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很不理想,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不浓。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帮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作为教师,要从有效的角度出发谈谈怎样使学生活跃在作文的世界里。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尤其要做到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是说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大量阅读,能为写作助一臂之力。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写作文,很多人认为是个难题。有些学生一听说要作文了,就感到焦头烂额。要么觉得无话可说,文路打不开,要么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平淡无味、毫不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走好作文之路的能力,让学生找到写话的出口,只要有路就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迎来写话的春天。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范文中学习技巧。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童话,吸收童话的精髓,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联想,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中的幻想基因,而且要让自己的大脑装满童话故事,一有空就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有时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还可以利用图画想象完整的童话故事;从儿童的直觉特征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听觉记忆要明显高于视觉记忆。如果我们能将音乐这有声语言引进作文教学中,有趣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想象,就能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视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应认真分析一下,从众多的音乐语言中,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幻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写成文章,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虚实相间,物人一境
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触发,而唤起昔日相关的记忆,使得相通、相关、类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意蕴丰富的意象。课标要求小学生作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小学生作文题材广泛,小学生作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天真无邪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情感的支配下,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任想象彰显多姿多彩的语言形式。俗话说:情感好比火,联想好比风,风愈扇火愈旺。正是联想的风刮进学生的心里,使许多有创意的表达跃然纸上。
联想是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幻化成无限的精神美感,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学生的联想会带给我无尽的惊喜,他们作文中由联想带来的“美丽”也许还显得稚嫩,但足以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为了“美丽”的葱茏,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一定要细心地浇灌、呵护“联想”的根。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不必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必苛求学生思维的规范,只要是健康的,嬉笑怒骂就都可以写成文章。尊重学生的想法或表达,让他们自由发挥,要求少了,学生写的内容会变多了,而且作文内容富有灵性,读来让人惊喜,作为教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作文灵性,适时评价鼓励。
1.捕捉亮點
作文教学中,要细心呵护他们灵性的表达,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有的老师或视而不见,或见了誓欲除之而后快。如一位学生写道:“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教师文后批阅:“太阳怎能有味道?不合逻辑。”又一位学生写道:“他穿了一件十分青春的夹克衫。”教师批语是:“不通,副词‘十分’不能修饰名词‘青春’。”其实,这些极富文学意味的“语丝”正是学生灵性的率性剖白,这些渲染了主体“感情色彩”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常格”,显得那样的飞扬灵动,富有韵味。细心呵护这样的“语丝”,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有创造力的“灵性”。
2.赞叹新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惊奇、赞叹可以治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同样,要使学生作文的灵性不至于萎缩,就要惊奇、赞叹学生作文中新奇美妙的创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话非一日之功,只要与孩子坚持一道有效地读、练、写,定能迎来写话的春天。
参考文献:
李书胜.让孩子徜徉在自能作文的天地里[J].中小学教育,2012(12).
编辑 薄跃华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尤其要做到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是说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大量阅读,能为写作助一臂之力。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写作文,很多人认为是个难题。有些学生一听说要作文了,就感到焦头烂额。要么觉得无话可说,文路打不开,要么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平淡无味、毫不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走好作文之路的能力,让学生找到写话的出口,只要有路就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迎来写话的春天。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范文中学习技巧。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童话,吸收童话的精髓,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联想,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中的幻想基因,而且要让自己的大脑装满童话故事,一有空就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有时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还可以利用图画想象完整的童话故事;从儿童的直觉特征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听觉记忆要明显高于视觉记忆。如果我们能将音乐这有声语言引进作文教学中,有趣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想象,就能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视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应认真分析一下,从众多的音乐语言中,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幻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写成文章,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虚实相间,物人一境
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触发,而唤起昔日相关的记忆,使得相通、相关、类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意蕴丰富的意象。课标要求小学生作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小学生作文题材广泛,小学生作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天真无邪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情感的支配下,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任想象彰显多姿多彩的语言形式。俗话说:情感好比火,联想好比风,风愈扇火愈旺。正是联想的风刮进学生的心里,使许多有创意的表达跃然纸上。
联想是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幻化成无限的精神美感,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学生的联想会带给我无尽的惊喜,他们作文中由联想带来的“美丽”也许还显得稚嫩,但足以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为了“美丽”的葱茏,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一定要细心地浇灌、呵护“联想”的根。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不必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必苛求学生思维的规范,只要是健康的,嬉笑怒骂就都可以写成文章。尊重学生的想法或表达,让他们自由发挥,要求少了,学生写的内容会变多了,而且作文内容富有灵性,读来让人惊喜,作为教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作文灵性,适时评价鼓励。
1.捕捉亮點
作文教学中,要细心呵护他们灵性的表达,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有的老师或视而不见,或见了誓欲除之而后快。如一位学生写道:“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教师文后批阅:“太阳怎能有味道?不合逻辑。”又一位学生写道:“他穿了一件十分青春的夹克衫。”教师批语是:“不通,副词‘十分’不能修饰名词‘青春’。”其实,这些极富文学意味的“语丝”正是学生灵性的率性剖白,这些渲染了主体“感情色彩”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常格”,显得那样的飞扬灵动,富有韵味。细心呵护这样的“语丝”,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有创造力的“灵性”。
2.赞叹新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惊奇、赞叹可以治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同样,要使学生作文的灵性不至于萎缩,就要惊奇、赞叹学生作文中新奇美妙的创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话非一日之功,只要与孩子坚持一道有效地读、练、写,定能迎来写话的春天。
参考文献:
李书胜.让孩子徜徉在自能作文的天地里[J].中小学教育,2012(1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