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研究读者的需求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报应该把党想说的,人民想听的统一起来,这是取信于党,取信于民,既讲政治,又不脱离群众的根本所在。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党报还做不到让读者喜闻乐见。“白话自说、自娱自乐、自我欣赏”是一些读者对党报的评价,更有极端说法:“看党报就是花钱买个‘爹’回去教训自己”。正确理解这些评价,说明党报还需要在满足读者需求上下功夫。
  党报如何抓住读者呢?不妨多研究读者的需求,增强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包装意识和重视反馈意识。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任何行业不变的主题,对党报而言,只要在不违反新闻原则、新闻纪律的前提下,报人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比如会议报道,应该说,现在很多媒体在会议报道上做了一些改革,尝试着从会议中抓新闻,但改革尚不到位。表现为,一些乏味的会议依旧时常以会议本身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根本不管受众是否需求,导致读者干脆不看或只看标题不看文章,结果是:花大气力、占用好版面换来的却是读者“不买账”。要多想一想老百姓到底想知道什么、需要什么。记者应千方百计地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回答这些问题。
  
  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报社应转变办报理念,从“传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即办报不再以传者为中心,而要以读者为中心,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记者应转变角色,从“为老百姓写作”向“作为老百姓写作”转变。记者只有把自己作为老百姓,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百姓的需求,写出的东西才容易被百姓接受,才不会出现“隔膜”。以百姓写百姓,以平等视角关注百姓的关注,思考百姓的思考;从民生的视角关注社会变化,从人生的经历中解读事件发展,这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第三,新闻视角应从重“事”向重“人”、重“普通人”转变。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的主角。绝大多数新闻离不开人,绝大多数新闻故事是人的故事。新闻的五要素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许多事情可能对读者是陌生的,但挖掘当事人对新闻事件的切身体验,常能引起共鸣。
  凡是被稱为“材料化”的报道,就是见物不见人,形而上学只写单位、党委工作、领导政绩,干干巴巴。本来写典型是被提倡的,但由于任意人为拔高,虚构故事情节,扭曲人的正常状态,把典型人物写成六亲不认、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使读者看不惯、信不过、学不来、做不到。
  应注重写普通人,将新闻触角伸向基层,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传达他们的信息,表达他们的情感,从形形色色事物的关联中写出新时代人的思想、行为、风采和人生轨迹。即使写典型,也要让典型“回归”到普通人、正常人。
  
  增强包装意识
  
  受众是新闻的服务对象,用最适合的方式向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是新闻人需要树立的观念。物质产品需要包装,新闻是精神产品,自然也离不开包装,包装的好坏决定产品受不受消费者的青睐,能否吸引人们的眼球。
  对党报而言,增强包装意识应在版面设计、图片使用、标题制作等方面多下功夫,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得到美的享受。字符、图片、色彩、线条、底纹等要素在版面中的运用并非孤立,而是通过彼此的优化组合达到最佳效果,读者透过版面,可感受到报纸编辑对各类事件、问题、人物的态度和评价,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提示和引导,在阅读时满足审美需求。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报纸新闻第一个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标题,标题能不能抢眼关系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它是受众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现如今,报纸已到了“读题”时代,党报更应该把做好新闻标题当作大事来抓。如今报纸标题制作的新趋势是:形式上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环球时报》表现得比较突出,如《克林顿的女儿急着出嫁啦》,这样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的标题让人过目不忘。
  
