代图书馆。
事实上,谷歌图书馆来源于传统图书馆,同时也发展了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甚至利用谷歌技术,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想象,随着大多图书馆的数字化和谷歌图书馆的发展,人类图书馆事业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查找到任何需要的公开信息”的终极目标。数字(虚拟、复合、谷歌)图书馆即是图书馆的联合,联合图书馆的再联合,并实现数字化,也是全球图书馆的大规模泛化。她的成长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考察图书馆的成长史,书籍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进化与细分。在图书馆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图书馆是与神庙和祭祀密切相关的,从事占卜、祭祀的神职人员掌握着文字的识读、书写,并记录下占卜、祭祀的内容,这些记录下的文献就是最早的书籍[19]。随着一些教学活动的出现,寺庙、修道院的发展,学校和寺庙图书馆也发展起来。中国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特别是古登堡的油墨印刷术发明以来,书籍的数量大规模地增加,图书类别也不断增多,阅读对象也迅速增加,推动了图书馆的大发展,特别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这一发展快速扩大了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扩大了图书馆的用户范围、提升了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因而又细分出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版本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900年前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胶版印刷逐步普及,使得图书的出版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出版量不断增加,还出现了磁带、光盘、VCD、DVD等介质的文献。特别是2000年以后数码印刷的出现[20],使书籍的出版越来越容易。据研究统计,我国在西汉之前,共出书1 033部,计13 029卷;到了清末,共出书181 755部,计2 367 146卷。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出版书籍约10万种。1949-1979年,全国共出书555 781种。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达到275 668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4 000多年出书量约28万种(部)的总和[21]。同时,电子图书的出版也越来越多,到2008年底,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已达到50万种[22]。面对如此的文献出版量,单个图书馆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而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联合乃至联合的联合,也就是图书馆的泛化,最终形成“知识(信息)联合体”,实现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友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二十二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 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8.
[3] 周绍明,何朝辉.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天一阁.[2010-05-17].http://baike.baidu.com/view/16659.htm.
[5] 西方图书馆史.[2010-05-17].http://www.hudong.com/wiki/%E8%A5%BF%E6%96%B9%E5%9B%BE%E4%B9%A6%E9%A6%86%E5%8F%B2.
[6] 柯平.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趋势.图书馆学研究,2001(1):81-90.
[7] 李朝先,段克强.国图书馆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273-279.
[8] 程广荣.图书馆意识和图书馆习惯.图书馆论坛,2006,26(5):60-62.
[9] Libraries, archives, museums and publishing online statistics tables.[2010-05-17].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ls//lisu/lampost09/visits09.html.
[10]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0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04.
[11] 陈传夫,吴纲.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5-14.
[12] OCLC简介.[2010-05-17].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tw/about/default.htm.
[13] ICOLC.Statement o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consortial licenses.[2010-05-17].http://www.library.yale.edu/consortia/icolc-econcrisis-0109.htm.
[14] 欧洲图书馆事业.[2010-05-17].http://www.czks.com/lib/library/ll3.htm.
[15] 互联网40年大事记 中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2010-05-17].http://news.newhua.com/news1/net/2009/831/098319112652AA52983J575FCAG9I7KH6F6H3D89JHGC475384CG2CK.html.
[16] 欧洲图书馆“移居”互联网.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8(12):12.
[17] “谷歌图书”在法国引发争议.[2010-05-17].http://kids.youth.cn/xzbb/jskx/200910/t20091029_1063652.htm.
[18] 大学生阅读习惯报告.春城晚报,2010-4-10(b06).
[19]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9.
[20] 王悦承.数码印刷历史总结、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分析.[2010-05-17].http://info.printing.hc360.com/2006/11/28072961776.shtml.
[21] 图书出版量一年相当于4000年是繁荣还是泛滥.[2010-05-17].http://www.jndream.com/weZhangshow.asp?id=6091.
[22] 张贺.数字化阅读浪潮中的中国出版.[2010-05-17].http://book.ce.cn/ssjj/201004/30/t20100430_21345803.shtml.
