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发挥地区地缘战略及经济互补优势,形成实力强大的东北亚经济板块,已成为东北亚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却制约和影响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在区域合作中寻找途径。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北振兴;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8-0048-03
继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振东北区域经济,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至今仍处于增长的低谷:虽然投资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并未拉动经济的相应快速增长,东北仍处于四大区域发展(另外三个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的低谷地带。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在哪?如何推进?本文试图从区域合作的视角予以分析。
一、利好性因素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总面积为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总面积的40%以上,总人口超过1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5%。东北亚不仅与黄海、东海相邻,同时在陆地上与东欧、太平洋沿岸国家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北亚各国或地区在地缘、能源、产业等各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如表所示。

目前,东北亚是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东北亚区域的GDP之和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日韩三国的GDP之和占亚洲GDP总量的73%。虽然曾经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东北亚至今仍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潮流合力造就了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主力板块:欧洲、北美与东北亚经济板块。其中,前两个板块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两大贸易集团的成功。欧盟现已建成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在美国的主导下向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形势也正在发生新变化,各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均有意加强区域合作,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建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发挥地区地缘战略及经济互补优势,形成实力强大的东北亚经济板块,已成为东北亚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东北振兴的利好性因素。
二、制约性因素
然而,当前东北亚的势态从外表看似平稳,内部则是高度紧张。东北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及地缘政治特性,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中、美、日、俄、韩等国在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国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步履维艰。
东北亚的长期分裂与深积的历史宿怨,地缘政治结构的复杂多变,冲突问题的多维与层叠,战略力量结构的失衡,地区内可资利用的国际制度性资源匮乏,战略博弈的诸多“零和”特征,都决定了实现东北亚区域安全的艰难性,也预示着建立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与安全共同体的艰巨性。
另外,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也使得经济合作很难进行。以资本和技术为中心的生产要素转移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化,这就使得国际间的平等竞争和互利合作难以体现。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动,受损失的必定是处于分工底层的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即社会资本因素,涵盖常常论及的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问题。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一直很缓慢,滞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制度和经济因素,更不只是缺乏政府的推动。社会资本的良莠与丰欠是决定区域一体化进程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东北亚区域内社会资本相对不足正是该地区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社会资本投资,改善社会资本形式,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与发展。由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社会资本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图所示。

三、区域合作视角中的东北振兴途径
1.能源和交通。东北亚目前成为能源与安全结合最紧密的地区。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和自然资源的差别,能源对这一敏感地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合作形式,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积极推进能源合作,将对整个东北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起到建设性的作用。能源合作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而交通合作是能源合作的先行保障。中、俄、朝、日、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航线(珲春—扎鲁比诺—束草、珲春—扎鲁比诺—依予三岛、珲春—罗津—釜山、珲春—波谢特—秋田);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珲春—海参威、珲春—克拉斯基诺、珲春—罗津—平壤);开辟了中俄、中朝旅游路线(珲春—斯拉夫扬卡—海参威双向路线、延吉—珲春—清津—平壤单向路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口在于能源和交通,能源和交通的突破也使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
2.旅游。在所有的经济合作中,旅游合作是比较简易、便于操作的,具有经济合作的先导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纷纷调整自己的旅游产业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在国际上,欧洲、北美、东南亚地区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跨地区、跨国界的旅游合作,而东北亚的旅游合作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东北亚各国旅游合作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建立合作的机制和制度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不会很快出现巩固的制度化合作组织。区域旅游跨国交流的平台应当首先定位于城市的层面。从东北亚旅游合作长远的前景看,旅游企业应当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主力。但是,严格意义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尚未建立,各国旅游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跨国经营障碍较多,寻求国际合作的突破往往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层次与国家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之外,可以更加重视城市层次的合作交流。国际旅游合作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首先在城市这一层次的交流中初步得到解决。这样才能推动东北亚旅游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市场经济中,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市场竞争力,而竞争力低是对东北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制约。我们应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俄日韩的区域经济合作,使合作各方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各国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相衔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俄日韩合作的示范区。以地区政治互信机制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多边区域经济合作;以具体领域的合作促进整体性区域经济合作;以贸易便利化为起点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加强农业与工业发展与合作这个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与推进环保意识与科技革新,理解与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国依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或其他国际间各类协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或以此为依据保护市场而采取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和生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完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增强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充分发挥经济带的辐射作用,整合东北区域经济。注意构建和完善城市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一是要充分发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区域增长中心的扩散推进,带动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整合东北区域经济,形成发展的合力。二是构建沿海经济带。东北特别是辽宁与京津互动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体化条件已初步具备,但这种互动的前提是东北内部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划。
4.行政效率与管理效率。一是推进政府工作方式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效率。这两方面的提高必须依赖自上而下的推进改革与严格管理。健全完善、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政治、道德教育,加强业务、法律培训,严格监督、严格考核,促进其实际调研、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宋桂祝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北振兴;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8-0048-03
继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振东北区域经济,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至今仍处于增长的低谷:虽然投资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并未拉动经济的相应快速增长,东北仍处于四大区域发展(另外三个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的低谷地带。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在哪?如何推进?本文试图从区域合作的视角予以分析。
一、利好性因素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总面积为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总面积的40%以上,总人口超过1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5%。东北亚不仅与黄海、东海相邻,同时在陆地上与东欧、太平洋沿岸国家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北亚各国或地区在地缘、能源、产业等各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如表所示。

