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弱势群体数量日益庞大,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促进其社会融合和社会层次的上升流动,如何促进这一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本提升和转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通过深入××城市社区弱势群体,了解其教育救助现状,并探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就未来××市在促进弱势群体教育救助过程中的应为与可为做初步探析。
  关键词: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弱势群体;教育救助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068)
  作者简介:孙婵娟,女,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28-0042-08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育2030行动框架: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文件提出,进一步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七大目标和行动举措,如在2030年,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群体平等获取各级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1]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获得情况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中,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差,各种社会权利严重缺失,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极差的人群[2],一般被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儿童)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无业、失业人员、体制外人员),前者主要由不可抗因素造成,后者主要由体制缺陷引起[3],本研究所指的弱势群体包括部分生理性弱势群体(退休老人与残疾人),部分社会性弱势群体(农民工、失业无业人员)。在我国,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断加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增多,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城市弱势群体的队伍不断扩大。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增多,其中的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经济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年群体理应得到社区和国家更多的关注;残疾人士由于其自身身体客观原因导致其就业能力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等现状,也急需进行教育救助,以提高其就业能力。纵观以往研究,对于弱势群体经济与物质救助研究较多,对于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中单一群体深入研究较多(如农民工、老年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总体研究较少;教育救助中对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研究较多,对于弱势群体本身教育救助研究较少。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立足××市,通过深入调研现阶段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落后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弱势群体,包括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生活环境较差的老年群体和残疾人群體,了解其教育救助现状和教育救助需求,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中的教育救助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对弱势群体接受教育问题上所提供的资助和支持,包括物质、资金、政策方面的帮助和扶持,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3]一方面,只有通过教育对弱势群体进行培训,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个人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保障其受教育权利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市Z区社区教育学院与J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依托,针对弱势群体共发放问卷200份,问卷对象包括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回收有效问卷176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受调查的性别男性比例(25%)明显少于女性;年龄40岁以上的人占绝大多数(86%强);婚姻状况主要以已婚为主(77%强);受教育水平以初中居多(53%强),高中次之(20%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职业涉及工人、农民工、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分布较均匀,其中,退休老人比重最大(36%强);月收入水平绝大部分集中在1 000~4 000元之间,其中,1 000~
  2 000元最多(34%强),2 000~3 000元次之(26%强)。就是说,该群体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月收入不足3 000元的中老年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深入探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文献资料,综合借鉴有关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机制构建研究和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社区支持研究的问卷设计[4-5],编制“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现状及教育需求问卷”,通过导师评审、专家修改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1)受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等;(2)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现状:从受助者自身的角度考察对教育救助的意愿、救助满意度、救助动机、对政策的了解度等;从外部的角度调查了救助环境、救助范围、救助力度、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3)开放式主观问答题,问询受调查者对于教育救助的建议。在问卷施测和访谈过程中,为避免敏感词汇造成答题偏差,特意将问卷和访谈提纲中的“弱势群体”改为“成人学习者”,将“教育救助”改为“教育帮助”,以利于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访谈的客观、有序。运用访谈法时,针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与弱势群体制定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访谈2位社区教育管理者和5名弱势群体,以期深入、综合把握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救助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结果
  (一)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现状
  1.成人弱势群体主要问题。表2列出的是受调查者被问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时所做出的回答。   由表2可见,目前困扰成人弱势群体的主要问题为缺乏知识技术、经济地位较差、子女教育费用高及看病难、生活困难等,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救助改善其生存环境,同时,还要进行心理救助、心理辅导等缓解其心理压力。
  2.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救助形式及次数。在被问及政府、街道和社区在哪些方面提供过救助时,受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就业培训(62%强),其次分别是文化娱乐活动、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基金以及心理咨询(详见表3)。
