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标志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标志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工作。文章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主要论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先有问题意识,意识到疑惑,产生探究的心理,才会有探究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如下:
一、合理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凸显其主体地位,在主体作用的刺激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制造让学生提问的机会,用问题引出问题,教师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特点、吃食特点以及呼吸与排泄。蜗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认识是很表面的,很多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身体以及行为。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出他们对蜗牛的了解后,给他们创造这样一个提问机会: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对小蜗牛进行观察了,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提出:“老师,我想知道蜗牛有脚吗?它是怎么走路的?”“我想知道蜗牛有嘴巴吗?”“我想知道蜗牛有没有眼睛?”“我想看看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它有没有牙齿?”……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由点带面,带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会出现一些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重点方向观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蜗牛的身体结构以及它的行为动作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可以留到课后继续观察。”学生纷纷拿起放大镜对着小蜗牛仔细、认真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再通过观察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观察活动,学生会更认真、仔细地探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而来,经过一节课的探究及同学的分享交流,带着问题被解答的满意而归。
二、营造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出错与争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以及看法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时,在认识食物链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时,有学生提出“老师,鸡不是生产者吗?”的问题,教师先不要着急判断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论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它可以自己生产出鸡蛋啊!”此时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认为呢?”以问题回答问题,集思广益。认为不是生产者的学生提出“鸡生的蛋不是自己吃的”“我见过鸡吃自己生下来的蛋,那这不就是自己产生了食物给自己吗?这不就是生产者?”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以及思考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反对,反而要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以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此时教师再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鸡蛋是不是一个新的生命?吃鸡蛋就是以消费别的生物获取能量,所以鸡是消费者。再次引导学生解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概念,达成共识。最后,教师再次用语言激励学生:“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提出一个这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此,便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只要是经过思考的问题,就值得赞赏,让他们敢于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一时无法做出回答的问题,这时教师不用急于做出回答或评价,可以借助其他学生的力量,将问题给全班进行思考,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为教师争取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又可以让其他学生的回答引领我们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出错与争论,及时给予赞美,激发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識。
三、研学后教,提高问题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懂得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这就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制定出问题放入研学案,让学生先自主研学,解决已经懂得的问题,将不懂的问题及存疑在课堂里提出。研学后教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提出的问题会更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研学后教更是鼓励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教师先不着急回答和点评,先由已经解决了该问题的同学来解答,最后沉淀出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培养了学生分享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授《轮轴的秘密》这一课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学案,自主研学解决什么是轮轴,轮轴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就可以让师生把主要时间放在探究轮轴的作用上。在研学案里安排一个预实验,让学生用学具搭建轮轴实验装置,初步探究其作用,并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提出来。很多学生提出如何将挂重物的绳子绕在轮与轴上是一个操作难点,但这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果不事先进行研学实验,课堂实验时就会在这个步骤上浪费大量时间,进而影响实验的开展。研学后教可以更快地解决绕线难题,在课堂上让已经在研学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学生上来示范绕绳子的正确方法,学生带着自己研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观看,学习方法。这样,接下来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究本节课的重点——轮轴的作用。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科学课堂,会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也会让问题的解决更高效,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积极的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我们长期坚持,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及优化培养策略,以此为学生主动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学习成就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先有问题意识,意识到疑惑,产生探究的心理,才会有探究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逐步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如下:
一、合理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凸显其主体地位,在主体作用的刺激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制造让学生提问的机会,用问题引出问题,教师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特点、吃食特点以及呼吸与排泄。蜗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认识是很表面的,很多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身体以及行为。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出他们对蜗牛的了解后,给他们创造这样一个提问机会: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对小蜗牛进行观察了,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提出:“老师,我想知道蜗牛有脚吗?它是怎么走路的?”“我想知道蜗牛有嘴巴吗?”“我想知道蜗牛有没有眼睛?”“我想看看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它有没有牙齿?”……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由点带面,带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会出现一些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重点方向观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蜗牛的身体结构以及它的行为动作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可以留到课后继续观察。”学生纷纷拿起放大镜对着小蜗牛仔细、认真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再通过观察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观察活动,学生会更认真、仔细地探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而来,经过一节课的探究及同学的分享交流,带着问题被解答的满意而归。
二、营造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出错与争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以及看法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时,在认识食物链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时,有学生提出“老师,鸡不是生产者吗?”的问题,教师先不要着急判断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论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它可以自己生产出鸡蛋啊!”此时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认为呢?”以问题回答问题,集思广益。认为不是生产者的学生提出“鸡生的蛋不是自己吃的”“我见过鸡吃自己生下来的蛋,那这不就是自己产生了食物给自己吗?这不就是生产者?”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以及思考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反对,反而要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以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此时教师再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鸡蛋是不是一个新的生命?吃鸡蛋就是以消费别的生物获取能量,所以鸡是消费者。再次引导学生解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概念,达成共识。最后,教师再次用语言激励学生:“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提出一个这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此,便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只要是经过思考的问题,就值得赞赏,让他们敢于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一时无法做出回答的问题,这时教师不用急于做出回答或评价,可以借助其他学生的力量,将问题给全班进行思考,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为教师争取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又可以让其他学生的回答引领我们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出错与争论,及时给予赞美,激发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識。
三、研学后教,提高问题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懂得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这就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制定出问题放入研学案,让学生先自主研学,解决已经懂得的问题,将不懂的问题及存疑在课堂里提出。研学后教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提出的问题会更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研学后教更是鼓励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教师先不着急回答和点评,先由已经解决了该问题的同学来解答,最后沉淀出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培养了学生分享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授《轮轴的秘密》这一课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学案,自主研学解决什么是轮轴,轮轴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就可以让师生把主要时间放在探究轮轴的作用上。在研学案里安排一个预实验,让学生用学具搭建轮轴实验装置,初步探究其作用,并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提出来。很多学生提出如何将挂重物的绳子绕在轮与轴上是一个操作难点,但这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果不事先进行研学实验,课堂实验时就会在这个步骤上浪费大量时间,进而影响实验的开展。研学后教可以更快地解决绕线难题,在课堂上让已经在研学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学生上来示范绕绳子的正确方法,学生带着自己研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观看,学习方法。这样,接下来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究本节课的重点——轮轴的作用。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科学课堂,会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也会让问题的解决更高效,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积极的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我们长期坚持,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及优化培养策略,以此为学生主动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学习成就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