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人生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余年的书路生涯,从手中编发的诗集已不少,但对诗的平仄韵律却一直很茫然。由于专业的原因,编辑出版诗人的各类诗集,始终以“史”的视角待之。张如旺先生的“草木春秋丛书”同样如此。但他的诗文,却有一个景点引起我的徘徊瞻顾,值得起一个话题细说。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张如旺先生不仅是写作公文的“高手”,更是即兴诗赋的诗人。我与他未曾谋面,所知的是其诗名。最初编发的是诗集《草木吟》,当时被列入“滇西作家丛书”的第二辑之一出版。这大概是张如旺先生的第一部诗集。此后没过数年,又推出《寸草心》和《小草集》,共同组成了“草木春秋丛书”,收入各类诗作900余首,文70余篇,这三部曲构成了张如旺先生诗文路上的许多景点,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行”(子夏:《诗大序》),如押韵、平仄,如其诗“贵和平,令人易晓温柔、敦厚”(唐·刘禹锡语)等等。但是,我在编辑这套书时,关注的并非他诗中所言之“志”,所喻之“情”,而是其最具特色的“史”,即通过诗文透视出张如旺先生辛勤耕耘的创作历程、体现其人文精神的人生历程、中国社会发展巨变的历程。
   一套“草木春秋丛书”三部曲,以“草”喻志,也以“草”点题,三书有较为典型的“史”的特征,即成书付梓的“史”,《草木吟》肇始,收入的最早一首诗写于1973年春,最晚一首诗写于2007年。《寸草心》居后,收入的最早一首诗写于2007年,最晚一首诗写于2011年。二者为诗集(随附数篇碑记),具有显著的承袭特征。《小草集》为文集,收入的最早一文写于1978年,最晚一文写于2010年。虽然张如旺先生在收编诗文集时并无刻意以时间为序,但作为责任编辑,我更为关注的是其写作的时间及辑成书稿后的承袭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张如旺先生的创作时间已将近40年。而这40年,除去军旅7年,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张如旺先生的诗作中看到他人生历程的变化,而且也可以看到30年中国、大理的喜人变化。
   青年时代的军旅生涯,不仅是张如旺先生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创作历程的起始。创作于1973年春的《边陲佤山学诗记》不仅是张如旺先生的第一首诗,也是他诗路扬帆的起点,更是他修身养性的里程碑。故特录如下:
   敬仰先贤学吟诗,录下所得集一册。
   持节修身无解处,翻来吟阅以自励。
   将近7年的军旅生涯,从“嫩芽”的诗篇中,以叙事到感怀,描写发生在其身边的许多细小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体现了军人与边疆民族和谐团结、战友间的真挚情感,反映了流行的电影、文学,更通过悼念伟人表达了当时“举国上下心沉痛”的情形。这部分诗作,正面反映了张如旺先生的军旅生涯、工作生活、人生价值理念的追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从而立到知天命之年,张如旺先生历经治水、组工、秉笔、行政等各种不同的工作,正如他在《自述续》中所说虽“工作数变”,但“临履心态,昼夜不懈”。这一时期是张如旺先生最繁忙,也是笔耕最勤的时期,不仅诗作纷纷问世,文章也是从处女之作到洋洋洒洒。从创作于1978年初秋的《献给金色的中国》是张如旺先生收在“草木春秋丛书”中最早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散文,虽并“不完整”,但“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从此张如旺先生不仅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而且他以笔耕,以诗文的形式,从侧面描述、讴歌了这30年白州,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满江红——热烈欢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阐述了我国开始“转经建”的“新战略”,并表达了此举“符合民意”、人民“喜盈盈”的景象。《全州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和喷灌现场会巡礼》,不仅侧面表达了作者当时所从事的工作,而且形象地描写了大理各县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宏大场面。写于1997年的《夜宿马鞍桥水利工棚》中一句“秋风伴无眠,涛声随梦远。”表达了张如旺先生此时虽不再从事水利工作多年,但仍心系水利,也表达了大理兴修水利持之以恒。这样以诗篇反映了大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变化。此外,育儿、孝亲的诗句比比皆是,都可以寻找到时间的承袭痕迹,具有浓厚的史感。
