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水损害,在潮湿地区的出现极为严重。在已修建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重点对病害缺陷进行修复,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罗列了几种水损害的类型,并追溯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沥青道路、水损害现象、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作用机理
现阶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早期病害中最常见的则是水损害,且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其破坏形式主要包括:坑洞、网裂、辙槽、唧浆等。
1.网裂
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中自由水会逐渐浸入并出现滞留,由于水通过渗透会在表面层的下部或下层的交界面上滞留,所以沥青剥落会从地面逐渐向上进行蔓延。一旦层下部存在的较大碎石出现沥青剥落后,下部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则会丧失,通过行车荷载的作用,面层则会有形变和网裂产生。
2.坑洞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抽存在较大的孔隙率,且处于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且底面层存在较小的孔隙率时,通过降水,自由水轻易向表面层和中面层内进行渗入并滞留。当表面层属于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时,通过降水,自由水渗入表面层后的较长时间会通过中面层的薄弱位置向中面层进行渗透,并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进行滞留,通过大量车辆荷载的影响,导致两层内的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出现剥落,从而产生网裂、形变及向外推挤,甚至坑洞现象。
3.唧浆
当路面出现早期损害时路面混合料则会有松散出现,水会轻易通过里程和路基进行渗入,从而降低了路基的强度。当降水出现后,由于沥青面层混合料存在较大的孔隙率,水分则会向基层表面渗透。若下封层存在较差的施工质量时,基层很容易出现裂缝附近的脱空现象,此时若存在较差的下面层施工质量时,通过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致使路面的抗疲劳性能降低,通过测量的反复荷载,形成疲劳破坏。
4.辙槽
通过行车荷载的作用,在面层下滞留的水会对碎石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造成影响,使其出现脱落,逐渐丧失了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最终达到完全松散。通过行车轮迹的作用,沥青混凝土松散的部位会向两侧进行挤出,导致轮迹带出现下陷,同时形成两侧鼓起,导致严重的辙槽出现。
二、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
沥青路面水损害是在沥青路面中存在水分的作用下,通过交通荷载及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向沥青及集料的界面中逐渐侵入,造成沥青和石料界面的粘附性降低。其次,通过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的影响,集料表面存在的沥青膜会逐渐剥落,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度丧失,从而出现路面破坏的产生。
沥青自身的粘结力度对沥青路面的强度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导致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粘附性不足:集料与沥青相比,存在较大的水分吸引力,水分向沥青和集料之间进行进入时,沥青和接料表面会有较小的接触角,使得粘结力度降低,从而造成沥青薄膜剥落的现象发生。第二则是沥青和集料的粘聚力降低:由于水分向路面内进行渗入,导致沥青逐渐变软,降低了其自身的粘度,从而减小了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内因及先决条件导致水的形成,交通荷载作为路面损害的外部条件,通过实际工程实践,可以看出导致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设计方面进行分析
(1)防排水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则是未能对防排水设计进行重视;路面结构层存在排水不畅;中央分隔带向路面体进行渗水;路表面及边沟存在排水不畅,路面有积水存在;挖方路段路基渗水,运用堵的方式对排水进行处理,存在不当的盲沟设置效果。
(2)结构设计。沥青路面存在较为单位的结构形式,未能对沥青路面自身排水进行考虑,半刚性基层较为致密,有较差的排水性存在,使得基层排水性能指标缺乏。路面较薄,具有较大的离析影响。路面过早出现开裂,存在半刚性基层开裂的反射缝及温缩裂缝形成,各层结构出现不当的结构组合。
(3)材料及配合比的设计。沥青混合料存在不足的沥青混合料,运用抗剥落剂未能得到实现。不合理的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且有较大的孔隙率存在;路面密水性差,产生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
2.从施工角度进行分析,出现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沥青路面存在严重的离析,且有较差的混合料施工性能;沥青路面有较差的密水性;施工压实度不足,不敢对碾压进行放开。施工存在严重的污染,层间的粘结无法构成整体。
3.从养护角度进行分析,将中低级公路养护模式及养护习惯进行延续,安排养护从申请计划到批准实施,存在太长的周期。不能对封缝及灌浆进行及时应用,超载车能够增大超动水压力。
三、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治理措施
现阶段,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作为施工中的一项难题,具有复杂多样的原因存在。在处理的过程中无法运用单一的技术措施进行实现。所以,必须对病害产生前的防治及出现后的治理进行控制,在各个方面运用有效的治理措施,促使病害产生的可能性得到有效的缩小。
1.运用合理的录用材料
(1)尽可能运用与沥青存在较好粘附性的集料。确保石屑的质量能够与新修订的规定要求得到满足,对含泥量进行减小,对机制砂进行应用。选择矿粉时应采用石灰岩矿粉,禁止对酸性石料的石屑进行使用。
(2)对酸值较小的沥青进行运用,运用改性沥青,能够使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进行加强。
(3)对消石灰的掺入或存在长期有效的抗剥落剂进行推广。
2.对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进行运用
(1)对新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运用,停止对Ⅱ型及B型抗滑表层级配进行应用,运用粗型S型矿料级配进行使用。
(2)对设计空隙率进行严格控制,对空隙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统一。
(3)在规范中对渗水系数指标进行增补。
(4)对水稳定性检验指标的合格标准进行保证。
