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该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这句话的含义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或正在让你们难受?
(学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
生:我感冒了,觉得很难受。
生:我的奶奶去世了,我觉得非常痛苦。
生:上学期考试,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我感到不舒服。
生:我的一个好朋友转学了,我很伤心。
生:我的手机丢了,我很郁闷。
生:爸爸要去外地打工,我很难受。
……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联系实际,纷纷发言)
师:是啊,失去的这一切让你们如此难受!请同学们再仔细想一想,与健全人相比,你们还失去了什么?
(学生纳闷)
师(做了一个“听”的手势):同学们能够听到声音吗?
生:能。
师: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我能听见老师大声说话。
生:我能听见鼓声、鞭炮声。
生:我戴上助听器能听见歌声。
……
师(夸张地做出痛苦的表情进行启发):能听得非常清楚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我们说听不清楚!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同学举手说听不清楚)
师:大家想象一下,有哪些声音听不清楚呢?
生:我听不清楚蛐蛐的叫音。
生:我听不清楚小猫、小狗的叫声。
生:我听不清楚吹笛子的声音。
生:我听不清楚老师弹琴的声音。
(教师面露喜色)
生:我听不清楚衣服的声音。
生:我听不清楚被子的声音。
师:衣服和被子是没有声音的!
(教师及时纠正)
……
师:是啊,与健全人相比,我们还失去了听觉,我们听不见鸟叫,听不见虫鸣,听不见爸爸妈妈轻声的叮咛!它更使我们向往与留恋有声世界的美好。
(学生似懂非懂,面色茫然)
……
诊断:
新课标倡导“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旨在告诉人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珍爱生命,好好生活。要使学生真正领会这一内涵,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体验。聋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对于某些物体声音的有无,他们是没有切身体验的。此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属于生拉硬扯式的“生成”。这种“生成”仅仅来自于教师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绝不会有学生的深刻感悟和理解!也无法内化为学生主体知识经验的建构,并不能促进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大书写的“人”!教育目标是使聋生更健康、快乐、幸福地活着,而不是残忍地去揭开孩子们的伤疤!
探讨: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有效生成的课堂“心中有数”。有效生成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应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是指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生长出来。第二,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这类生成并不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比预设的更丰满,更丰富。第三,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课堂中的“未知”“意外”,大多来自学生这个最大的变量。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而这种“未知”“意外”最为突出的,是否定、批判“预设”,它有可能导致教学思路的改变。对于聋生而言,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充满灵动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而不应该为生成而生成,甚至故意制造“意外”,让学生措手不及。
以上案例,如果作以下调整,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纷纷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令自己难受的具体事例时,教师提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特别怀念什么?启发学生说出生病时怀念身体健康的重要;奶奶去世了,怀念跟奶奶相处日子的幸福;朋友转学了,怀念跟朋友相处时光的美好;爸爸外出了,怀念全家团聚的欢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总结:是啊,当我们生病时才会怀念不生病的日子多么幸福;当我们面临离别时才感觉在一起是多么好;当我们失去了一件东西才会感到它是多么重要;当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才更能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失去的一切,让我们一步步懂得满足,这就是“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的深刻含义。
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生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生成性的课堂,首先表现为基于对话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承认、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实现互动双方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真正平等。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真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教师从生成的资源中及时捕捉有益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真正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图形式,不图人为、刻意的设定,而是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思想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真实表达,从而使学生在与教师、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增强语感。
四、真正构建起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
课堂生成意味着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意味着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断开放。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注意捕捉各类来自课堂情境的及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在后续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责编韦淑红)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该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这句话的含义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或正在让你们难受?
(学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
生:我感冒了,觉得很难受。
生:我的奶奶去世了,我觉得非常痛苦。
生:上学期考试,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我感到不舒服。
生:我的一个好朋友转学了,我很伤心。
生:我的手机丢了,我很郁闷。
生:爸爸要去外地打工,我很难受。
……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联系实际,纷纷发言)
师:是啊,失去的这一切让你们如此难受!请同学们再仔细想一想,与健全人相比,你们还失去了什么?
(学生纳闷)
师(做了一个“听”的手势):同学们能够听到声音吗?
生:能。
师:能听到什么声音?
生:我能听见老师大声说话。
生:我能听见鼓声、鞭炮声。
生:我戴上助听器能听见歌声。
……
师(夸张地做出痛苦的表情进行启发):能听得非常清楚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我们说听不清楚!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同学举手说听不清楚)
师:大家想象一下,有哪些声音听不清楚呢?
生:我听不清楚蛐蛐的叫音。
生:我听不清楚小猫、小狗的叫声。
生:我听不清楚吹笛子的声音。
生:我听不清楚老师弹琴的声音。
(教师面露喜色)
生:我听不清楚衣服的声音。
生:我听不清楚被子的声音。
师:衣服和被子是没有声音的!
(教师及时纠正)
……
师:是啊,与健全人相比,我们还失去了听觉,我们听不见鸟叫,听不见虫鸣,听不见爸爸妈妈轻声的叮咛!它更使我们向往与留恋有声世界的美好。
(学生似懂非懂,面色茫然)
……
诊断:
新课标倡导“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旨在告诉人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珍爱生命,好好生活。要使学生真正领会这一内涵,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体验。聋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对于某些物体声音的有无,他们是没有切身体验的。此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属于生拉硬扯式的“生成”。这种“生成”仅仅来自于教师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绝不会有学生的深刻感悟和理解!也无法内化为学生主体知识经验的建构,并不能促进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大书写的“人”!教育目标是使聋生更健康、快乐、幸福地活着,而不是残忍地去揭开孩子们的伤疤!
探讨: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有效生成的课堂“心中有数”。有效生成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应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是指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生长出来。第二,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这类生成并不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比预设的更丰满,更丰富。第三,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课堂中的“未知”“意外”,大多来自学生这个最大的变量。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而这种“未知”“意外”最为突出的,是否定、批判“预设”,它有可能导致教学思路的改变。对于聋生而言,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充满灵动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而不应该为生成而生成,甚至故意制造“意外”,让学生措手不及。
以上案例,如果作以下调整,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纷纷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令自己难受的具体事例时,教师提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特别怀念什么?启发学生说出生病时怀念身体健康的重要;奶奶去世了,怀念跟奶奶相处日子的幸福;朋友转学了,怀念跟朋友相处时光的美好;爸爸外出了,怀念全家团聚的欢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总结:是啊,当我们生病时才会怀念不生病的日子多么幸福;当我们面临离别时才感觉在一起是多么好;当我们失去了一件东西才会感到它是多么重要;当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才更能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失去的一切,让我们一步步懂得满足,这就是“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的深刻含义。
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生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生成性的课堂,首先表现为基于对话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承认、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实现互动双方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真正平等。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真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教师从生成的资源中及时捕捉有益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真正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图形式,不图人为、刻意的设定,而是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思想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真实表达,从而使学生在与教师、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增强语感。
四、真正构建起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场
课堂生成意味着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意味着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断开放。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注意捕捉各类来自课堂情境的及时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在后续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