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彩色图像复制其实质是色彩的复制。色彩是印刷的生命,提高彩色印刷品的质量首先要提高色彩复制的质量。色彩管理理论已经覆盖着印刷复制的全过程,无论是印刷品的印前分色制作还是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合成,都离不开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简称CMS(Color Mangement System),即管理人们对色彩的感觉,目的是使在整个图像复制的工艺流程中实现不同色域之间的转换,以保证图像色彩从输入显示到输出中所表现的外观尽可能匹配,最终达到原稿与复制品的色彩和谐一致。
关键词:色彩管理;色彩空间;色彩的匹配
印刷是指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彩色图像复制其实质是色彩的复制。色彩是印刷的生命,提高彩色印刷品的质量首先要提高色彩复制的质量。显而易见彩色产品的印刷和复制离不开色彩的理论,色彩管理理论已经覆盖着印刷复制的全过程,无论是印刷品的印前分色制作还是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合成,都离不开颜色管理。
色彩管理简称CMS(Color Mangement System),即管理人们对色彩的感觉,目的是使在整个图像复制的工艺流程中实现不同色之间的转换,以保证图像色彩从输入显示到输出中所表现的外观尽可能匹配,最终达到原稿与复制品的色彩和谐一致。它首先是一个色彩空间的问题,即基于哪个色彩空间来进行色彩的控制。显示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都工作在RGB的色彩空间;打印机、打样机、印刷机等都工作在CMYK的色彩空间中,同一幅图像在这些设备上输出时,最后的颜色效果完全有可能不同。这就是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色彩空间的缘故,出现色彩表达上的差异。色彩管理需要建立在一个与任何具体的设备、材料、工艺无关的颜色空间的基础上。目前,在色彩管理技术中,所谓的颜色特征连接空间,是采用CIE 1976 Lab的色度空间,任何设备上的颜色都可以转换到此空间上,形成“通用的”描述方式,然后进行色彩的匹配转换。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部,实施色彩匹配转换的任务是由“颜色匹配模块”完成的,它对颜色转换的可靠与否,对颜色是否匹配有重要的意义。
色彩管理在现代化数字印前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领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很多现代化印刷生产企业在使用色彩管理以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出错率也相应减小。总结起来色彩管理有以下几点作用:①校正、制作特性文件之后,所有的设备都会达到相当一致的颜色;②显示器的颜色和原稿一样;③屏幕软打样(模拟印刷颜色)和原稿一样;④数码打样输出后的颜色会和原稿非常相近。
色彩管理的内容是建立设备的色彩描述文件(Profile)是色彩管理的核心,描述文件中有每个设备代表性的颜色特征,如色度的特性化曲线、输出色色域特性曲线等,色彩管理系统利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特征实现各设备色空间的匹配和转换。进行色彩管理,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定的操作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色彩管理在原理上分为3个步骤,简称为“3C”,即校准(Calibration)、特性化(Characterization)及转换(Conversion)。校准:为了保证色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对输入、显示、输出设备进行校准,以保证它们处于标准工作状态。特性化:将所有设备校正后的特性记录下来,就是特性化的过程。这些特性描述文件是从设备色空间向标准设备无关色空间(PCS)进行转换的桥梁。转换:在对系统设备进行校准的基础上,利用设备描述文件,以标准的设备无关色空间为媒介,实现各设备色空间之间的正确转换。由于输出设备的色域要比原稿、扫描仪、显示器的色域窄,因此在色彩转换时需要对色域进行压缩,色域压缩在ICC协议中又有绝对色度法、相对色度法、突出饱和度法和感觉法四種方法。
分析色彩管理在国内印刷企业的应用情况,印刷工业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数字化工作流程、CTP等逐渐地被广泛应用。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一些中小型印刷企业也都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CTP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部分的中小型印厂或专门的制版公司也引进了直接制版机或者数字化直接成像印刷机,而这些系统中都省却了传统打样这一部分,数字打样成为其控制最终印刷质量的关键,完整的色彩管理系统在这些新设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型印刷企业也纷纷实行色彩管理。但在这些中小型印刷企业中,色彩管理的应用情况仍不容乐观,而且能真正有效地实行色彩管理的企业极为少数。一些小型印刷厂虽然其硬件比较先进,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色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对厂里的设备进行较好的色彩管理,所以在彩色复制的各个环节就无法进行准确地控制,只靠所谓有经验的师傅凭经验去判断。
总之是国内的印刷企业对色彩管理的使用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对色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对色彩管理软件的性能掌握的不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二是总有系统和设备闲置的状况,对大多数拥有色彩管理设备的印刷厂来说,他们会珍惜现有的资源,提高企业产品品质以吸引更多客户,但也不排除有少数的印刷厂,将一些设备“锁”起来,于是,这些对许多厂子来说很奢侈的仪器设备真正成为了“摆设”。三是系统本身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典型的印前部分或多或少地采用自成一体的第二设备,使其各部分能紧密协调工作确保其完全适应性。
从整体的情况看,由此看来,一个印刷企业要做好色彩管理,关键的因素在于规范、稳定的印刷工序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印刷工序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色彩管理的前提,此外,虽然色彩管理已不再靠人的经验来调整墨量,但是相应的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如果没有现成的人才,就要依靠基础培训。
如今印刷企业对色彩管理的认知度及重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都在追求高要求的印刷色彩品质,只要条件许可,印刷厂就会及时地充实自己,不断完善其色彩管理系统。
色彩管理技术是现代印刷企业的必经之路,无论印刷企业规模如何,产品结构怎样,都应依据本身现有的条件,逐渐提升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效率,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提升和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木、周洁.浅谈色彩管理.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2(4)
[2]褚文奎.浅谈色彩管理.CAMERA,2010(4)
[3]纪家岩.浅谈CTP流程中的色彩管理.印刷杂志,2014(7)
[4]王红飞.浅谈实现色彩管理的途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14)
