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关怀品质、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文件引导“基础”课教师明确职业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基础”课教师加强道德修养,通过培训和研修等途径帮助“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表彰制度激励“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础课; 职业素养;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50-04
  职业素养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主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体现出来。职业素养是对从事相关职业人员的职业要求,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不同,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定性特征。就教师职业而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根本的、普遍要求,但是,由于教授对象的不同、讲授专业内容的不同,所以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1.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从课程设置的社会需要方面看,社会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责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从8]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在教育教学旨归上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要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特殊的职业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其历史使命。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做人”的知识、理论和价值的课程,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够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不能够“以理服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即使在学校这样相对单纯的环境中能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可一旦走上社会遇到种种问题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迷茫甚至发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彻底颠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大打折扣。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在逻辑上站得住脚,这样才会极大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特殊的职业素养,将很难从根本上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二、“基础”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共同的培养使命,但教学内容存在着差别,与“原理”、“概论”、“纲要”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主要着眼于个体人生的发展问题,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课程,因此,“基础”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职业素养。
  1.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责任感和角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主要体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
  (1)坚定的政治立场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无论是从课程指导思想看,还是从课程设置目标以及课程教育内容看,“社会主义”四个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就“基础”课而言,其政治性主要是通过教材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的人员来决定。”[2]因此,职业使命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鲜明的责任意识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由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立场,完成党、国家、民族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基础”课教师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且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基础”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共振”,把握现实人生,创造幸福生活。   2.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关怀品质
  职业品质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方面。就教育职业来说,教师的道德人格本身就是教育“合力”中的教育因素之一,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应该具备以下职业品质:
  (1)高尚的人格力量 “基础”课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共同属性是价值教育。“基础”课作为一门传授价值知识的课程,是一个学习知识、认同观念、模仿行为、内化信念的过程,因此“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教师本人的言行和人格也因此成为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5]如果“基础”课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扭曲的颠倒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那么,他不但不可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影响,相反却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资格问题,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
  (2)真切的关怀品质 “关怀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特点。一个人进入了教师职业,首先就是进入了一种关怀关系。关怀先于、重于做事与技能,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6]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包含不同方面,如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怀、精神需要的关怀等。“基础”课侧重于人生价值教育,其着眼点在于个体的人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个体性和现实性成为“基础”课的特点之一。“一人一个世界”,特别是涉及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情等与个体联系紧密的人生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现实个体面对的具体问题,因此,“基础”课教师尽管在课堂讲授的知识、观点具有普遍性,但在面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特殊性,虽然“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必须将其作为“这个”学生而非“这些”学生的问题来对待,这是教师关怀品质的基本内涵。
  3.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职业技能是从业人员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技术和能力。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除了掌握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之外,还需要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1)“基础”课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罗国杰先生将“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概括为两点:“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认为“它旨在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7]“基础”课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运用其他三门课所提供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的。因此,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其他三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如中国近代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等。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几门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才能够在“基础”课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前后一致,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对“基础”课教师而言,要特别具备伦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涉及的道德教育内容最为广泛,涉及到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等伦理学基本理论以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内容。如果“基础”课教师对伦理学知识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讲授道德知识时极易将道德教育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教育要求,忽视道德教育的历史性和继承性,割裂道德的民族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此外,“基础”课还承担着法制教育的任务,因此,任课教师还应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大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知识以及一些法律热点理论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法律信仰。
  第三,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当今时代,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沉渣泛起,而随着传媒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思潮的机会和条件大大增多,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些社会思潮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甚至闻所未闻,将不能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解惑”,也必然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批判甚至证伪,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然受到影响。
  (2)良好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面对媒体提供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正确判断、理性对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能够没有判断是非、鉴别真伪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恰当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和反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的渗透,搭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基础”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
  1.通过制定政策文件引导“基础”课教师明确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素养从根本上说是职业态度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态度关涉到是否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资格问题。“基础”课教师如果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的出台,为提高“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政策保障。《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了说明,通过“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为“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保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基础”课教师队伍,保障高质量的师资水平。“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则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政策保障,为“基础”课教师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做出了政策约束。   2.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基础”课教师加强道德修养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8]教育者的人格是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所传之“道”如果要为学生所认同并效仿,除了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理论说服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其自身的工作态度、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如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真诚热情、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坚定的信念、乐观豁达、举止得体、和蔼可亲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因子。“基础”课教师面对的大学新生由于对新生活充满好奇,所以参与热情比较高,而“基础”课教师也较易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使自己的职业情感得到升华。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基础”课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于律己、真诚待人,正确看待利益得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在与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3.通过培训和研修等途径帮助“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技能
  在这个讯息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潮、观点、现象的机会已经今非昔比,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各种干扰,当然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这些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各级部门应该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帮助“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基础”课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手段运用技术,通过观摩教学、教学比赛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从多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通过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表彰制度激励“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脱离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来考察和判断。“基础”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中的其他任课教师一样,都是现实的、真实的个体,都有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精力较其他侧重于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教师更多。“基础”课教师处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力赛”的第一棒,面对的是“身份意识”强烈但“角色意识”薄弱的大一新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友谊、爱情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现实的、个性的问题,所以,“基础”课教师在课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比课堂教学时间还要多。因此,对于“基础”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不应是简单的教学工作量或刚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如通过学生评教考察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赞誉度等,并且将这些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且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主动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
  [2] 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5] 王贵贤,田毅松.“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77-79.
