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情感教育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 数学教育
现今的基础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国际教育观念发展的方向。过去,我们认为“考试是评价所得知识的数量的依据”。现在,行为态度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以“双基”为主的认知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上。
一、 情感教育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中学数学课程与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不同。文科课程在内容安排上,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直接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在艺术类教材中所选择的歌曲、舞蹈、绘画等作品,都直接表现出浓郁的情感,当这些作品作为教材内容出现在教学情景之中,便会直接显示出其情感魅力。数学解答过程中涉及的公理、定理、公式、定义等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谁也不能违背,如果教师在黑板上讲解不小心发生了错误,而一位学生加以指正,教师不能强辩,只有承认错误并改正。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受同一规则的约束,这些规则并非哪一个人规定的,而是大家共有的想法。所以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比其它任何课程更依赖于沟通,更依赖于情感交流。
个体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建构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的讲解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参与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自信与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从保护、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学习兴趣是学生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学生只有在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长久的兴趣。
教师应该保护、培养学生内在的兴趣、求知欲。但并不是一切都从兴趣出发,而应把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学生有了内在的兴趣,才会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才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过程中的趣味,探索结果出现后的令人感動的成就感。
从情感教育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希望教师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有关数学的爱的体验和美的情感,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领会数学规律,掌握应用数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着手。
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旧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绝大部分的学生会不断获得失败的体验。学生的年纪还很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有限,对自我的评价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整日生活在对失败的恐惧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怎么能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平时多鼓励学生,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不轻易表扬却强化批评的做法。只要学生有出色的地方就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奖励。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地去赞美他。”
赞美可以让学生为了不辜负教师的期待而全力以赴,对他人真诚的赞美可以使受到赞美的人从内心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动,从而引发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赏以代替冷落,从而达到以教师的良好情感来启迪学生内在动力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增强信心,不断获取成功的信念与毅力。情感教育正是要使学生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信心去战胜失败。
3. 创设优美的环境,以陶冶情感。
根据布郎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归属感和一个陶冶情感的归属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首先运用种种教学手段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克服学生对数学的厌烦、畏惧心理。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自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在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内涵和美学特征,形成高层次的美感。
关键词: 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 数学教育
现今的基础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国际教育观念发展的方向。过去,我们认为“考试是评价所得知识的数量的依据”。现在,行为态度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以“双基”为主的认知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上。
一、 情感教育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中学数学课程与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不同。文科课程在内容安排上,通过语言、图片和照片等,使人直接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在艺术类教材中所选择的歌曲、舞蹈、绘画等作品,都直接表现出浓郁的情感,当这些作品作为教材内容出现在教学情景之中,便会直接显示出其情感魅力。数学解答过程中涉及的公理、定理、公式、定义等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谁也不能违背,如果教师在黑板上讲解不小心发生了错误,而一位学生加以指正,教师不能强辩,只有承认错误并改正。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受同一规则的约束,这些规则并非哪一个人规定的,而是大家共有的想法。所以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比其它任何课程更依赖于沟通,更依赖于情感交流。
个体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建构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的讲解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参与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自信与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从保护、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学习兴趣是学生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学生只有在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长久的兴趣。
教师应该保护、培养学生内在的兴趣、求知欲。但并不是一切都从兴趣出发,而应把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学生有了内在的兴趣,才会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才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过程中的趣味,探索结果出现后的令人感動的成就感。
从情感教育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希望教师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有关数学的爱的体验和美的情感,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领会数学规律,掌握应用数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着手。
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旧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绝大部分的学生会不断获得失败的体验。学生的年纪还很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有限,对自我的评价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整日生活在对失败的恐惧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怎么能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平时多鼓励学生,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不轻易表扬却强化批评的做法。只要学生有出色的地方就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奖励。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地去赞美他。”
赞美可以让学生为了不辜负教师的期待而全力以赴,对他人真诚的赞美可以使受到赞美的人从内心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动,从而引发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赏以代替冷落,从而达到以教师的良好情感来启迪学生内在动力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增强信心,不断获取成功的信念与毅力。情感教育正是要使学生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信心去战胜失败。
3. 创设优美的环境,以陶冶情感。
根据布郎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归属感和一个陶冶情感的归属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首先运用种种教学手段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克服学生对数学的厌烦、畏惧心理。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自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在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内涵和美学特征,形成高层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