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61-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大为增加,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所以作好乡村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环境的总合,它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与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探险旅游和民俗旅游等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与农业旅游联系最为密切,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之所以把讨论范畴定位在乡村,是因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消除城乡经济差距、社会差别和观念差别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作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味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农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二、乡村旅游开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农”方面,是全面实现我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巨大。
(一)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牵涉到交通、餐饮、住宿、导游、商业等方方面面,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乡村旅游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促使农民实现向非农的转化,传统的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外,旅游业本身就容量大,就业起点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 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刺激相关的行业,比如道路交通建设与维护、景区安全保护、农副产品加工、电器设备维修等的产生,可以就地扩大农民就业,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就地转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便捷的交通、纯朴的民风、洁净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乡村吸引游客的法宝。乡村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它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水电、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反过来,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为又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改善了,也就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了。成都市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形成了畅通的交通网络,通讯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家家户户都有直拨电话或移动电话;村内建有专门的垃圾站和停车场;村民自觉整修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乡村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村公园”。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乡村旅游是一种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吸引游客,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游客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村民保护生态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强乡村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使乡村能够有一定的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
(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然是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为主,对农业资源的粗放利用,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第二、第三产业落后,缺乏新兴产业,农业生产效率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方式,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农村商业、饮食业、旅馆业、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农业要具有可观赏性,因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必将会增大,从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也能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形成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系列化,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友,舒肖明.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郭刚志.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之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
[3]王浪.以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J].2009.
【作者简介】尚明娟(1982-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61-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大为增加,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所以作好乡村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环境的总合,它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与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探险旅游和民俗旅游等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与农业旅游联系最为密切,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之所以把讨论范畴定位在乡村,是因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消除城乡经济差距、社会差别和观念差别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作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味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农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二、乡村旅游开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农”方面,是全面实现我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巨大。
(一)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牵涉到交通、餐饮、住宿、导游、商业等方方面面,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乡村旅游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促使农民实现向非农的转化,传统的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外,旅游业本身就容量大,就业起点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 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刺激相关的行业,比如道路交通建设与维护、景区安全保护、农副产品加工、电器设备维修等的产生,可以就地扩大农民就业,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就地转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便捷的交通、纯朴的民风、洁净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乡村吸引游客的法宝。乡村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它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水电、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反过来,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为又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改善了,也就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了。成都市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形成了畅通的交通网络,通讯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家家户户都有直拨电话或移动电话;村内建有专门的垃圾站和停车场;村民自觉整修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乡村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村公园”。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乡村旅游是一种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吸引游客,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游客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村民保护生态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强乡村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使乡村能够有一定的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
(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然是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为主,对农业资源的粗放利用,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第二、第三产业落后,缺乏新兴产业,农业生产效率低。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方式,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农村商业、饮食业、旅馆业、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农业要具有可观赏性,因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必将会增大,从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也能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形成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系列化,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友,舒肖明.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郭刚志.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之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
[3]王浪.以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J].2009.
【作者简介】尚明娟(1982-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