[作者简介] 戴华胜,男,1967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3篇。
何萍,女,1971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2篇。
[关键词] 图书馆史 图书馆细分 图书馆泛化 知识联合体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阮冈纳赞。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作为人类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生命历程也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过程。笔者就图书馆进化的历史,总结图书馆发展的轨迹,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1原始图书馆时期
自人类有了书籍这一伟大的发明以来,就需要有存放书籍的地方,这样图书馆的胚芽就形成了,如中国商代就有专门收藏刻辞甲骨的窖穴,公元前3 000年巴比伦城镇尼普尔的神庙中记事泥板的收藏,古代埃及公元前1 000多年的底比斯城王宫神庙中的藏书室。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国建立了一所很大的皇家图书馆,所藏泥板文献约有2.5万块之多,并按不同的主题排列,在收藏室的入口处和附近的墙壁上还有泥板文献的目录[2]。1 000多年前,中国的寺庙及道观、阿拉伯的清真寺和西方的修道院都有了藏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原始“图书馆”。
原始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藏书。虽然只服务于极少数人,但却为知识的保存做出了极大贡献,为图书馆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古代图书馆时期
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印本书出现了;五代以后,印本书开始增多;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还形成了中国文字的印刷体(宋体)。书籍的官刻、私刻、坊刻系统形成,书籍生产和流通开始专业化。978年,宋王朝崇文院建成,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院、西廊是史馆书库,分经、史、子、集4库。崇文院的建成,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形态的出现。宋初,皇室藏书有13 000卷,到1177年有72 567卷。宋代私人藏书家就有17个,藏书超过20 000卷,杭州陈振孙收藏更达49 700(或51 180余)卷[3]。至1420年,明朝皇家藏书20 000种、100 000册。1407年“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永乐大典》,清朝(1782年)编纂《四库全书》并建文渊阁、文津阁等较大规模的官办藏书楼,都有了极强的国家图书馆行为。1561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在宁波建立,1808年藏书达53 000多卷[4]。由于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及管理的封闭排外,皇室藏书只供皇室使用,甚至只有皇帝有权使用(乾隆皇帝所建的藏书库就基本禁止他人进入),为了避免打扰,有的藏书楼甚至建在岛上。清朝统治的前两个世纪竟然不超过10人使用天一阁藏书,外姓人只有黄宗羲使用过它的藏书[3]。因此中国的藏书楼未能进化到近代“图书馆”,仅出现经营性质的租书铺。而在欧洲和中东却不同,9-12世纪的开罗和巴格达,尽管阿拉伯书籍大多借助于传统的手抄方法,据说藏有200 000至500 000册图书,由政治和宗教领袖管理,并向所有社会阶层开放[3]。10-13世纪,意大利的一些犹太社区,把它们的教堂作为图书馆,成员们在这些宗教机构里捐赠或存放书籍,以便其他成员能使用。11世纪初的一个拉比说:“书籍不是用来储存的,而是用来借的”,到13世纪,人们甚至认为“不借书是一种自杀”[3]。
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用铅、锡、锑合金制成活字版,用油墨印刷,为近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业奠定了基础。印刷型图书的大量出版使图书馆藏书的速度增加,藏书的增加促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如分类、著录、目录编制等)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1537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第一部呈缴本法。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1567年,西班牙的艾斯库略尔宫图书馆就采用了墙壁式大厅的建筑格局,图书馆内部为又宽又高的大厅,周围的墙壁排列书架),西方近代图书馆的形态出现,这一变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次图书馆革命。如法国1789-1795年间颁布了20项有关图书馆的法律和法令。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从革命前的15万余册猛增到1818年的100万册;过去每周开放2天,1796年起每天都开放4小时[5]。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醒公所创办了稷下学宫,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院(Academy),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12世纪末牛津大学成立。一所学校的成立不可能没有藏书,有了藏书就不可能没有图书馆,早期学校的图书馆以捐赠为主,15世纪以后,欧洲大学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也成形了。当然其进化到现代大学图书馆也有些坎坷。例如剑桥圣约翰学院1530和1545年规定,在学生宿舍主任和校长的批准下,允许特别研究生和奖学金获得者使用图书馆,1639年规定“一次只能借一本书,限48小时”,到19世纪中期,所有学生才可不需经过允许进入图书馆,自己借阅图书[3]。
古代图书馆中后期,藏借并重成为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图书馆开始细分出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1444年,第一座西方公共图书馆在佛罗伦萨建立起来,它向所有“勤学的公民”开放,世俗机构的大型图书馆开始出现[6]。建于1602年的米兰安布罗西亚娜图书馆和罗马安杰利卡图书馆,建于1612年的牛津波德里安图书馆开始允许读者没有阻碍地利用它们的馆藏(中国称“藏书楼”,基本还没有“借阅”的功能,晚明曹学佺对藏书家的封闭式做法提出批评,想建立一个儒家学术的共享藏书——儒藏[3],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3近代图书馆时期
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又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知识应用越广泛,越需要有更多受过教育的人才。随着人类教育向成人化发展, 1850年英国议会颁布《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开始免费为居民服务,同时美国也展开了“新图书馆运动”,大规模建设公共图书馆,并于187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协会[5],进入20世纪,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图书馆类型增多,服务范围扩大到工人、职员、学生和儿童等,向社会各阶层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图书馆对文献的加工和整理更加深入,服务方式更为多样。细分出工人图书馆(如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工人中央图书馆”)、版本图书馆(如1912年建于莱比锡的德意志图书馆,收藏自1913年在德国出版的全部图书和国外出版的德文书)、专门图书馆(由于各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图书资料的需求愈趋专门化,专门图书馆迅速增多。20世纪初,在伦敦全市的图书馆中,已有一半是专门图书馆,1909年美国建立了专门图书馆协会)。国家图书馆得到普遍发展,193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达到600万册,大学图书馆成为大学的中心,公共图书馆迅速普及,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颁布了图书馆法,以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到1903年,美国有1 000卷藏书的公共图书馆就有2 283个[3]。此外还出现私人捐赠图书馆,一些私人图书馆向部分读者开放,私人捐献书籍、经费和馆舍建立起来的图书馆也逐渐增多(美国钢铁大王A.卡内基向美、英、加拿大等国总共捐赠了至少2 500所馆舍),少儿图书馆也越来越多。1927年成立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国际合作组织。20世纪前后,落后于西方多年的中国图书馆终于也有了发展,1898年梁启超等创设学会藏书楼,它们有明确的办理宗旨,有藏书和借阅制度,各种阅览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已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此同时,新式学堂的设立,也促使专门图书馆开始出现。1904年,湖南、湖北开始出现正式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大部分省均先后设立省级公共图书馆[7]。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变革,我们可以称之为图书馆的第二次革命,图书馆成为近代图书馆。