目前,东北亚是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东北亚区域的GDP之和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日韩三国的GDP之和占亚洲GDP总量的73%。虽然曾经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东北亚至今仍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潮流合力造就了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三大主力板块:欧洲、北美与东北亚经济板块。其中,前两个板块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两大贸易集团的成功。欧盟现已建成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在美国的主导下向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形势也正在发生新变化,各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均有意加强区域合作,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建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发挥地区地缘战略及经济互补优势,形成实力强大的东北亚经济板块,已成为东北亚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东北振兴的利好性因素。
二、制约性因素
然而,当前东北亚的势态从外表看似平稳,内部则是高度紧张。东北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及地缘政治特性,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中、美、日、俄、韩等国在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国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步履维艰。
东北亚的长期分裂与深积的历史宿怨,地缘政治结构的复杂多变,冲突问题的多维与层叠,战略力量结构的失衡,地区内可资利用的国际制度性资源匮乏,战略博弈的诸多“零和”特征,都决定了实现东北亚区域安全的艰难性,也预示着建立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与安全共同体的艰巨性。
另外,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也使得经济合作很难进行。以资本和技术为中心的生产要素转移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化,这就使得国际间的平等竞争和互利合作难以体现。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动,受损失的必定是处于分工底层的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即社会资本因素,涵盖常常论及的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问题。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一直很缓慢,滞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制度和经济因素,更不只是缺乏政府的推动。社会资本的良莠与丰欠是决定区域一体化进程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东北亚区域内社会资本相对不足正是该地区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社会资本投资,改善社会资本形式,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与发展。由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社会资本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图所示。

三、区域合作视角中的东北振兴途径
1.能源和交通。东北亚目前成为能源与安全结合最紧密的地区。由于地缘政治结构和自然资源的差别,能源对这一敏感地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合作形式,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积极推进能源合作,将对整个东北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起到建设性的作用。能源合作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而交通合作是能源合作的先行保障。中、俄、朝、日、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航线(珲春—扎鲁比诺—束草、珲春—扎鲁比诺—依予三岛、珲春—罗津—釜山、珲春—波谢特—秋田);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珲春—海参威、珲春—克拉斯基诺、珲春—罗津—平壤);开辟了中俄、中朝旅游路线(珲春—斯拉夫扬卡—海参威双向路线、延吉—珲春—清津—平壤单向路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口在于能源和交通,能源和交通的突破也使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
2.旅游。在所有的经济合作中,旅游合作是比较简易、便于操作的,具有经济合作的先导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纷纷调整自己的旅游产业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在国际上,欧洲、北美、东南亚地区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跨地区、跨国界的旅游合作,而东北亚的旅游合作还处在初始阶段。尽管如此,东北亚各国旅游合作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建立合作的机制和制度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不会很快出现巩固的制度化合作组织。区域旅游跨国交流的平台应当首先定位于城市的层面。从东北亚旅游合作长远的前景看,旅游企业应当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主力。但是,严格意义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尚未建立,各国旅游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跨国经营障碍较多,寻求国际合作的突破往往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层次与国家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之外,可以更加重视城市层次的合作交流。国际旅游合作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首先在城市这一层次的交流中初步得到解决。这样才能推动东北亚旅游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市场经济中,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市场竞争力,而竞争力低是对东北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制约。我们应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俄日韩的区域经济合作,使合作各方的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各国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相衔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俄日韩合作的示范区。以地区政治互信机制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促进多边区域经济合作;以具体领域的合作促进整体性区域经济合作;以贸易便利化为起点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加强农业与工业发展与合作这个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与推进环保意识与科技革新,理解与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国依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或其他国际间各类协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或以此为依据保护市场而采取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和生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完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增强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充分发挥经济带的辐射作用,整合东北区域经济。注意构建和完善城市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一是要充分发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区域增长中心的扩散推进,带动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整合东北区域经济,形成发展的合力。二是构建沿海经济带。东北特别是辽宁与京津互动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体化条件已初步具备,但这种互动的前提是东北内部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划。
4.行政效率与管理效率。一是推进政府工作方式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效率。这两方面的提高必须依赖自上而下的推进改革与严格管理。健全完善、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政治、道德教育,加强业务、法律培训,严格监督、严格考核,促进其实际调研、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