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课堂评价主体一般为同行、教研员、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很少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即使有,也是在职称评比或者评优评先中测评教师在学生中的满意度,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并无实际意义。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展开了“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思考。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学生访谈问卷后发现:行政评价体制下的高品质课堂与学生心目中的好课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领导和教师一厢情愿式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不领情”。因此,唯有将课堂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课堂真正的主体”;才能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需要,从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学生是学习、评价主体
在学校教育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已毋庸置疑。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笔者认为,把学生看作课堂评价的“局外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弱化。因为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和得失时,最有发言权的该是听课的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听课的专家、领导和其他教师只是课堂的旁观者和猜评者。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有资格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他们最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究竟收获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操作时间够不够、思考是否充分等等。而这些也正体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了他们的人格是否真正受到尊重。
评价是教育、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从一定意义而言,“教”是为了“不教”,或者说,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学”“会学”“乐学”。
评价是教育的方式,也是学习的方式,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审视自我学习能力、反观他人学习成效的过程。通过评课,他们将掌握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评价意识和评价精神,还能充分享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真正受到尊重而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提高反思能力、评价能力与合作能力。
被评价是他律,去评价也是自律
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在过程性或终结性测验中以分数为标准被鉴定、区分和甄选。在这种竞争体制下,学生的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但这种学习的积极性是外驱力迫使下的无奈的选择。事实证明,被动的、被逼出来的积极性是短暂的,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失败后的头几天里咬牙切齿地发誓要发愤苦读,而后不久“雄心壮志”却影踪全无的原因。
被评价是一种他律,去评价也是一种自律。只有真正发自内心需要的自愿的积极性,才是持久的、能够战胜一切现实困境的。当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时,他们摆脱了他律的无奈,理所当然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审视教师的教、同伴的学,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习惯和成效。从此时起,学生走向了自律。因为,一个好的评价者,必然有着较强的观察、感受、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着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富于探究精神。
由此可見,学生评课是一项可尝试、可探究、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评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展学生能力,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学习文化。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也尝试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学生评课来带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了三年后,很明显,参与课堂教学评课的实验班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合作能力有显著地提高,在这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被尊重、被需要、去评价的快乐和满足,提升了学生主体人格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结束语
学生的成长必然铸就了教师的成长。学生评课也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了一个“学生评课”环节,虽然这个环节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学生在此当中感受到教师给予的信任、尊重和更多的关注,这让师生关系达到空前融合。教学相长的课堂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空间,从而构建了基于“学生评课”模式的生态课堂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展开了“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思考。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学生访谈问卷后发现:行政评价体制下的高品质课堂与学生心目中的好课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领导和教师一厢情愿式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不领情”。因此,唯有将课堂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课堂真正的主体”;才能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需要,从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学生是学习、评价主体
在学校教育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已毋庸置疑。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笔者认为,把学生看作课堂评价的“局外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弱化。因为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和得失时,最有发言权的该是听课的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听课的专家、领导和其他教师只是课堂的旁观者和猜评者。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有资格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他们最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究竟收获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操作时间够不够、思考是否充分等等。而这些也正体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了他们的人格是否真正受到尊重。
评价是教育、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从一定意义而言,“教”是为了“不教”,或者说,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学”“会学”“乐学”。
评价是教育的方式,也是学习的方式,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审视自我学习能力、反观他人学习成效的过程。通过评课,他们将掌握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评价意识和评价精神,还能充分享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真正受到尊重而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提高反思能力、评价能力与合作能力。
被评价是他律,去评价也是自律
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在过程性或终结性测验中以分数为标准被鉴定、区分和甄选。在这种竞争体制下,学生的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但这种学习的积极性是外驱力迫使下的无奈的选择。事实证明,被动的、被逼出来的积极性是短暂的,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失败后的头几天里咬牙切齿地发誓要发愤苦读,而后不久“雄心壮志”却影踪全无的原因。
被评价是一种他律,去评价也是一种自律。只有真正发自内心需要的自愿的积极性,才是持久的、能够战胜一切现实困境的。当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时,他们摆脱了他律的无奈,理所当然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审视教师的教、同伴的学,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习惯和成效。从此时起,学生走向了自律。因为,一个好的评价者,必然有着较强的观察、感受、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着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富于探究精神。
由此可見,学生评课是一项可尝试、可探究、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评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展学生能力,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学习文化。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也尝试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学生评课来带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了三年后,很明显,参与课堂教学评课的实验班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合作能力有显著地提高,在这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被尊重、被需要、去评价的快乐和满足,提升了学生主体人格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结束语
学生的成长必然铸就了教师的成长。学生评课也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了一个“学生评课”环节,虽然这个环节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学生在此当中感受到教师给予的信任、尊重和更多的关注,这让师生关系达到空前融合。教学相长的课堂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空间,从而构建了基于“学生评课”模式的生态课堂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