作者简介:
王晋(1978.3~),女,内蒙古人,内蒙古包头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印刷技术及色彩管理等研究。
关键词:色彩管理;色彩空间;色彩的匹配
印刷是指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彩色图像复制其实质是色彩的复制。色彩是印刷的生命,提高彩色印刷品的质量首先要提高色彩复制的质量。显而易见彩色产品的印刷和复制离不开色彩的理论,色彩管理理论已经覆盖着印刷复制的全过程,无论是印刷品的印前分色制作还是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合成,都离不开颜色管理。
色彩管理简称CMS(Color Mangement System),即管理人们对色彩的感觉,目的是使在整个图像复制的工艺流程中实现不同色之间的转换,以保证图像色彩从输入显示到输出中所表现的外观尽可能匹配,最终达到原稿与复制品的色彩和谐一致。它首先是一个色彩空间的问题,即基于哪个色彩空间来进行色彩的控制。显示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都工作在RGB的色彩空间;打印机、打样机、印刷机等都工作在CMYK的色彩空间中,同一幅图像在这些设备上输出时,最后的颜色效果完全有可能不同。这就是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色彩空间的缘故,出现色彩表达上的差异。色彩管理需要建立在一个与任何具体的设备、材料、工艺无关的颜色空间的基础上。目前,在色彩管理技术中,所谓的颜色特征连接空间,是采用CIE 1976 Lab的色度空间,任何设备上的颜色都可以转换到此空间上,形成“通用的”描述方式,然后进行色彩的匹配转换。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部,实施色彩匹配转换的任务是由“颜色匹配模块”完成的,它对颜色转换的可靠与否,对颜色是否匹配有重要的意义。
色彩管理在现代化数字印前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领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很多现代化印刷生产企业在使用色彩管理以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出错率也相应减小。总结起来色彩管理有以下几点作用:①校正、制作特性文件之后,所有的设备都会达到相当一致的颜色;②显示器的颜色和原稿一样;③屏幕软打样(模拟印刷颜色)和原稿一样;④数码打样输出后的颜色会和原稿非常相近。
色彩管理的内容是建立设备的色彩描述文件(Profile)是色彩管理的核心,描述文件中有每个设备代表性的颜色特征,如色度的特性化曲线、输出色色域特性曲线等,色彩管理系统利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特征实现各设备色空间的匹配和转换。进行色彩管理,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定的操作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色彩管理在原理上分为3个步骤,简称为“3C”,即校准(Calibration)、特性化(Characterization)及转换(Conversion)。校准:为了保证色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对输入、显示、输出设备进行校准,以保证它们处于标准工作状态。特性化:将所有设备校正后的特性记录下来,就是特性化的过程。这些特性描述文件是从设备色空间向标准设备无关色空间(PCS)进行转换的桥梁。转换:在对系统设备进行校准的基础上,利用设备描述文件,以标准的设备无关色空间为媒介,实现各设备色空间之间的正确转换。由于输出设备的色域要比原稿、扫描仪、显示器的色域窄,因此在色彩转换时需要对色域进行压缩,色域压缩在ICC协议中又有绝对色度法、相对色度法、突出饱和度法和感觉法四種方法。
分析色彩管理在国内印刷企业的应用情况,印刷工业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数字化工作流程、CTP等逐渐地被广泛应用。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一些中小型印刷企业也都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CTP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部分的中小型印厂或专门的制版公司也引进了直接制版机或者数字化直接成像印刷机,而这些系统中都省却了传统打样这一部分,数字打样成为其控制最终印刷质量的关键,完整的色彩管理系统在这些新设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型印刷企业也纷纷实行色彩管理。但在这些中小型印刷企业中,色彩管理的应用情况仍不容乐观,而且能真正有效地实行色彩管理的企业极为少数。一些小型印刷厂虽然其硬件比较先进,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色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对厂里的设备进行较好的色彩管理,所以在彩色复制的各个环节就无法进行准确地控制,只靠所谓有经验的师傅凭经验去判断。
总之是国内的印刷企业对色彩管理的使用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对色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对色彩管理软件的性能掌握的不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二是总有系统和设备闲置的状况,对大多数拥有色彩管理设备的印刷厂来说,他们会珍惜现有的资源,提高企业产品品质以吸引更多客户,但也不排除有少数的印刷厂,将一些设备“锁”起来,于是,这些对许多厂子来说很奢侈的仪器设备真正成为了“摆设”。三是系统本身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典型的印前部分或多或少地采用自成一体的第二设备,使其各部分能紧密协调工作确保其完全适应性。
从整体的情况看,由此看来,一个印刷企业要做好色彩管理,关键的因素在于规范、稳定的印刷工序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印刷工序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色彩管理的前提,此外,虽然色彩管理已不再靠人的经验来调整墨量,但是相应的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如果没有现成的人才,就要依靠基础培训。
如今印刷企业对色彩管理的认知度及重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都在追求高要求的印刷色彩品质,只要条件许可,印刷厂就会及时地充实自己,不断完善其色彩管理系统。
色彩管理技术是现代印刷企业的必经之路,无论印刷企业规模如何,产品结构怎样,都应依据本身现有的条件,逐渐提升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及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为印刷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效率,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提升和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木、周洁.浅谈色彩管理.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2(4)
[2]褚文奎.浅谈色彩管理.CAMERA,2010(4)
[3]纪家岩.浅谈CTP流程中的色彩管理.印刷杂志,2014(7)
[4]王红飞.浅谈实现色彩管理的途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14)
作者简介:
王晋(1978.3~),女,内蒙古人,内蒙古包头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印刷技术及色彩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