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代表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体育思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领会和掌握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了解其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之研究》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1917年4月,在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作者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这是毛泽东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的写作是作者长期理论基础的积淀和在特定社会背景酝酿后的思想表达。
一.写作背景
一战爆发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内各军阀混战,《体育之研究》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毛泽东自幼向往秦皇汉武的事迹,喜欢研读《孙子兵法》;深受传统儒学教育的熏陶,文学功底比较深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认真研读了泡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并做了万言书批,这些书批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泡尔生的“意志主义”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础和源泉。[1]49-59恩师杨昌济的影响也是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杨昌济影响下,毛泽东成为一名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长期的体育锻炼也为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积累了大量感性素材。
当时的学校课程设置繁重,“蹂埔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2]214的学校教育的状况普遍存在,激发了毛泽东创作《体育之研究》的動机。第一师范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为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二.《体育之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之研究》这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他对体育之真义、体育之位置、体育之动因等作了系统的论述,体现了其“健康第一、体育第一、体育为人民”的大体育观思想。
《体育之研究》除前言外,分为八节。开始的引言部分毛泽东就提出了文章的逻辑起点——何为体育之真义? 这构成了文章主要观点的认识前提。毛泽东认为,体育应该重视“身”的发展,将“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并将对体育的认识从工具性回归人文理性,即关注人个体的发展。
在对“体育之位置”的认识上,毛泽东并没有停留在体育自身或教育学的视域内去理解体育,而是站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上去综合考虑德、智、体三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不同时期“三育”的位置,作了明确说明。然后,毛泽东分析了人们不好运动的四点原因,指出核心因素就在于个人主观的“无自觉心”,因而“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动其主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肯定了运动的价值,否定“身心二元论”的错误思想,同时也从对体育功能的阐述上使体育回归到人文。毛泽东用联系的观点指出,体育是一个“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多元发展过程。另要注意运动的方法,并在最后附上自创的“六段运动”。
三.当代价值
《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于体育思想的阐述,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情怀。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毛泽东早期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要讲求科学性,不宜复杂,教师宜多引导学生学习锻炼,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要结合学生情趣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毛泽东的这些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他的体育思想对当今学校体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切不可“不知道何为体育之真义”导致“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学校要坚持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按“体育之真义”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要从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对提倡全民运动的影响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意识到了大众体质好坏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因此他主张重视体育,主张借发展体育,提高国民体质来改造中国社会,强国济世,表现了毛泽东将发展人民体质摆放到国家建设高度的战略眼光。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方式多样化,公民健身意识缺乏,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随意性和不自觉性。这些问题验证了毛泽东早期提出的如运动不自觉、运动不用心等体育观点,因此,要积极运用毛泽东体育运动思想,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教育,重视大众体育环境改善,服务全民体育运动。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必须从国民体育意识和锻炼自觉性培养入手,在实践中采用毛泽东提出的“生兴味”、“生快乐”、“有恒”、“注全力”等手段和方法,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引导国民积极参与,使国民体育意识得到强化,锻炼自觉性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以及“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的功效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申伟华等著. 毛泽东体育思想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2】任继昉编.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 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李菲菲(1991—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关键词】:《体育之研究》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1917年4月,在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作者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这是毛泽东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的写作是作者长期理论基础的积淀和在特定社会背景酝酿后的思想表达。
一.写作背景
一战爆发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内各军阀混战,《体育之研究》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毛泽东自幼向往秦皇汉武的事迹,喜欢研读《孙子兵法》;深受传统儒学教育的熏陶,文学功底比较深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认真研读了泡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并做了万言书批,这些书批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泡尔生的“意志主义”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基础和源泉。[1]49-59恩师杨昌济的影响也是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杨昌济影响下,毛泽东成为一名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长期的体育锻炼也为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积累了大量感性素材。
当时的学校课程设置繁重,“蹂埔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2]214的学校教育的状况普遍存在,激发了毛泽东创作《体育之研究》的動机。第一师范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为毛泽东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二.《体育之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之研究》这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他对体育之真义、体育之位置、体育之动因等作了系统的论述,体现了其“健康第一、体育第一、体育为人民”的大体育观思想。
《体育之研究》除前言外,分为八节。开始的引言部分毛泽东就提出了文章的逻辑起点——何为体育之真义? 这构成了文章主要观点的认识前提。毛泽东认为,体育应该重视“身”的发展,将“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并将对体育的认识从工具性回归人文理性,即关注人个体的发展。
在对“体育之位置”的认识上,毛泽东并没有停留在体育自身或教育学的视域内去理解体育,而是站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上去综合考虑德、智、体三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不同时期“三育”的位置,作了明确说明。然后,毛泽东分析了人们不好运动的四点原因,指出核心因素就在于个人主观的“无自觉心”,因而“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动其主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肯定了运动的价值,否定“身心二元论”的错误思想,同时也从对体育功能的阐述上使体育回归到人文。毛泽东用联系的观点指出,体育是一个“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多元发展过程。另要注意运动的方法,并在最后附上自创的“六段运动”。
三.当代价值
《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于体育思想的阐述,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情怀。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
毛泽东早期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要讲求科学性,不宜复杂,教师宜多引导学生学习锻炼,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要结合学生情趣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毛泽东的这些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他的体育思想对当今学校体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切不可“不知道何为体育之真义”导致“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学校要坚持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按“体育之真义”进行改革,不仅要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要从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对提倡全民运动的影响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意识到了大众体质好坏对国家强盛的影响,因此他主张重视体育,主张借发展体育,提高国民体质来改造中国社会,强国济世,表现了毛泽东将发展人民体质摆放到国家建设高度的战略眼光。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方式多样化,公民健身意识缺乏,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随意性和不自觉性。这些问题验证了毛泽东早期提出的如运动不自觉、运动不用心等体育观点,因此,要积极运用毛泽东体育运动思想,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教育,重视大众体育环境改善,服务全民体育运动。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必须从国民体育意识和锻炼自觉性培养入手,在实践中采用毛泽东提出的“生兴味”、“生快乐”、“有恒”、“注全力”等手段和方法,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引导国民积极参与,使国民体育意识得到强化,锻炼自觉性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以及“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的功效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申伟华等著. 毛泽东体育思想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2】任继昉编.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 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李菲菲(1991—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