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唱的魅力在于人声的统一与谐和,各声部分别演唱时,众多的人在相同的旋律中表达着相同的情感,那种群体演唱所产生的共鸣是独唱所体会不到的。而多声部合作演唱时更多地体现和而不同,那相互独立与交织的声部进行,以不同的声音特性,共同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平衡。
关键词: 合唱;人声;均衡;和谐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42-01
一、正确认识合唱中的谐和性
从合唱训练的实践来看,谐和性必然涉及每名合唱队员的个体素质与演唱技术,它包括发声、音准、音量、音色、咬字、吐字等,也就是说,谐和性与合唱队员的歌唱水平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从合唱团整体的声音融合关系来讲,谐和性既涉及声部横向进行中音与音的相互关系,同时又涉及纵向方面音与音之间的融合关系。
横向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线条(旋律)感,它包含音高、节奏、调式的有序组合及风格等因素。无论是指挥者或合唱队员一定要明确,旋律才是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手段,只有重视或者清楚了旋律横向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关系,才能提高音准概念,逐步走向整体的谐和性。比如,在排练中可以将齐唱作为基础练习,要求每个队员都能够唱好旋律,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才能进行多声部训练。
纵向(和声)方面也是影响合唱谐和性的重要因素。纵向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四部和声的立体结合,其实在实际的作品中,相同性质的和弦在不同的调式、不同的音级上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准。所以,不同性质的音程与和弦有着不同的音响感觉。在训练中合唱队员应主动体验,在唱好横向进行的同时自觉加强声音的纵向结合,使其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和声的进行功能与色彩,表现合唱的和谐美、整体美。在排练时,最好从简单的二声部开始练习,先用哼鸣代替歌词,让队员在哼出两个声部的过程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声音,从而达到纵向(和声)上的声音均衡,然后再进行其它母音和两个以上声部的作品练习。
二、影响合唱均衡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一)影响合唱均衡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一,各声部的人员数量与音量采用平均分配,一味追求恢宏的气势,使声部间各具个性,音色难于统一,造成各声部音量上的竞赛,主旋律被淹没,合唱显得呆板笨拙。这种情况在一些群众性歌咏活动中比较普遍。
其二,过分突出旋律声部,忽视其它声部的存在感。部分合唱指挥由于受专业背景的限制,旋律的表达意识比较强烈,认为中低音声部是主旋律的衬托,属于次要地位,由此造成合唱声部的线条模糊,音量失衡,显得头重脚轻。
其三,片面理解谱面上的力度表现。有些合唱团不考虑自身的能力,遇到较强或较弱的记号时一味追求谱面上的力度效果,造成音准、音量的失控,从而破坏了声部之间和整体音量的均衡。
(二)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1.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声部的人员比例问题:合唱声部的均衡不是指合唱中各声部人数和音量的平均分配。从不同声部的音色、音量与声音表现特点来看,较合理的声部人员比例大致如下:女高音由于通常担任主旋律声部,其音量应占有总音量中的较大比例,人数约为合唱队的30%;女低音由于自然音量稍大于女高音,加上其所处的内声部位置并不要求有突出的音响效果,人数比例大约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要求。男高音处于内声部,经常对旋律声部起支持作用,自然音量虽大于女声,但又小于男低音,所以人员比例应大于女低音和男低音,占合唱队总人数的25%~30%;男低音处于外声部,主要承担合唱基础声部的作用,在声部音量上需要加以突出,由于男低音的自然音量比其它声部都要大,在队员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大约占到总人数的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需要。
2.针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音量的均衡:在合唱中,各个声部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担任主旋律,有的担任副旋律,有的担任和声基础声部。唱好合唱首先必须弄清楚各声部的角色及性质,一般来说,主旋律总是处于主角位置,其余声部则处于不同的配角位置。另外,由于各声部角色位置与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声部的主次关系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就要及时对声部(主次)音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新的音量平衡。那么,在处理合唱音量均衡的关系时,主旋律与其他辅助旋律究竟占有多大比例,主旋律的音量突出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呢?
