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20至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李秋芳、靳辉明、李崇富、张祖英、夏春涛、刘上洋、眭依凡、祝黄河、汪荣有、王树荫等全国马克思主义知名学者和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应邀出席论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这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理论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汲取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于延伸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大有裨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决策,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要求,缓解了社会转型的社会震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同时,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基本条件。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立场指导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仅是对苏联解体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特殊国情的科学总结;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可以有效规避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可以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安全,可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进程。
有与会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就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如果在改革中漠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脱离人民群众,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必须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社会主义改革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归宿,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社会主义才会取得胜利。
有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动力,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因此,为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事业毫不动摇,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扩展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对当前中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改革,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及历史地位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结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使之更好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理论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并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在于坚持基本原则前提下又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际和时代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目标上,既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强调抢抓机遇完善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强调分步骤、又秩序、快节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作用;在发展环境上,强调要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和平的环境。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基本精神的自觉传承,其中包括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精髓、理论信念、理论立场的自觉传承。同时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的逻辑延伸,并实现了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超越。此外,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因为邓小平清醒地评价历史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清醒地认识现实与实践上的开辟新路,清醒地把握危险与前进中的方向控制,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开辟者和引路人的重大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开放与创新,必须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是自主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就是走合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与会学者高度肯定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地位。他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只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共同体。
有与会学者认为,先秦时代哲学思想中“和而不同”等和谐理念,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毛泽东的矛盾论关于“对立统一”思想以及他提出的“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方针,对于化解当前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满情绪,调整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消除冲突动荡根源,促进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矛盾有条件的相对的和谐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竞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价值要求,实施和谐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民主气氛的社会,是崇尚法治精神的社会,格外需要注重民主法治建设。
四、解放思想的历程与创新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而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则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并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与会学者认为,建国以来思想解放经历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期和当下的新一轮思想解放浪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侧重解决了观念形态的问题,它促进了实践理性的回归、实现了科学精神的重塑、彰显弘扬了人文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新时期新一轮解放思想着重于利益格局的调整,主张“生利与民”的同时“放权与民”。两次思想解放都属于理论自觉,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思想上的回归、超越、升华和创新。
有与会学者认为,实践论时域中的解放思想,是要在普遍性思想与特殊性思想之间建立有效、灵活的进退、沟通机制。解放思想不意味着思想的断裂,而是要在除旧布新的相辅相成中向前延伸,追求思想的多元化共存,在多元中寻求统一。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基本途径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当前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可以用阶级分析法和矛盾辩证法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论原则;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坐标。正面应对资本主义思潮的挑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个性等重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剖析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主张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与时俱进。
有与会学者认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正义、和谐与解放等价值观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用“公平和正义”重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重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必须处理好定型与转型、认同与变革、国家意识形态价值与大众价值、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自我定位与外来评价、民族凝聚力与价值多元化的六对关系。
有与会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在于在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价值导向,在多样与主导的相互激荡中增进价值认同,在继承与创新的反复碰撞中调试价值冲突,在自发与自觉的有效整合中实现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孙文婧]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今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汲取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对于延伸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大有裨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决策,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要求,缓解了社会转型的社会震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同时,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基本条件。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立场指导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仅是对苏联解体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特殊国情的科学总结;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可以有效规避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可以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安全,可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进程。
有与会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之一就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如果在改革中漠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脱离人民群众,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必须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社会主义改革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归宿,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社会主义才会取得胜利。
有与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动力,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因此,为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事业毫不动摇,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扩展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对当前中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改革,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及历史地位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结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使之更好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理论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并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在于坚持基本原则前提下又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际和时代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目标上,既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强调抢抓机遇完善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强调分步骤、又秩序、快节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在发展动力上,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作用;在发展环境上,强调要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和平的环境。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基本精神的自觉传承,其中包括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精髓、理论信念、理论立场的自觉传承。同时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的逻辑延伸,并实现了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超越。此外,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因为邓小平清醒地评价历史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清醒地认识现实与实践上的开辟新路,清醒地把握危险与前进中的方向控制,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开辟者和引路人的重大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开放与创新,必须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是自主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就是走合规律的现代化道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三、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与会学者高度肯定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地位。他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只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共同体。
有与会学者认为,先秦时代哲学思想中“和而不同”等和谐理念,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毛泽东的矛盾论关于“对立统一”思想以及他提出的“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方针,对于化解当前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满情绪,调整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消除冲突动荡根源,促进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有与会学者认为,矛盾有条件的相对的和谐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竞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价值要求,实施和谐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民主气氛的社会,是崇尚法治精神的社会,格外需要注重民主法治建设。
四、解放思想的历程与创新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而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则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并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与会学者认为,建国以来思想解放经历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期和当下的新一轮思想解放浪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侧重解决了观念形态的问题,它促进了实践理性的回归、实现了科学精神的重塑、彰显弘扬了人文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新时期新一轮解放思想着重于利益格局的调整,主张“生利与民”的同时“放权与民”。两次思想解放都属于理论自觉,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思想上的回归、超越、升华和创新。
有与会学者认为,实践论时域中的解放思想,是要在普遍性思想与特殊性思想之间建立有效、灵活的进退、沟通机制。解放思想不意味着思想的断裂,而是要在除旧布新的相辅相成中向前延伸,追求思想的多元化共存,在多元中寻求统一。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基本途径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当前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可以用阶级分析法和矛盾辩证法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论原则;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坐标。正面应对资本主义思潮的挑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个性等重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剖析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主张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与时俱进。
有与会学者认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正义、和谐与解放等价值观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用“公平和正义”重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重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必须处理好定型与转型、认同与变革、国家意识形态价值与大众价值、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自我定位与外来评价、民族凝聚力与价值多元化的六对关系。
有与会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在于在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价值导向,在多样与主导的相互激荡中增进价值认同,在继承与创新的反复碰撞中调试价值冲突,在自发与自觉的有效整合中实现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孙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