   相较于诗,这一时期的“文”相对集中,而且多与张如旺先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息息相关。不仅有反映从事水利工作的“水之草”专辑,如《大理白族自治州二十五周年水利建设巡礼》等,而且有在政府各部门从事如文秘、办公室等公务事务的“山之草”专辑,如《中枢任事》、《笃学修身历甘苦,励志力行写春秋》等,这些文多是有感而发,经过实践的理论思考,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的文章,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宪政是张如旺先生重要的工作转折,正如他在《自述续》中所说虽“再往人大”,虽“告别繁忙,有序运转”,但此间的工作却是另一种繁重,是一种担当。我们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到一系列财经、审计、宣传、各种法令条列的宣传工作等人大相关工作的诗篇,如《人大代表之歌》、《大理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感怀》、《大理州城乡公路条例立法调查记》、《州十一届人大财经委新老交替座谈会赋》、《全州人大宣传工作会议赋》等,从中可以体会到人大对政府工作的重要辅助作用,而且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同时,也从其诗作中侧面反映出祖国、乃至大理的巨大发展变化、发生的事件等,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赋》、《新中国六十华诞》、《北京奥运精彩赋》、《大理赋》、《四川省汶川“5·12”里氏地震感吟》等诗。参与文化建设,是此间张如旺先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如《贺家乡白族学会成立之典》、《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之邀贺》、《大理州烟草志审定会纪》等反映了大理的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当然,全省、全国人大系统的交往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迎送同志纪》、《上海世博会参观写真》等透过张如旺先生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家人的安康、子女的成才,是张如旺先生最为欣慰的事,他写下了《示儿四章》、《无题》等鼓励子女自强的励志诗篇。这时期,是张如旺先生诗文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多以围绕建言、研究为题,紧扣“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主题,为大理的和谐建设、改善民生,提炼“大理精神”等作了深刻长远的思考,发挥了人大的职能,如《实践“三个代表”,做到“两个务必”》、《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为大理全面建设小康而努力》等文章。
   经统计,“草木春秋丛书”三部曲共收录了军旅7年,80余首诗;退伍到21世纪初,约百余首诗;再到2011年,700余首诗;“文”共74篇。从辑目看,《草木吟》以春、夏、秋、冬为题,《寸草心》以“心”的“悟”、“路”、“香”为题,《小草集》以山、水之劲“草”为题。四季轮回,以心感悟;勤于思,敏于行;繁重的行政事务,却能把“动”与“静”拿捏的十分妥当。从军旅、以工代干到担任行政职务,将近40年“工作数变”、创作路程,脚踏实地,积淀的不仅仅是诗篇,更多的是社会的变迁,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巨变。正是此“史”,寄托了作者之情:忠诚于自己每个从事的岗位,洁身自爱,乐山、乐水,淳朴、率真而浓厚的亲情、友情、同志之情,心系故乡,同时关切祖国的发展变化。以个人之散落在细节中的各种“小情”,表达出对国家之“大情”。此情集成“草木春秋丛书”三部曲,呼应了唐代刘禹锡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文”。
   常言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记得《草木吟》初版之时,有评论其诗是朴素、自然、真情,认同并赞誉了张如旺先生能在忙于公务时坚持修身养性、在烦扰中心平气和、阅人无数后的细细感受、时空流转中的倾心体会、浮躁尘世中的清新淡泊等的人格修养。如今“草木春秋丛书”三部曲的出版发行,更能够从张如旺先生的诗文中感受到他修身、养性、齐家的追求历程,以及治水、组工、秉笔、行政、宪政过程中良知、品格的不断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史”,这种“史”,不仅化成张如旺先生的精神追求,更是他不断涅槃升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最后返璞归真,化作张如旺先生的本真,即“草”,一种刚柔相济、亲和、自然、“春风吹又生”的“本我”的人文精神。难怪当此套书付梓印刷后,印刷厂制版时将其名“如”字错成“茹”字。张如旺先生看到此错,敦厚一笑,说:“此错正应了书的主题,既然书以‘草’为题,‘如’加‘草’字头,正好呼应了主题嘛!”这就是张如旺先生的本真。