  虽然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数仅占总数的5.68%,但与弱势群体及社区管理者访谈之后发现,针对心理方面的救助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个街道都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室,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提供帮助,以及进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保健。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救助很重要,35.22%认为,一般,仅有2.27%的人认为,不重要,这说明,弱势群体对心理救助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入,需要心理救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至于接受教育救助的次数,仅接受过1~2次的人占大半(64%强),接受过5次以上的人不到9%(详见表4),这说明,成人弱势群体整体上受教育救助次数较少。
  进一步对弱势群体曾经或现在享受的教育救助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2.95%的被调查者享受过培训学杂费全免或部分免去,7.95%的被调查者曾经享受过政府或社区帮忙安排工作,3.41%享受过免息贷款。
  3. 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求助渠道。当弱势群体遇到教育经费困难时,分别会选择向亲戚朋友、社区居委会、慈善机构等求助(详见表5)。从表5可见,弱势群体教育求助对象呈均匀分布,社区居委会与慈善机构在其求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成人弱势群体对教育救助政策了解情况。对于我国出台的有关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政策或法规,表示比较了解的人只有6.82%,有36.36%的人则表示完全不了解,详见表6。这说明,绝大多数成人弱势群体对国家的教育救助政策或法规只是了解一点点,直接影响其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救助。而在被问及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现行教育救助政策时,有51.14%的人选择是社区,这表明,社区在进行国家政策的解读和上传下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关方面还要拓宽渠道,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
  (二)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救助意愿与需求
  1.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救助意愿与动机。对成人弱势群体进行接受教育救助意愿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知,将近70%的人希望接受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教育救助,仅有6.82%的人表示不想,这表明,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救助意愿强烈,通过访谈也得知,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很希望通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还有一部分老年群体很希望参加各类养生保健、休闲娱乐课程,以丰富自己老年生活,提升个人素质。
  当被问及是出于何种动机接受教育救助时,有67.05%的人选择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有2.27%的人选择是被迫接受(详见表8)。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提高自身素质之所以占如此大的比重,可能是因为宁波地处港口,经济、教育较发达,民众思想比较开放,注重追求个人生活品质和提高自身素质,也可能在于本研究选取的老年群体较多,很多老人希望通过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类兴趣课程以丰富、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2.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救助需求。当被问及当前最希望得到哪方面教育救助时,多数人选择免费就业技能培训(62%强),同时,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文化知识传授与有利于工作的政策,现金补贴,等等,都是弱势群体当前接受教育救助的需求内容(详见表9)。这也说明,当前,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涉及到资金救助、政策救助、权利救助等方方面面。
  (三)成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救助成效
  1.教育救助效果。就教育救助对自己和家人的影响作用,有32.95%的人认为,教育救助对自己和家人产生积极影响,另有9.09%的人认为,没有影响(详见表10)。这说明,对于大多数弱势群体来说,教育救助的效果并不特别明显,超过半数的人觉得影响一般。另被问及政府和社区在教育方面的救助和重视程度如何时,有61.36%的人认为,比较足够,表示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较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宁波政府和社区在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方面比较重视,很多举措带来的影响慢慢深入弱勢群体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2.教育救助不足。受调查者认为,目前,政府和社区在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涉及救助范围、救助资金、救助渠道、监督力度、救助方式、救助人员、救助政策等方面,其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救助范围太小(57%强),现金救助不够(28%强)和救助渠道单一(26%强),详见表11。
  三、宁波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特点分析
  (一)教育救助力度大,但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市每年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如人均10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针对弱势群体推出一系列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主、以丰富其业余生活为辅的培训课程和教育活动,以期使弱势群体达到自我救助、改善自身生活的目的,如每年都会开设电商培训、针灸按摩、烘焙、竹编、手工艺制作、声乐、舞蹈等课程,定期举行爬山、乒乓球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弱势群体的业余生活,有助于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同时,针对残疾人根据残疾等级发放不等的救助金,针对退休老人有养老保险,针对孤寡和失独老人社区还提供社区养老、送餐上门等服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大多数受调查者接受教育救助的次数为4次以内,总体上接受的教育救助次数较少。经过访谈得知,接受教育救助次数之所以较少,既有政府、社区课程开设有限的原因,也有被调查者自身的因素。如每年社区都会有相应课程免费对弱势群体开放,比如电商培训、烘焙、育婴师培训等,但每年开课期数较少,如电商培训1年只有1~2期,如果错过只能等待下年;同时,社区开设课程辐射范围有限,距离社区学院较远的弱势群体很可能因为交通、时间等各方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   调查发现,大部分弱势群体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望,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改善生活状态,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意识薄弱,学习态度需要改变。通过对江北区残疾人和残联专干的访谈得知,江北区很大一部分残疾人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但和其心理因素不无关系,一些残疾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希望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即使有就业能力也没有就业意愿,这就要求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还要从心理救助、意识层面入手,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识。
  (二)弱势群体教育救助软性资源与硬性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市政府规定人均10元补贴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中心的所有活动和培训讲座皆为免费,且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有很多补助措施,但是,当下××市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仍然存在如下硬件设备和软性资源的不足。
