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芸:为8000万知青代言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获得幸福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此更有体会:读书时“文革”了,青春时下乡了,生育时计划了,养家时下岗了。
  14年半的知青生活
  这是一个奇女子。人们都千方百计避开磨难,她却迎头而上。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
  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下放,与89名知青下放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可是谈了三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将这一平静打破了。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这一次,信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她拆开一看,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湖南湘潭县的部分知青聚在萧芸家那几间平房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样的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她还是同意了。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被后来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各位领导: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几千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1982107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8000万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
  “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
  “写的都是啥内容?”
  “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8000万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
  晚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1998年,萧芸的婚姻走入尽头,她选择了去合肥流浪。当时,她的全部资产就2500元,而上大学的女儿学费就要3000元。“女儿打电话来哭,说妈你知道他们说你什么吗?我那时正坐在去合肥的火车上,故乡长沙的风景旧日历般都撕过去了。”
  走出合肥客站,萧芸买了份《合肥晚报》。这份报让她结识了报社的一个编辑部主任。过了几天,萧芸上门拜访,在那遇到诗人梁小斌,他正在主任的带领下筹备新报纸。闲不下来的萧芸帮了把手,却因此得到了这份编辑工作。“如果不是诗人的热心,如果不是我出手相帮……”萧芸为了这份恩惠,泪如雨下。此后,她不停笔地写出了五本书。写着写着,写出了生命的新气象。“同事说萧姐你年轻多了。在合肥路过幼儿园,小朋友都叫我阿姨。”萧芸笑言。此时,她已年近五旬。
  2002年,生命的转折又悄然而至。当时萧芸在《合肥晚报》主持热线栏目,一天,她收到一封名叫叶小平的人写的邮件:“若有心,必有缘。”一来二往,两人网恋了。
  不久后,叶小平的女儿叶枝“来势汹汹”。“她在邮件里说不会对我的这场网恋‘干好事’”。不过,萧芸“不怕”。她告诉叶枝:父亲是你生命的支柱,我要创造条件让你爱你父亲。在萧芸由衷的爱与理解中,她们的关系好起来了。后来,叶枝还会调侃:“阿姨,你给爸爸写的情书,好酸!”
  其实,此时的叶枝因学业负担正精神抑郁。萧芸要帮她。萧芸带叶枝到郊区烤玉米,“怂恿”她点着火把在田里疯跑。“解放被压抑的天性,才能快乐。”萧芸鼓励叶枝写作。100天后,叶枝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得到社会的认可。
  通过帮助叶枝,萧芸也开始研究青少年教育。“能帮助到孩子们,我最快乐。”
其他文献
2014年7月,时任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省政府礼堂,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高晓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颁发省政府参事聘书。  河南省政府参事共有51人。参事的遴选极为严格,既要求专业能力强,又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还要考察政治背景。为什么高晓群能被选为参事?高晓群的老师,原河南省卫生厅徐辉副厅长说:“高晓群教授独辟蹊径,走‘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20年如一日的踏实工作,不但在产
吴焕先,1907年生于河南省新县箭场河乡四角曹门村(原属湖北省黄安县),童年读私塾,16岁在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12师政治部主任、红73师政治委员及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2年红
校同临,男,汉族,193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93年2月15日病故),祖籍河南省中牟县东漳乡东漳村(今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家族排行“临”字辈,因与其父属相和生月相同,所以取名“同临”。中专学历,中共党员,水利专家,高级工程师。  校同临五官端正,皮肤白皙,手指修长,丹凤眼,不吸烟,喝酒也只喝一小酒盅。校同临喜爱音乐,识乐谱,会拉小提琴、喜爱摄影、字干净漂亮、有写日记的习惯,直到患病
在内蒙古,有一位痴迷农业科研的博士,潜心研究农业科技23年,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2017年1月9日,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就是今年47岁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日前,笔者采访了李志刚教授。  今年47岁的李志刚是通辽市人。他告诉笔者,他的爷爷是一位很有学识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