  [6] 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6.
  [7] 全面了解、切实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访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教材编写组专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16-27.
  [8] 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N].北京日报,2009-10-12.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其他文献
【摘要】“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版本教科书“章小结”特色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选取台湾地区康轩版与大陆地区三种常用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以“二次函数”这章为例,对比四种版本教科书“章小结”部分的差异,发现四版教材章小结部分各有特色:康轩版教材小结内容多样,注重知识体系的梳理;人教版教材与华东师大版教材章小结部分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课标理念联系紧密;
【摘 要】幽默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力磁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灵丹妙药,是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能工巧匠。保持幽默的心态,掌握幽默的技巧,加以幽默的润滑剂,充分利用幽默教学这三大法宝,可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关键词】幽默教学;心态;技巧;润滑剂  《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6期上说:教育工作者上书国务院领导,大声疾呼——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民族未来真的很危险!我们的学生
摘 要: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破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法宝”。本文着力探索“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设计了双向型讲授模式、主题项目模式、以及“测—考—评”一体化评估模式等。并就“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拙见。  关键词:“三个自信”; 理想信念; 模式  DOI:1
【摘 要】“研学后教”是番禺区教育局新课改的时势产物,它契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以及改变测评出题方式。  【关键词】“研学后教”;氛围;探究;参与;导学案;测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等原则,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顺
【摘 要】 在“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行变式探究.随着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不断变化,教者通过合理的“讓”和巧妙的“引”,让学生展开“思”和“说”,在变式探究过程中寻求不变的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让学引思;变式;最值
【摘 要】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评”是提高评讲课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准确的“讲”是提高评讲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从“评、讲”两方面提高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试卷讲评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试卷评讲;有效性;数学  数学试卷的评讲是教学检测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师对数学试卷的评讲的重视程度不够,评讲试卷往往评讲无重点,就题论题,不知取舍,面面俱到;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始终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本研究认为衔接不良很大程度源自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不足,我们从学习适应性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构、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要素涉及内外因两大层面:内因层面有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自我监控,外因层面特指学校学习环境.研究以改善“学习媒介”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中
【摘要】每一個章节新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复习课.然而复习课并没有现成的教学素材和课标定位,那么应该如何筛选素材、如何确定合适的主线聚焦知识之间的联系呢?利用教材中的章“小结”,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的例题或习题,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利用教材中活动的材料,提炼经验形成思想;利用“阅读材料”的课程资源,欣赏数学.  【关键词】章节复习;教材资源;课堂教学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病理学观点,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和教育差别等问题,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病因既有观念的影响,又有体制的制约;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社会适应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病理学; 大学生; 社
【摘 要】  “章头语和章头图”是一章内容的起始,也是一章内容的浓缩.以《分式》章头教学为例,类比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法则等去研究分式,尤其是学习《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宏观思考问题的意识,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问题,充分发挥章头起始课的教学价值,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章头语和章头图;分数;分式  纵观苏科版教材,每章的开头部分都单独设计了意义深远的“章头语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