  1.场地有限。用于社区教育活动和课程培训的专门场地很少,相应的对于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也受场地限制,有很多时候,针对弱势群体的培训活动都是依托成人学校进行。如宁波整个江北区只有一个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培训中心都比较少,无法满足更多群体的学习需求,离建设“家门口的大学”差距还很远。由于社区教育中心没有自己的专门场所,很多场所是与其他社区或其他机构部门共用,单独学习场地较少,举行活动时难免会有冲突,场地限制影响弱势群体学习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参与行为。
  2.师资不足。由于××市很多社区教育中心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因此,包括师资在内的各方资源都是与街道和社区共享共用,针对弱势群体提出的教育需求,如隔代教育问题,摄影方面的培训,社区教育中心不能解决,只能聘请老年大学的专门老师,或者学校里的学者教师来进行专业讲解,或者邀请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如××市大学信息学院的研究生给老人讲解电脑相关操作知识,心理学专业志愿者定期为弱势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何发掘弱势群体自身潜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3.经费较少。××市政府规定人均10元补贴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中心用于社区的教育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没有来自社会和个人的资助,而很多发达地区诸如上海一些社区的教育专项经费已经达到人均20元以上。受资金限制,很多教育活动无法展开,资金不足也导致聘请的专兼职教师质量不高。经费问题几乎制约着其他所有问题。
  残联每年都有针对残疾人的教育救助政策,但是经费有限,无法覆盖到所有残疾人。如对于残疾人的子女上大学有一定的补助,残疾人本人拿到电大的文凭,按照注册课程的等级可以拿到1 000或2 000不等的助学金和教育补贴,但名额有限,每年能够享受这种优惠政策的只有区区几人,相对于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教育经费显得严重不足。
  (三)教育救助学习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效果并不特别明显(如表10所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救助对自己影响一般,这可能与××市教育救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有关,也可能与教育行为本身作用效果的长期性和非显露性有关。对江北和××社区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得知,老年教育救助效果显著,老年大学近两年报名人数不断上升,开设科目越来越多,涵盖养生、越剧、舞蹈等各方面,在对老年群体进行访谈时,很多受访者表示,希望政府和社区能够开辟更多学习场所,开设更多学习科目可供选择,满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针对残疾人的教育效果因人、因地区、因课程而异。一般来说,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人学习效果较好,城区街道的比乡镇的效果要好,开设的课程贴近生活、对残疾人有帮助的效果较好,比如西点制作、电商等培训课程,比较受残疾人群体的欢迎。有些课程如插画、竹编、布艺、中国结等手工培训,对于城区街道的残疾人来说,效果较好,很多残疾人手工做得很好,可以进行爱心义卖,既能丰富生活,又可贴补家用。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的一系列培训效果则比较显著,如育婴师培训,报名人数众多,学习者参与热情高涨。
  总体来看,××市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效果较好,教育救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弱势群体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就一些特殊群体而言,还存在诸如学习意愿较低,参与积极性不强,社区的教育课程脱离学习者认知实际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较差。通过访谈还了解到,一些老年群体只在有礼品的情况下才愿意参加教育活动,一些残疾人认为针对自身的电商培训太过专业难以听懂,导致其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果受学习意愿、学习场地、师资、课程、社区等多方面影响,只有立足弱势群体,展现地区特色,多方协调,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层面救助,助力弱势群体参与
  针对××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存在诸如资金救助不足、心理救助需要加强、救助范围需要扩展、政策环境需要改善等不足,国家与社区应多层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不仅要注重物质救助,更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精神层面的救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减轻其社会疏离与社会排斥感,轉变其学习意识和观念,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生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入更多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力求资金救助覆盖更多弱势群体,包括学历类课程学习费用和技能类培训费用减免,以及娱乐休闲活动经费的投入;同时,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范围需要拓展,救助不应局限于常规课程,可积极尝试驾车培训、家政培训、园艺培训,等等,只要贴近弱势群体生活、符合其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都可进行教育救助。同时,救助对象也不要局限于本地居民与进城农民工,针对外地住户强烈渴望的诸如美容美发等费用较高的培训,有关部门也应给予重视,适当提供减免费用等优惠;针对政策环境,国家应加大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政策文本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针对残疾人的就业创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老年群体公平受教育等政策的建设,力求从政策层面奠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基础。   只有多层面对弱势群体实施救助,才能提高其学习参与积极性,巩固其学习效果,提升其个人素质,达到有效救助的目的,同时,也可为国家减轻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加强资源设施建设,完善弱势群体教育环境
  加大对社区教育场地、课程、师资等的经费投入,努力建设“家门口大学”,确保学习场所的便捷性和充分性,打造“15分钟学习圈”,力求建设以社区教育中心为圆点,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学习圈等学习场所为半径的辐射整个社区居民住宅区的学习网络,确保处处可学,力求不让弱势群体因场地限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放弃学习;充分开发社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内学校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互建,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学院教师与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等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认真负责、流动性小、工作稳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以保证让学员真正学有所值、学有所获。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应以弱势群体的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社会需求的资源建设途径,构建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多开设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的课程,如农产品网店、创业老板、面点制作、编制工艺、服装制作,等等,提升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力,改善和丰富其生活。
  (三)强化三级教育救助服务网络,搭建资源共享共建平台
  ××市社区教育已经确立了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模式[6],相应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也基本形成三级教育救助服务体系,包括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同时,还包括国家劳动培训部门、残联、民政部门等各个国家机关,这些机构一般以街道,社区和村为依托,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此同时,国家劳动培训部对失业后人员培训有专门政策,针对弱势群体有专门创业政策,残联针对残疾人有各项补助福利和教育救助举措,民政部门对弱势群体也有很多救助工作,这些机构一般以街道,社区和村为依托,互相耦合,对弱势群体进行多方救助,多方助力,搭建救助平台,共建弱势群体教育系统。[7]
