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共同体;共同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
  一、儒家思想的实质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几方面举例浅析儒家思想的共同体精神之所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内容,而以“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从“孝悌”到“泛爱”的人类之爱。“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敬和服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儒家提倡的“仁”出于血亲之爱的博爱思想。且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原则的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讨厌那种无原则的爱,称左右逢源毫无原则的人为“乡愿”。当然,这是儒家伦理思想情感具有阶级性的体现。
  (二)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是“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内在诉求,是为人之本。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汉朝之后,特别主张以“礼”教化异族,提倡和睦共处。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其中就包含着以礼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思想,即反对以武力作后盾处理国际关系;主张利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和”
  孔子以和作为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也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而强求简单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其行政伦理的规范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一,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能不顾原则、标准地盲目随从及人为附和。其二,儒家认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其三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共同体一直是其存在的主要形态。但是,从学术上专门对共同体进行探讨却是社会学产生以后的事情。从“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滕尼斯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共同体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社会,它更代表了一种社会结合方式和一种特定的精神实质。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从滕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所谓共同体精神,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内涵:
  (一)共同体精神表现为一种彼此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造成了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难分彼此,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以至彼此的依赖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最终使得共同体几乎成为一个个凝固的整体。
  (二)共同体精神主要包含了“共同”和“共有”的内容。由于有了“共同”,才有可能对所有物的“共有”。就像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才会不分彼此,共同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共同体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是共同生活的结果,也是共同体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1、以“仁(人)”为本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的亲密性
  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防止和纠正人的异化,提升个人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告诫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爱”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正是共同体精神的实质所在。“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人间一切问题,莫不起自后者——为我而不顾人;而前者——因情而有义——实为人类社会凝聚和合之所托。”为什么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可以为了对方而忘了自己,有的却会不顾对方的人格而随意践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是发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共同体内部,而后者则发生在彼此陌生的社会。而儒家“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践行方法与共同体精神实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2、以“礼”相待调整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时,整个社会结构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与人之间将从熟悉走向陌生,财产关系将从“共有”走向“自我占有”,异质性将代替同质性,法制将代替人治。所有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把人的原始欲望都充分调动起来了。当人性的欲望被撬动以后,人的欲望也就随之急剧膨胀起来,每个人都更多地想着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而不是如何给予,其结果是“人人为己,人人都处于同其他一切人的紧张状态之中,他们的活动和权力的领域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任何人都抗拒着他人的触动和进入,触动和进入立即被视为敌意。”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狼与狼的关系”。于是人们之间便不再有“熟人”之间的亲密和共同体内部的相互拥有。由于“陌生”,因而彼此之间可以不讲情义,竞争、冲突也可以毫不留情。
  这种同自私自利、缺乏感情和关怀照顾联系在一起的人际关系不可能与“礼”相融,也不可能培植出一个共同体内部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礼敬宾”,提倡追求人际间的和谐。孔子主张“中庸”“仁爱”,提倡“和”与“礼”,强调通过礼度的教化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善对待。
  3、以“和”培育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近年来,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意欲把“低素质”的外来“闲杂人员”排除在城市之外,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根据一系列调查结果,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白领,普遍支持设立这样的制度。诚然,准入制度的提出有其现实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不断恶化。但是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共同体和面对面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城市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堵而是疏,让城市的社区接纳他们,“使他们把城市看做自己的家,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也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排斥和勾心斗角。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加速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化离不开外来人员或者我们所谓的“农民工”。城市化会把更多外来人员吸引到城市中来。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家园感,帮助他们在城市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共同体精神才能真正形成和成熟起来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关爱、彼此信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生活中享受和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周建国.共同体精神与和谐社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德]斐迪南·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J].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04).
其他文献
摘要:学界对于秦始皇的死因存在争议。通过比较和分析秦嬴家族国君和同时代其它家族国君的平均在位年,会发现嬴秦家族成员的平均在位年较短,我们认同秦嬴家族存在某种家族性遗传病的推测。秦始皇东巡齐鲁海滨的原因,我们推测秦始皇东游的目的是食用海产品来缓解和抑制哮喘病发作。  关键词:嬴秦家族;秦始皇;死因;哮喘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1
摘要: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有必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弘扬延安精神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延安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 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共十二个县,有9个县产茶,其中南涧、永平、下关三县(市)为主产区。1984年秋我们赴该州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发现茶树品种资源也相当丰富,初步鉴定共有茶、普
7月12日凌晨,湖北省长江西陵峡北岸新滩发生较大规模滑坡,离灾区仅有几十公里的宜昌报的报道,虽说比其他新闻单位都迟了点,但是,宜昌报的报道准确、全面。这次严重灾害一发
期刊
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How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
当前我国的慈善制度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慈善税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慈善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也成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慈善捐赠税收制度,是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好
据报载:一位老工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废旧的麻袋一条条收集起来洗干净。他一直被誉为老劳模,记者多次报道过。这一天,记者又去采访他,宋遇,他的儿子很不耐
摘要:生态型教学是一种后现代教育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营造自主课堂氛围,寻求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克服《概论》课程存在生态危机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生态型教学;大学生;概论;实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  生态型教学是一种后现代教育观下的教学模
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middle schools, innovative teaching should be 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