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锡勤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家和伦理思想史家,为我国及龙江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所补充和深化.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的五阶段说: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明、明清之际,在强调儒家伦理道德主流地位的同时关注到非儒和反儒学派以及思想的存在,并能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进行深入解读,体现了那一代学者浓郁的历史唯物论情怀.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认为这是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征的根源性问题,由此生发出中国传统伦理文
【机 构】
: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锡勤先生是著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家和伦理思想史家,为我国及龙江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大致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所补充和深化.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的五阶段说: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五代、宋明、明清之际,在强调儒家伦理道德主流地位的同时关注到非儒和反儒学派以及思想的存在,并能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进行深入解读,体现了那一代学者浓郁的历史唯物论情怀.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认为这是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特征的根源性问题,由此生发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家族本位—伦理型文化—重道德,家族本位—家国同构—伦理政治一体化,家族本位—重家庭血缘关系—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家族本位—整体主义—尚公—重礼—贵和.先生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概括为两个"之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伦理文化源头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这完全符合中国伦理文化的实际.先生既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普遍性,亦即超越性,也肯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民族性,亦即特殊性.先生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他所说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在活力""未来价值"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中国和世界贡献出更多智慧.
其他文献
宪法生态文明条款应如何指引新时代环境法律规范的形成,构成了环境法律体系融贯路径安排的核心关切.通过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体系化阐释,提炼出作为国家目标和作为规范效力的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两种类型,并以此形成与环境法律规范体系融贯的阶层论.初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落实,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部门法化;进阶融贯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对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发展,即宪法生态文明条款的释义变迁;高阶融贯表现为宪法生态文明条款与环境法律规范的"自生自发"交互影响,即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融贯,并形成以保障公民环境权
21世纪以来,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其重要标志便是由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由此引发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限于文化政治视角.从文化叙事角度看,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中华文化厚重基石之上,儒释道作为高度发达的文明智慧与哲学思想,其开放性、包容性与涵化力成为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基因凝定与历史逻辑.文明新形态是源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崭新创造,表现出更新传统文化、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原创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力量的当代延伸,既规约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略与
现代性的发展过程,是全方位的理性化过程。面对理性原则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征服与暴政,“审美现代性”应运而生。审美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有着密切关联,正是在浪漫主义对于理性统治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缺失的讨伐中,审美现代性得以迅速发展。审美现代性虽然呈现出的是一种对理性激进的否定与反叛态度,但在工具理性的高压管制之下,艺术最终沦为世俗之物并受技术演进过程左右。其中,“文化工业”可以被视为审美现代性屈从于工具理性的典型表现及后果。文化工业的出现,使人陷入以艺术为名展开的工具理性控制的陷阱中。因此,在工具理性的围剿下,审美现
多边主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呈现出短期、迅速、复杂的特点.为把握国际金融风险演变趋势,本文以国际主要股票市场为对象,研究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趋势特征,分析不同经济区域风险传染强度的差异,并从动态冲击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传染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国际股票市场间存在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时变特征,同时风险传染效应呈现波动增强的趋势.现行国际经济环境下,为加快恢复受疫情冲击的经济,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货币环境使金融市场
随着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愈发呈现出"权力弥散"的状态.新技术的变革像一把双刃剑,既释放了媒体的能量,又冲击和考量着媒体肩上的责任.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理论框架出发考察媒体责任的理论基础,认为媒体责任的基础在于生活世界的优先性和正当性,应当从交往行为的互动和有效出发调节原子式封闭的个人所导致的相对主义倾向,进而达到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的整体反思.
"民间河长"治水是公众参与框架下的一项环境治理实践.这种治水实践形式多样,但内部存在显著差异,可分为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两种理想类型.其中,前者呈现出社会动员优势明显、环境监督网络宽广、环境治理杠杆效应突出的特征,而后者呈现出仪式感强但持续性弱、象征性强但实践性弱、需求性高但功能层次低的特质.多数"民间河长"处于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之间,名实分野在于其所处的结构化条件.增进环境治理的社会性,健全民间治水机制,可为破解公众参与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方案.
解决好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重要工作,推进城乡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征程中逐步探索并形成的重大方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融合又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亟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从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融合的百年历程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穆卡若夫斯基的后期文论思想始终是扑朔迷离的.学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他从前期的结构主义向后期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转向的话题,在这一转向的动机、成效、影响等问题上莫衷一是.事实上,在探讨穆卡若夫斯基后期文论取向转变时,我们不宜将其人品与学品混为一谈,并以此来揣测其转向的动机.虽然后期在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不断摇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穆卡若夫斯基学术立场的不坚定,但这也未尝不是其对结构主义局限性之自觉超越与反思的尝试,他尝试引入马克思主义来修正自己的结构主义,这是非常大胆,也是极其难
吉汉诺夫的新著《文学理论之生与死: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关联机制》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数十年为背景,以俄罗斯文学理论的盛衰及其对欧美理论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主线,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及现状展开反思.吉汉诺夫将文学理论置于更为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提炼其"俄罗斯性",展现了俄罗斯文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厚重的文化情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庆祝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全国各地开展了很多活动。乔乔木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合唱比赛、朗诵比赛等几个活动。 爸爸发现乔乔木最近有些紧张,为了缓解他的情绪,对他说:“乔乔木,你准备了那么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节目,我来考考你。”说完,就拿出两张图片,“你看看这两张图上的图案,它们有什么不同?” 乔乔木看了一下,就撇了撇嘴:“爸爸,您是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