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中国的人才需求市场正面临着一场承上启下的变革,一方面来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正在逐渐褪去昔日的光环,而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核心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如何在大浪淘沙中寻找、培养出真正合适的人才?中国十九冶的做法值得借鉴:依托于校企合作,一方面从学校入手,引导学校注重人才的品德、技能、业绩全面发展,构建一体化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学生培养成受企业青睐、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操作型的人才。
德技兼备注重业绩,实操一体创新思维
企业需要品德、技能、业绩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每年招聘的技校学生必须要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参加过市、省、国家级技能集训和竞赛的获奖选手更容易脱颖而出。基于多年的经验,这些人才在进入企业后更易培养成为忠诚于企业、综合素质好、肯吃苦、有拼搏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为中国十九冶输送人才的校园基地,在短短几年间,中国十九冶技工学校从一所普通技工学校跃升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攀枝花技师学院,先后获得了国家和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他们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是着力师资能力的提升。
在中国十九冶的指导支持下 ,攀枝花技师学院全力打造名师工程、带徒工程、实践工程、研修工程、引才工程为主的“五大工程”,力求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师团队。两年时间里,攀枝花技师学院共形成了25对师带徒帮扶对子;建立大师工作室两个、名师工作室十个;教师们先后到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的高校等全国知名学府进行培训进修、开展教学研究,并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先后引入了杨方益等两名高级讲师,苏惠明等5名技能专家(高级技师)。“五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教师周树春荣获 “中华技能大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其领办的大师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刘定律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文玲荣获“四川省优秀教师”;苏慧明荣获“攀枝花市劳动模范”。
二是建立了“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结合办学特点,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传承知识,即学习、掌握和传承本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产”——应用知识,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生产出合格产品。“研”——创新知识,既是在教学和生产过程中进行创新研究,亦是学生的钻研、创新和教师的教研、科研。“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常规教学中融入生产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两个关键环节,使三者相互融合,激发钻研创新精神,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转换和技能的提升,从而培养出最贴近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技能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在品德、技能、业绩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实施,突破了传统的“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设计课程结构,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攀枝花技师学院形成了由基本素质和能力课程、专业素质和能力课程、创新素质和能力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学院为完善创新素质和能力课程体系,自编了教材《创新思维方法与应用》并投入使用。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中,三个专业参加了全国共建共享,其中焊接加工专业成为全国数字化资源库共建共享副组长课题单位,电气自动化、建筑施工为成员单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院建成了8门市级精品课程和4门校级精品课程,全国公开出版教材21本。
四是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以优质课竞赛和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为载体,实施了一系列“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是建立了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成立了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办公室,对师生和企业进行了调研,制定了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结合”学生评价方案。包括学生德育操行成绩评定办法、基础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等。学生的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占70%)为主和终结性评价(占30%)为辅,过程评价包括学生课堂纪律、合作交流、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终结性评价以项目评价或期末考试为主。
将学生培养成受企业青睐、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操作型人才
中国十九冶下属的攀枝花技师学院有个显著的教学特点,那就是强化学生实习操作训练能力,让学生在学院学习的有限时间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师学院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受企业青睐、适应能力强、能快速进入角色、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操作性人才。很多技校的学生在迈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会有一种角色转变上的陌生感,而攀枝花技师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就已经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这种融合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教育是教学重点之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强调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企业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技师学院培养的是企业需求的熟练技术工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是在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去养成,而是要从一进校门就抓起。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师生间要互相监督、互相提示、互相指正,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在的学生依赖性较强、自觉性较差,责任意识弱、不能自觉遵章守纪。因此,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培养应成为课题教学的重点,并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懂技术、会操作,更应该拥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以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需要。
第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关键。
以攀枝花技师学院焊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致经过理论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实习、焊接基础实习三个阶段。其中基本操作技能实习是学生从完全不懂专业技能到逐步掌握本专业技能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技能形成、顺利完成后续阶段的实习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教学应在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下工夫。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厌烦,能保持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技师学院一贯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第三,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
技师学院学生的智力水平尚处于发展形成阶段,加之他们多数由于初中时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其在自觉学习、勤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非常薄弱,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的目标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身努力;也需要教师多分析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课和教学;更需要通过学生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形成、巩固和发展。教师除了多想办法搞好教学外,还应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竞赛。这些竞赛既能很好地巩固和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又能给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新提供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第四,创新思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
技师学院高度重视技工创新思维培养,自编了创新思维教材,在教学计划中列入创新思维训练课,让技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这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
结合实际瞄准差距,学习先进再接再厲
自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近几年国内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因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增强的地方。李潇副总经理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人才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不高,技能训练脱离实际。与国外相比,存在一些差距。
国内很多职业学校重技术轻理论。国外分得很清楚,技术、理论的成就享受终身,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发展为终身教育,但获得的文凭确实终身受用,中国的技工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学生拿到文凭就可以出去工作,很少再有机会回炉学习、转岗培训,职业进修更少。企业招聘人员一般在35岁以下,35岁以上再重新就业,找到理想的工作的人就更少了。
国外入学机制灵活程度较国内高。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先进,技术工人水平很高。在这个国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职业技术培训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同时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学生入学两年后生源可以互动,即普通高中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而职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为上大学做准备。最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成绩好的高中毕业生并不急于进名牌大学学习,而是先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然后再去大学学理论,这样的学生以后更容易做出成绩。
入学背景不同。在国内,大多数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的首选是上高中,上不了高中才选择职业学校,而且上职业学校的人数不多,许多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去打工,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目前我国职业、技工院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已有了互通。但是高中与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进行生源互动,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不可能进高中学习,也很少有高中生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可考虑在我国高中与职业学校的学生间进行互动,以真正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技术工人的待遇有差距。在国外,一个通行的规律是:一个高级技工的工资要高于一名高级工程师。而在国内,目前是不可能的。高级工程师一般都受过大学教育或工作经验丰富,非常有资历,经过各项评估才获得职称,水平较高,待遇自然也高。由于我国目前普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水平有限,大部分从事着普通的初级技术工作,并没有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所以待遇并不高。一些行政师资基本都是双师型的,教师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是工程师、经济师、技师,和这些人员相比,技术人员的待遇与之相同甚至还要低些。
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还是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工厂设备要先进,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指导企业进行生产,并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创新、研发。而国内恰恰相反,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国内人口较多,许多职校都是用企业淘汰的设备进行教学,即使是新设备也是比较落后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师资队伍有差距。国外职业教育的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在企业的生产经验,这些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国内职业学校的追求目标,但目前并没有得到普及。
上职业学校的目的。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的职业教育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学生上学的目的不一样。在国外,由于没有就业的压力,孩子上职业培训学校是因为喜欢从事某个行业,或喜欢动手操作某些仪器,家长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喜欢的事情容易出成绩;而在国内,由于就业的压力,老百姓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为了好就业,有的甚至与个人兴趣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一个生存的饭碗而已。由此,国内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操作工人,而不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