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物理教学中加强方法教育十分必要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学科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加强高中物理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物理学科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方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物理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物理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当多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即学会.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只是形成一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即掌握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有这种会学的本事,才有可能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才能进入创造开拓新领域的更高层次.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是自然学科中最成熟的学科,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相当完整、系统、深刻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方法、思想方法的科学性.
例如,运用实验探索方法得出的重要规律就有:自由落体规律、气体实验三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发现电子、中子、质子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历经十年,做了无数次实验探索,终于使自己成为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可以使其周围的磁针转动,法拉第的导师戴维用通电线圈使软铁磁化,说明电可以生磁.法拉弟根据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推测:“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就一定能生电.”1821年他立下誓言一定要“由磁产生电”.他埋头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不断改变磁铁与导线的相对位置,可连接导线的电流计指针岿然不动.但法拉弟不怕失败,他坚信自己的科学推测是正确的,他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终于在十年后的1831年10月他将磁铁插入导线绕成的圆筒时,连在导线圆筒的电流计指针动了感应电流产生了,他乘胜追击造出了第一台小型感应发电机.他分析总结实验,得出了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的重要规律.
在中学物理学中,加强方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掌握取得知识的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上得到锻炼,这是物理学本性决定的,也是当前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需要.方法是通向能力的桥梁,能力既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更依赖于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方法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科学过程和知识的结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而过程和方法是对应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强化方法教育入手.“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全面落实教学课标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二、如何加强方法教育
1.教师要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物理课案例研究就是丰富专业知识的最好方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例如,在讲“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时,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有的同学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师生感情
师生感情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情感结合,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情感情绪并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学科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主要任务,加强高中物理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物理学科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方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物理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物理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当多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即学会.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只是形成一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即掌握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有这种会学的本事,才有可能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才能进入创造开拓新领域的更高层次.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是自然学科中最成熟的学科,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相当完整、系统、深刻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方法、思想方法的科学性.
例如,运用实验探索方法得出的重要规律就有:自由落体规律、气体实验三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发现电子、中子、质子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历经十年,做了无数次实验探索,终于使自己成为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可以使其周围的磁针转动,法拉第的导师戴维用通电线圈使软铁磁化,说明电可以生磁.法拉弟根据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推测:“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就一定能生电.”1821年他立下誓言一定要“由磁产生电”.他埋头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不断改变磁铁与导线的相对位置,可连接导线的电流计指针岿然不动.但法拉弟不怕失败,他坚信自己的科学推测是正确的,他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终于在十年后的1831年10月他将磁铁插入导线绕成的圆筒时,连在导线圆筒的电流计指针动了感应电流产生了,他乘胜追击造出了第一台小型感应发电机.他分析总结实验,得出了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的重要规律.
在中学物理学中,加强方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掌握取得知识的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上得到锻炼,这是物理学本性决定的,也是当前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需要.方法是通向能力的桥梁,能力既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更依赖于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方法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科学过程和知识的结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而过程和方法是对应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强化方法教育入手.“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全面落实教学课标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加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育.
二、如何加强方法教育
1.教师要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物理课案例研究就是丰富专业知识的最好方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例如,在讲“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时,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有的同学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师生感情
师生感情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情感结合,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情感情绪并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