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形
式;举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101—01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要想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貌不相似,神却相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26个,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如扑克牌、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数。这样,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难度,还加深了理解。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广泛,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提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探索。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以课本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体现学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学生自己能完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解决学生依赖心理、训练学生自我思考、煅炼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甘谷渭河大桥。学生被大桥深深吸引了,个个发出感叹:“太宏伟了!”笔者趁机让学生观察大桥上的钢架有哪些几何图形,学生说,有三角形、四边形等。笔者接着问:“哪种形状最多?”学生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最多。笔者趁热打铁问“为什么。?”学生马上想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举例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初中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使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
式;举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101—01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要想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貌不相似,神却相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26个,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如扑克牌、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数。这样,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难度,还加深了理解。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广泛,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提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探索。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以课本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体现学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学生自己能完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解决学生依赖心理、训练学生自我思考、煅炼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甘谷渭河大桥。学生被大桥深深吸引了,个个发出感叹:“太宏伟了!”笔者趁机让学生观察大桥上的钢架有哪些几何图形,学生说,有三角形、四边形等。笔者接着问:“哪种形状最多?”学生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最多。笔者趁热打铁问“为什么。?”学生马上想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举例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初中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使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