  但要建立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服务体系,搭建资源共享共建平台,还需进一步强化三级教育救助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区域内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一整套耦合机制,政府要把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模式,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教育救助各方面工作的沟通和衔接,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进一步健全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起符合各地实际、具有地区特色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体制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Education 2030Incheon Declara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R].Paris:UNESCO,2015.
  [2] 王坤晶.社区教育视野中城市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
  [3] 林晶.西部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与教育支持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4] 朱冉冉.成人弱勢群体教育救助机制构建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5] 程艳霞.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社区支持研 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6] 中国论文网. 宁波社区居民使用社区学习网及学习需求调查[EB/OL].[2012-04-30].http://www.xzbu.com/2/view-1672815.htm.
  [7] 孙立新.美国移民与社会阶层结构:基于冲突论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00-109.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其他文献
摘 要:借鉴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职业院校核心素养体系与核心能力的凝练与形成,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關键词:德育管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欧阳志梅,女,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高职全程导师制注重对学生高职三年全过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及因材施教。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注重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搭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平台、构筑全程导师制的项目载体、实施校企双导与学生助导制等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措施,以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个性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
期刊
摘 要: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从组织机构、顶层设计、职业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从而深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开发;方法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课题“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4031);201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
期刊
摘 要:探讨了技能大赛的作用和必要性。以技能大赛中的“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项目为例,提出了技能大赛项目的导向性和资源转化问题,从竞赛项目内容、流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证了技能大赛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教学改革;双师型队伍  作者简介:徐岩,男,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影视动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以宿城中专为例,从课堂、活动、体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述如何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中合理开展诚信教育,由此帮助中专学生发展成为有诚信、有素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诚信教育方案;平台;机制  作者简介:马培培,女,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45-
期刊
摘 要:过程性考核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运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过程考核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完善过程性考核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过程性考核;整体分析;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张勇,男,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教
期刊
摘 要:通过统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大学英语新四六级翻译考试,分析和对比“语态、主从结构、词类转换、语序、词形变化”等五个重要的汉英翻译技能在新翻译考试中的考查频率,及学生在听力、阅读和翻译各项的得分比例,指出大学英语由“教学翻译”转向“翻译教学”亟待落实。进而提出,翻译教学不应局限于词汇和句法层面,而应扩展到语篇层面,应从词、句、段的层面培养学生综合翻译技能,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
期刊
摘 要: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2015年颁行的奥地利《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学徒职业教育法》其文本在内容上明确职责,面面俱到;结构上条理清晰,法法相连;职能上权力下放,多方兼顾;权益上关注弱势,注重公平。该法案的这些特征启示我国现代学徒制法案建设可从细化学徒模式中的相關对象,详细制订法文;注意与其他法律紧密结合,结构层次分明;给予地方教育部门更多自主权
期刊
摘 要:结合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15年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探索,在成功借鉴、创设“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并解决了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关键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同时,也给予当前职业教育实现新突破的启示。  关键词:“双元制”;本土化;大国工匠;特色职教;品牌发展;江苏省太仓市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侯宏强,男,江苏省太仓中
期刊
摘 要:以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研究“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背景、培养需求、人才应用要求和培养措施及培养成果。  关键词: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宋宁宁,女,硕士,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物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6-0020-03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