事实上,谷歌图书馆来源于传统图书馆,同时也发展了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甚至利用谷歌技术,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想象,随着大多图书馆的数字化和谷歌图书馆的发展,人类图书馆事业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查找到任何需要的公开信息”的终极目标。数字(虚拟、复合、谷歌)图书馆即是图书馆的联合,联合图书馆的再联合,并实现数字化,也是全球图书馆的大规模泛化。她的成长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考察图书馆的成长史,书籍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进化与细分。在图书馆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图书馆是与神庙和祭祀密切相关的,从事占卜、祭祀的神职人员掌握着文字的识读、书写,并记录下占卜、祭祀的内容,这些记录下的文献就是最早的书籍[19]。随着一些教学活动的出现,寺庙、修道院的发展,学校和寺庙图书馆也发展起来。中国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特别是古登堡的油墨印刷术发明以来,书籍的数量大规模地增加,图书类别也不断增多,阅读对象也迅速增加,推动了图书馆的大发展,特别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这一发展快速扩大了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扩大了图书馆的用户范围、提升了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因而又细分出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版本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900年前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胶版印刷逐步普及,使得图书的出版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出版量不断增加,还出现了磁带、光盘、VCD、DVD等介质的文献。特别是2000年以后数码印刷的出现[20],使书籍的出版越来越容易。据研究统计,我国在西汉之前,共出书1 033部,计13 029卷;到了清末,共出书181 755部,计2 367 146卷。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出版书籍约10万种。1949-1979年,全国共出书555 781种。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达到275 668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4 000多年出书量约28万种(部)的总和[21]。同时,电子图书的出版也越来越多,到2008年底,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已达到50万种[22]。面对如此的文献出版量,单个图书馆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而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联合乃至联合的联合,也就是图书馆的泛化,最终形成“知识(信息)联合体”,实现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友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二十二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 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8.
[3] 周绍明,何朝辉.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天一阁.[2010-05-17].http://baike.baidu.com/view/16659.htm.
[5] 西方图书馆史.[2010-05-17].http://www.hudong.com/wiki/%E8%A5%BF%E6%96%B9%E5%9B%BE%E4%B9%A6%E9%A6%86%E5%8F%B2.
[6] 柯平.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趋势.图书馆学研究,2001(1):81-90.
[7] 李朝先,段克强.国图书馆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273-279.
[8] 程广荣.图书馆意识和图书馆习惯.图书馆论坛,2006,26(5):60-62.
[9] Libraries, archives, museums and publishing online statistics tables.[2010-05-17].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ls//lisu/lampost09/visits09.html.
[10]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0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04.
[11] 陈传夫,吴纲.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5-14.
[12] OCLC简介.[2010-05-17].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tw/about/default.htm.
[13] ICOLC.Statement o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consortial licenses.[2010-05-17].http://www.library.yale.edu/consortia/icolc-econcrisis-0109.htm.
[14] 欧洲图书馆事业.[2010-05-17].http://www.czks.com/lib/library/ll3.htm.
[15] 互联网40年大事记 中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2010-05-17].http://news.newhua.com/news1/net/2009/831/098319112652AA52983J575FCAG9I7KH6F6H3D89JHGC475384CG2CK.html.
[16] 欧洲图书馆“移居”互联网.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8(12):12.
[17] “谷歌图书”在法国引发争议.[2010-05-17].http://kids.youth.cn/xzbb/jskx/200910/t20091029_1063652.htm.
[18] 大学生阅读习惯报告.春城晚报,2010-4-10(b06).
[19]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9.
[20] 王悦承.数码印刷历史总结、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分析.[2010-05-17].http://info.printing.hc360.com/2006/11/28072961776.shtml.
[21] 图书出版量一年相当于4000年是繁荣还是泛滥.[2010-05-17].http://www.jndream.com/weZhangshow.asp?id=6091.
[22] 张贺.数字化阅读浪潮中的中国出版.[2010-05-17].http://book.ce.cn/ssjj/201004/30/t20100430_21345803.shtml.
[作者简介] 戴华胜,男,1967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3篇。
何萍,女,1971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