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语文课,恰当的导语必不可少,而高超的结课艺术同样令人回味无穷。一节课 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浪形,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逐渐趋于衰退。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用优美的结课语给语文课增辉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文学独白感染熏陶
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它能让人深思,让人惊醒,让人振奋。如一位老师教《背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父亲的背影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那个“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流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洲、水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平常之至,父亲买橘时蹒跚的背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你我也许已熟视无睹了。此刻,让我们再一次审视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的“背影”,感受这人间至情。这真是“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啊!
执教者在这里,一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教之以情,教之以理,耐人寻味。
二、 音乐渲染余音绕梁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位老师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能背下来了,余光中先生写出了所有炎黄子孙心中淡淡的愁思。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所有中华儿女最殷切地期盼啊!(课在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学生深情的朗诵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气氛凝重,渴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节外生枝激活思维
教者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设疑问难,定能出奇制胜。一位教师教《石壕吏》,在学生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教者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学生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
这问题好像节外生枝,但正是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一片新天地,使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审视课文内容和所反映的文学现象,使教学出现新的高潮。
四、引而不发激发好奇
所谓引而不发,不是卖关子,故弄玄虚,制造教学的神秘气氛,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发”。要“发”得好,必须“引”得妙。如一位教师在《项链》一课将结束时,突然设问:莫泊桑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假如项链没丢,或丢了以后发现钻石是假的,那么路瓦栽夫人的结局该会怎样呢?一串项链能成全她进入上流社会?项链丢了,你认为是该喜还是该悲?
这一连串的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闸门再次打开,引发学生进行种种猜想、判断、理解,收到了“课虽完而思不断”的审美效应。
一、文学独白感染熏陶
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它能让人深思,让人惊醒,让人振奋。如一位老师教《背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父亲的背影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那个“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流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洲、水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平常之至,父亲买橘时蹒跚的背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你我也许已熟视无睹了。此刻,让我们再一次审视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的“背影”,感受这人间至情。这真是“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啊!
执教者在这里,一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教之以情,教之以理,耐人寻味。
二、 音乐渲染余音绕梁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位老师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能背下来了,余光中先生写出了所有炎黄子孙心中淡淡的愁思。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所有中华儿女最殷切地期盼啊!(课在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学生深情的朗诵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气氛凝重,渴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节外生枝激活思维
教者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设疑问难,定能出奇制胜。一位教师教《石壕吏》,在学生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教者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学生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
这问题好像节外生枝,但正是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一片新天地,使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审视课文内容和所反映的文学现象,使教学出现新的高潮。
四、引而不发激发好奇
所谓引而不发,不是卖关子,故弄玄虚,制造教学的神秘气氛,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发”。要“发”得好,必须“引”得妙。如一位教师在《项链》一课将结束时,突然设问:莫泊桑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假如项链没丢,或丢了以后发现钻石是假的,那么路瓦栽夫人的结局该会怎样呢?一串项链能成全她进入上流社会?项链丢了,你认为是该喜还是该悲?
这一连串的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闸门再次打开,引发学生进行种种猜想、判断、理解,收到了“课虽完而思不断”的审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