  重视读者反馈
  
  报纸从印刷厂出来,进入社会,就开始接受各个层面、各种角度的检验与评判。对报纸质量的评价,决定着报纸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综合来看,对党报的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上级的评价,主要评判导向是否正确;二是新闻专家、业内人士的评价;三是普通读者对
  报纸的评价。
  读者是信息传播的目标,读者阅读才能实现报纸的传播价值;正确的舆论只有影响读者,才能成为导向。因此,读者的评价是办好报纸的第一信号。尤其是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读者已从接受报纸教育的对象变成新闻信息的消费者,读者的选择决定了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报纸必须尊重读者的需要,研究读者的喜好,建立畅通、高效的读者信号反馈系统。
  读者反馈的主要渠道包括:一是读者来信、来电、来访;二是召开读者座谈会;三是进行读者调查。目前,传播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一随机抽样调查方式正逐渐被广泛应用,而且成为指导办报实践的重要依据。
  总之,党报只有放下“架子”,认真研究读者需求,真正办得让读者喜闻乐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响力、战斗力,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群众服务。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报业而言,科学发展观是报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思想保障,是报业明确发展方向,探讨发展途径和发展思路的方法论基础。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报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多层次、多种类的报业结构体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质量不断提高,报业实力日益增强,总体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
期刊
作为“半路出家”的记者,回首13年的新闻采访写作经历,我们的感悟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绝非易事,这其中需要多种因素:比如天赋、学识、阅历等,但也绝非难事。实践证明,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记者,完全可以写出好新闻,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得“有心”、“用情”。有心,简言之就是要做个有心人,這个“心”包括“细心”、“多心”、“耐心”、“良心”、“爱心”、“平常心”等。  细心,是一名优
期刊
刘少华,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获得了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被评为自治区新闻特别奖。他还有近百篇作品获得过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刘少华在宣传牛玉儒先进事迹活动中,含泪写出了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
期刊
报业市场化说到底是以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新闻资源的一种管理体制。地市级晚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受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发展也比较缓慢。下面就巴彦淖尔晚报的成长轨迹,分析一下西部地区市级晚报市场化运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创办,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广大读者,办一张老百姓喜欢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报纸。有一句叫响的
期刊
在我国,会议新闻是报纸绕不开的报道内容。党委机关报和行业报自不消说,都市类报纸,许多会议报道也要占据一定的版面。但是,党委机关报对于许多会议报道的时效、全面和权威性,常常是都市类报纸所不能比拟的。即使时效相同,大喇叭小喇叭调子毫无变化,这也是读者感到乏味甚至厌恶的。如何改进都市报的会议新闻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作为都市类报纸的工作者,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常会看到这样的会议报道
期刊
深度报道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来,包头晚报在第三版尝试报道受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的深度报道方式。但因种种因素制约,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存在一些欠缺,使得一些深度报道为了挖掘新闻的深度而忽视了新闻的时效性,以至于新闻事件发生数天之后才完成报道。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是关系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
期刊
新闻报道的“可听性”是播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实践中首先考虑的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同行比较片面地将其等同于“感官冲击力”。表现在实际事例中,或者比较多地渲染暴力、恶行等不太健康的内容,或者以自然主义的手法,铺叙易于引起心理上的诸如同情、憎恶等等反应的情节。由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人”究竟是何种地位?这个“人”,既指具体的被报道者,也泛指与事件有关或可能发生关系、受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著作权的保护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在保护合理权利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是迫切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著作权的挑战    网络是继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介。当今海量的信息传播与日益扩大的用户群,引发了著作权人及相关行业的利益保护与公众获取信息权利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  1.复制权  复制权的行使是作者行使著作权的集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即时通讯其定义如下:“Instant Messaging(读成I-M)缩写为IM或IMing,典型的IM是这样工作的:当好友列表中的某人在任何时候登陆上线并试图通过你的计算机联系你时,IM系统会发一个消息提醒你,然后你能与他建立一个聊天会话并键入消息文字进行交流。”……以上是通过QQ为例对即时通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主要传播工具的主要传播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正因为这些特征,QQ
期刊
在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当中,服务性节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节目办好了往往可以吸引众多的听众,拥有忠实的听众群。近几年来,呼伦贝尔电台开办了《听众热线》、《1046信息广场》、《农牧林天地》、《148法律热线》等五、六档服务类节目。从精办这些节目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服务性节目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魅力十足,关键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此类节目的互动性、实用性和贴近性,更是受听众欢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