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混凝土桥梁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裂缝;防治
近年来,在我国混凝土桥梁的建设中,产生裂缝问题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一旦桥梁出现裂缝便会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等等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桥梁构建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因而,必须对裂缝严格地控制,以保证构件的正常使用。
1.裂缝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设计计算阶段
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1.1.2施工阶段
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1.1.3使用阶段
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1.2温差湿度变化的影响
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影响很大,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起着很大的影响。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结构散热降温和水化热的绝热温升的叠加之和组成。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的关系,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愈高;如外界温度下降,就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梯度。如果外界温度的下降过快,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温度应力是由温差引起的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此外,外界的湿度也对混凝土有很大的影响,外界的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1.3收缩裂缝
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是最常见的一种裂缝,包括塑性收缩、缩水收缩、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等,实际中以前两种收缩裂缝为主。混凝土浇筑4h~5h后,水泥水化反应激烈,逐渐形成分子链,水分急剧蒸发,骨料下沉,混凝土硬化尚未完成,此时发生的收缩称为塑性收缩。骨料下沉中受到钢筋阻挡,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此即为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初步硬化完成后,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湿度逐渐降低,混凝土体积逐渐减小,称为缩水收缩。混凝土内外收缩不均匀,表面收缩大,因此会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表面混凝土将会承受拉力,超过抗拉强度后,便会产生收缩裂缝。
1.4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4.1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
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1.4.2地基地质差异太大
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1.4.3结构荷载差异太大
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1.4.4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
同一联桥梁中,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2.混凝土桥梁裂缝的防治对策
2.1优选混凝土原材料
2.1.1掺粉煤灰
在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既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及耐久性,又可以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达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抑制碱集料反应等目的。
2.1.2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
由于矿物成分及掺加混合材料数量是不同的,水泥的水化热差异较大。混合材料掺量多的水泥水化热较低;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因此,为了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小水泥水化热,应该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产品。
2.1.3骨料的选用
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含泥量低的、热膨胀系数小的骨料,并强调骨料的连续级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粒径大的骨料。一方面,采用连续级配的骨料,可以提高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所占体积,并能降低水泥的用量,间接的降低水化热;另一方面,骨料本身的强度就远大于水泥胶体。
2.2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和合适的配合比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的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
2.3设计措施
为尽量避免荷载裂缝的出现,应尽量避免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如果结构突变不可避免,则应做好细部处理,如转角处做圆角,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同时加强构造配筋或斜向钢筋等。为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可增加构造配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尤其是薄壁结构(壁厚20cm~60cm)。为防止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及防腐混凝土。
2.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终凝后应及时采用覆盖、洒水、喷雾或薄膜保湿等措施进行养护,避免急剧干燥、温度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干扰等。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有抗渗要求或设计有明确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冬季施工,不得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或其他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2.5其他措施
桥梁结构设计中考虑了施工顺序对内力的影响,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施工顺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附加应力导致结构开裂。施工技术方案中,应做好入模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浇筑后混凝土温度控制、养护及拆除模板后的养护等措施,施工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落实各项施工任务,分配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总之,在桥梁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以采用合理的设计措施,正确选择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何祖锋.浅谈混凝土桥梁裂缝成因问题及措施综述[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
[2]尚学贵.混凝土桥梁裂缝原因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3).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裂缝;防治
近年来,在我国混凝土桥梁的建设中,产生裂缝问题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一旦桥梁出现裂缝便会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等等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桥梁构建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因而,必须对裂缝严格地控制,以保证构件的正常使用。
1.裂缝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设计计算阶段
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1.1.2施工阶段
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1.1.3使用阶段
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过桥;受车辆、船舶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1.2温差湿度变化的影响
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影响很大,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起着很大的影响。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由浇筑温度、结构散热降温和水化热的绝热温升的叠加之和组成。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的关系,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愈高;如外界温度下降,就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梯度。如果外界温度的下降过快,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温度应力是由温差引起的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此外,外界的湿度也对混凝土有很大的影响,外界的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1.3收缩裂缝
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是最常见的一种裂缝,包括塑性收缩、缩水收缩、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等,实际中以前两种收缩裂缝为主。混凝土浇筑4h~5h后,水泥水化反应激烈,逐渐形成分子链,水分急剧蒸发,骨料下沉,混凝土硬化尚未完成,此时发生的收缩称为塑性收缩。骨料下沉中受到钢筋阻挡,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此即为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初步硬化完成后,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湿度逐渐降低,混凝土体积逐渐减小,称为缩水收缩。混凝土内外收缩不均匀,表面收缩大,因此会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表面混凝土将会承受拉力,超过抗拉强度后,便会产生收缩裂缝。
1.4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4.1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
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1.4.2地基地质差异太大
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1.4.3结构荷载差异太大
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1.4.4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
同一联桥梁中,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2.混凝土桥梁裂缝的防治对策
2.1优选混凝土原材料
2.1.1掺粉煤灰
在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既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及耐久性,又可以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达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抑制碱集料反应等目的。
2.1.2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
由于矿物成分及掺加混合材料数量是不同的,水泥的水化热差异较大。混合材料掺量多的水泥水化热较低;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因此,为了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小水泥水化热,应该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产品。
2.1.3骨料的选用
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含泥量低的、热膨胀系数小的骨料,并强调骨料的连续级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粒径大的骨料。一方面,采用连续级配的骨料,可以提高骨料在混凝土中的所占体积,并能降低水泥的用量,间接的降低水化热;另一方面,骨料本身的强度就远大于水泥胶体。
2.2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和合适的配合比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的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
2.3设计措施
为尽量避免荷载裂缝的出现,应尽量避免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如果结构突变不可避免,则应做好细部处理,如转角处做圆角,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同时加强构造配筋或斜向钢筋等。为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可增加构造配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尤其是薄壁结构(壁厚20cm~60cm)。为防止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及防腐混凝土。
2.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终凝后应及时采用覆盖、洒水、喷雾或薄膜保湿等措施进行养护,避免急剧干燥、温度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干扰等。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有抗渗要求或设计有明确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冬季施工,不得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或其他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2.5其他措施
桥梁结构设计中考虑了施工顺序对内力的影响,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施工顺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附加应力导致结构开裂。施工技术方案中,应做好入模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浇筑后混凝土温度控制、养护及拆除模板后的养护等措施,施工前做好施工技术交底,落实各项施工任务,分配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总之,在桥梁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以采用合理的设计措施,正确选择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何祖锋.浅谈混凝土桥梁裂缝成因问题及措施综述[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
[2]尚学贵.混凝土桥梁裂缝原因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