一般情况下,主旋律在合唱中应处于主角位置,其它声部则起围绕和衬托作用。但如果过分突出主旋律的音量,将主旋律音量放在了合唱音量的绝对中心位置,反而会削弱合唱的多声部效果,使合唱音响显得呆板单调。正确的音量比例应该是主旋律占总音量的38%~40%,其它三个声部各占20%左右的音量(合起来为60%)。当然这种比例只是一种参考,实际排练中其它三个声部的20%音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比如男低音声部的音量就要适当加强一些,以免造成合唱整体音量的头重脚轻,失去应有的均衡感。
3.针对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措施———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合唱中的力度由弱到强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合唱指挥一定要熟悉所排练的作品在那个力度层次上演唱,最强和最弱的音在那里。力度的高峰有几次,在何处,各声部的力度分配如何,突强、突弱,渐强、渐弱从那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等。同时还要知道自己团队的力度最轻有多轻,最强有多强,是否在团队能力的可控范围以内。不能片面追求谱面上的力度,而不顾合唱团的能力,造成合唱时的音准与力度失控,声部失衡。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将合唱的力度调整到可控范围以内,即设定一个相对保险的力度“安全值”,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在完成力度变化的同时寻求声音和音量的均衡。
合唱的魅力在于人声的统一与谐和,各声部分别演唱时,众多的人在相同的旋律中表达着相同的情感,那种群体演唱所产生的共鸣是独唱所体会不到的。而多声部合作演唱时更多地体现和而不同,那相互独立与交织的声部进行,以不同的声音特性,共同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平衡。所以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一定要加强声部均衡与谐和的练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声部均衡与谐和的方法,这样才能拓展演唱领域,真正提升合唱团队的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正松.合唱与指挥教程.2版[M].华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崔春荣.大学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合唱;人声;均衡;和谐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42-01
一、正确认识合唱中的谐和性
从合唱训练的实践来看,谐和性必然涉及每名合唱队员的个体素质与演唱技术,它包括发声、音准、音量、音色、咬字、吐字等,也就是说,谐和性与合唱队员的歌唱水平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从合唱团整体的声音融合关系来讲,谐和性既涉及声部横向进行中音与音的相互关系,同时又涉及纵向方面音与音之间的融合关系。
横向方面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线条(旋律)感,它包含音高、节奏、调式的有序组合及风格等因素。无论是指挥者或合唱队员一定要明确,旋律才是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手段,只有重视或者清楚了旋律横向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倾向关系,才能提高音准概念,逐步走向整体的谐和性。比如,在排练中可以将齐唱作为基础练习,要求每个队员都能够唱好旋律,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才能进行多声部训练。
纵向(和声)方面也是影响合唱谐和性的重要因素。纵向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四部和声的立体结合,其实在实际的作品中,相同性质的和弦在不同的调式、不同的音级上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准。所以,不同性质的音程与和弦有着不同的音响感觉。在训练中合唱队员应主动体验,在唱好横向进行的同时自觉加强声音的纵向结合,使其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和声的进行功能与色彩,表现合唱的和谐美、整体美。在排练时,最好从简单的二声部开始练习,先用哼鸣代替歌词,让队员在哼出两个声部的过程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声音,从而达到纵向(和声)上的声音均衡,然后再进行其它母音和两个以上声部的作品练习。
二、影响合唱均衡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一)影响合唱均衡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一,各声部的人员数量与音量采用平均分配,一味追求恢宏的气势,使声部间各具个性,音色难于统一,造成各声部音量上的竞赛,主旋律被淹没,合唱显得呆板笨拙。这种情况在一些群众性歌咏活动中比较普遍。
其二,过分突出旋律声部,忽视其它声部的存在感。部分合唱指挥由于受专业背景的限制,旋律的表达意识比较强烈,认为中低音声部是主旋律的衬托,属于次要地位,由此造成合唱声部的线条模糊,音量失衡,显得头重脚轻。
其三,片面理解谱面上的力度表现。有些合唱团不考虑自身的能力,遇到较强或较弱的记号时一味追求谱面上的力度效果,造成音准、音量的失控,从而破坏了声部之间和整体音量的均衡。
(二)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1.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声部的人员比例问题:合唱声部的均衡不是指合唱中各声部人数和音量的平均分配。从不同声部的音色、音量与声音表现特点来看,较合理的声部人员比例大致如下:女高音由于通常担任主旋律声部,其音量应占有总音量中的较大比例,人数约为合唱队的30%;女低音由于自然音量稍大于女高音,加上其所处的内声部位置并不要求有突出的音响效果,人数比例大约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要求。男高音处于内声部,经常对旋律声部起支持作用,自然音量虽大于女声,但又小于男低音,所以人员比例应大于女低音和男低音,占合唱队总人数的25%~30%;男低音处于外声部,主要承担合唱基础声部的作用,在声部音量上需要加以突出,由于男低音的自然音量比其它声部都要大,在队员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大约占到总人数的20%即能满足声部的音量需要。
2.针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合唱音量的均衡:在合唱中,各个声部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担任主旋律,有的担任副旋律,有的担任和声基础声部。唱好合唱首先必须弄清楚各声部的角色及性质,一般来说,主旋律总是处于主角位置,其余声部则处于不同的配角位置。另外,由于各声部角色位置与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声部的主次关系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就要及时对声部(主次)音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新的音量平衡。那么,在处理合唱音量均衡的关系时,主旋律与其他辅助旋律究竟占有多大比例,主旋律的音量突出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呢?
一般情况下,主旋律在合唱中应处于主角位置,其它声部则起围绕和衬托作用。但如果过分突出主旋律的音量,将主旋律音量放在了合唱音量的绝对中心位置,反而会削弱合唱的多声部效果,使合唱音响显得呆板单调。正确的音量比例应该是主旋律占总音量的38%~40%,其它三个声部各占20%左右的音量(合起来为60%)。当然这种比例只是一种参考,实际排练中其它三个声部的20%音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比如男低音声部的音量就要适当加强一些,以免造成合唱整体音量的头重脚轻,失去应有的均衡感。
3.针对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措施———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合唱中的力度由弱到强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合唱指挥一定要熟悉所排练的作品在那个力度层次上演唱,最强和最弱的音在那里。力度的高峰有几次,在何处,各声部的力度分配如何,突强、突弱,渐强、渐弱从那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等。同时还要知道自己团队的力度最轻有多轻,最强有多强,是否在团队能力的可控范围以内。不能片面追求谱面上的力度,而不顾合唱团的能力,造成合唱时的音准与力度失控,声部失衡。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将合唱的力度调整到可控范围以内,即设定一个相对保险的力度“安全值”,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合理的力度层次,在完成力度变化的同时寻求声音和音量的均衡。
合唱的魅力在于人声的统一与谐和,各声部分别演唱时,众多的人在相同的旋律中表达着相同的情感,那种群体演唱所产生的共鸣是独唱所体会不到的。而多声部合作演唱时更多地体现和而不同,那相互独立与交织的声部进行,以不同的声音特性,共同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平衡。所以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一定要加强声部均衡与谐和的练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声部均衡与谐和的方法,这样才能拓展演唱领域,真正提升合唱团队的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正松.合唱与指挥教程.2版[M].华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崔春荣.大学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