   得知此事后,我不禁能为他编发其“草木春秋丛书”而感到荣幸,也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其他文献
幸福,随处可见     边走边抬头望望苍山   再走进泰安菜市场   买几斤自己喜爱的蔬菜和水果   我拒绝讨价还价     人来人往多么生机   我害怕肉摊上的   斤斤计较   打破这其乐融融的早市美景     大大小小的阳光   穿越建筑物   为菜市场升温   在青菜白菜萝卜之间行走   每一副脸庞和每一双眼睛   都在为白族儿女刻画着风情     大理的每一
期刊
这是一棵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它生长在两米多高的墙顶上  它苗条的枝干它轻盈的叶片  全都在阳光下闪烁    我很早就想和它说些什么  比如,问一问它——  是快乐呢还是寂寞  是怎样的命运  让它在墙顶上生活    它的根  像抹不去的泪痕  弯曲又弯曲  沿着墙壁垂向大地  也有横向墙壁的——  当混凝土做成的墙垣  一天天变形  那是根  血管一样在皮肤下隆起    那裂开的缝隙  并不是对根
期刊
相馆骆驼     应该是最远的客人了吧   从沙漠来到高原深处的小山村   以背景的方式   与山民灿烂质朴的笑容   一起定格在数码照片里     有一只脚擦伤了    坐车可比不得在沙漠行走   伤口渐渐结痂   不时轻轻抬起病腿,稍稍弯曲   那样就会少痛一点了吧     高原的夏天有点冷   可爱的小骆驼   在洋芋花的浓香里   人海歌潮中   拿玻璃球似的
期刊
开往天堂的列车   是一趟精致之极的磁悬浮专列   车身色彩炫亮而神秘   每一节车厢都繁花似锦   这些未曾见过的花朵   永不枯萎 娇艳欲滴   因为 列车经过的许多站台   总有人 为远行的圣者送行     在康桥下的柔波中   我见到了驾云而至的徐志摩   他在作别美丽的彩云   在面朝大海的站台   我看见了那个叫做海子的人   他带着关于幸福的诗句   在新
期刊
一片小菜地     这一块小菜地,位于院子里对着大门的一个角落。那是一间房的位置,有二十多平米的样子。看房时女房东曾说,那里本是准备开大门用的。大概是,因为一家人多年不在此居住,也就不再来搞这个建设。于是,留作开大门的地方,就闲置下来,成了一小块菜地。   第一次跟小李来看房,就很注意这片菜地了。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如果院落里没有可以种菜的地方,就算不得农院,我就不会考虑租住。住在乡村,就是为
期刊
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   一辆摩托车转遍了田间地角   再高的山坡,也要爬过   再深的沟涧,也要越过   我们熟悉通往这些村庄的   每一条道路,它们就是   我们自己掌心的纹路   闭着眼睛也能把它找出   我们把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埋在爱恋的土壤里      从不说声累,从不喊声怨   一本民情日记写满了百姓冷暖   咬紧牙关,直面多少困苦   擦去泪水,笑对
期刊
思 念     街比往日单调陌生   雨,流淌缠绵   落叶漂泊着不倦的思念   少了你   我落魄得差点忘了这条街   忘了这里更多的人和事     风很瘦,雨凄迷   伞是多余的   被人揪着的心   一层一层地被淋湿   一节一节地被吹冷     误会是一生的错词别句   曾经转背的距离遥不可及   平行线的两端   思念缝补不了心灵的缺口   是心头一把来回
期刊
核桃裂了   我看见秋天的笑   在枝头传递   核桃裂了   我听见提亲的人   在树下报数     核桃裂了   面对纷至沓来的提亲者   轻狂者轻狂到   来不及更衣来不及细想   就已私定终身   持重者却保持着   改头换面后再精挑细选   才隆重出嫁     核桃裂了   透过裂缝我看见   又有人在精心策划着   如何将外地大批的核桃   低价收购
期刊
雞足山是中国及东南亚的佛教名山,位于大理州宾川县。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作为从小生长在雞足山麓的村民,我一直恋着雞足山的一草一木,一直关注着雞足山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学习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对雞足山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从事统战宗教工作十多年来,对雞足山更是情牵意留。无论是乘车翻越一座座青山,还是徒步攀登一级级石阶;无论是漫游在浓密的森林之中,还是沉浸在佛语声声的寺庙里,都无不让人浮想翩翩
期刊
夜色浓稠,刺开它一角的是明亮的车灯,风在车窗外撞击,仿佛扯着裂帛,尾随着车的只有天上的星星,没法分辨出是哪一颗一直在头顶,但是总觉得有一颗必定是悬在车身上的。无数次我有这样的感觉——漫长的旅途,剩下这寂静的世界和一辆奔驰的车。风离开了车子一样会制造出响动,但是碰到了阻碍它的车,立刻充满了愤怒般带着锐响;车子离开这黑的浓稠的夜色,轮胎在地面上沙沙的声音似乎是蚕在食桑叶。黑色的路就是一片巨大的桑叶,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