3.对路面施工质量的管理
(1)运用措施,对路面基层的质量进行加强,避免基层开裂的问题减少,采用封闭的方式对裂缝进行处理,减少因此导致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现象,避免水向面层结构进行进入。
(2)对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各环节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其运输、碾压及摊铺的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将面层达到平整、密实及无离析现象,促使其横向排水的目的得到实现。
(3)避免运用强振方式,为了将由于骨料被压碎而形成的不利影响进行避免,应运用重型轮胎压路机实施揉搓碾压,避免骨料压碎现象得到避免,促使其密实度得到有效保证。
4.设计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
(1)对柔性基层或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运用在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运用后,能够将基层水量进行减少,促使自下而上的水损害现象得到有效的避免。即使不能将自上而下的水损害得到避免,也会对维修养护带来一定的便利。
(2)对级配碎石过滤层进行设置,使其发揮排水层的作用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下对级配碎石过渡层进行设置,能够将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得到改善。过渡层发挥着两个作用:第一是排水水分通过沥青层之后进入半刚性基层前是先从级配碎石层进行通过,能够进行横向排走,不会对半刚性基层表面造成损伤,形成浮浆。另外则是对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导致的反射裂缝进行隔断。
(3)对半刚性基层的矿料级配及设计强度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5.对预防性养护进行加强
(1)应运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材料实施及时补坑。由于修补坑槽对混合料的使用较少,因此可对一些冷补材料进行一定的储备。及时在雨天实施修补时,该材料也不会对其造成妨碍,并能对交通实施开放。
(2)运用专业的施工机械设备实施扩缝、补缝、清缝、及灌缝施工。由于对细缝进行灌缝施工时难度较大,有时还应对缝隙进行适当扩宽。运用高要求的灌缝材料进行操作,避免通车后不会有带走和挤出的现象发生。
(3)运用微表处的方式对渗水严重的路段进行封水。现阶段运用范围最广的封水方式则是微表处处理。
四、结语
在新建道路施工中,应结合合理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促使路面整体的抗水损害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避免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花福明,宫玉福,焦志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的形成条件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01).
[2]罗志刚,周志刚,应荣华,袁江雅.沥青路面水损害浅析与排水处治措施[J].湖南交通科技,2002(04).
[3]杨文锋.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关键词:沥青道路、水损害现象、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作用机理
现阶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早期病害中最常见的则是水损害,且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其破坏形式主要包括:坑洞、网裂、辙槽、唧浆等。
1.网裂
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中自由水会逐渐浸入并出现滞留,由于水通过渗透会在表面层的下部或下层的交界面上滞留,所以沥青剥落会从地面逐渐向上进行蔓延。一旦层下部存在的较大碎石出现沥青剥落后,下部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则会丧失,通过行车荷载的作用,面层则会有形变和网裂产生。
2.坑洞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抽存在较大的孔隙率,且处于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且底面层存在较小的孔隙率时,通过降水,自由水轻易向表面层和中面层内进行渗入并滞留。当表面层属于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时,通过降水,自由水渗入表面层后的较长时间会通过中面层的薄弱位置向中面层进行渗透,并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进行滞留,通过大量车辆荷载的影响,导致两层内的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出现剥落,从而产生网裂、形变及向外推挤,甚至坑洞现象。
3.唧浆
当路面出现早期损害时路面混合料则会有松散出现,水会轻易通过里程和路基进行渗入,从而降低了路基的强度。当降水出现后,由于沥青面层混合料存在较大的孔隙率,水分则会向基层表面渗透。若下封层存在较差的施工质量时,基层很容易出现裂缝附近的脱空现象,此时若存在较差的下面层施工质量时,通过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致使路面的抗疲劳性能降低,通过测量的反复荷载,形成疲劳破坏。
4.辙槽
通过行车荷载的作用,在面层下滞留的水会对碎石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造成影响,使其出现脱落,逐渐丧失了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最终达到完全松散。通过行车轮迹的作用,沥青混凝土松散的部位会向两侧进行挤出,导致轮迹带出现下陷,同时形成两侧鼓起,导致严重的辙槽出现。
二、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
沥青路面水损害是在沥青路面中存在水分的作用下,通过交通荷载及温度胀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向沥青及集料的界面中逐渐侵入,造成沥青和石料界面的粘附性降低。其次,通过水分的浸泡或动水压力的影响,集料表面存在的沥青膜会逐渐剥落,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度丧失,从而出现路面破坏的产生。
沥青自身的粘结力度对沥青路面的强度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导致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粘附性不足:集料与沥青相比,存在较大的水分吸引力,水分向沥青和集料之间进行进入时,沥青和接料表面会有较小的接触角,使得粘结力度降低,从而造成沥青薄膜剥落的现象发生。第二则是沥青和集料的粘聚力降低:由于水分向路面内进行渗入,导致沥青逐渐变软,降低了其自身的粘度,从而减小了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内因及先决条件导致水的形成,交通荷载作为路面损害的外部条件,通过实际工程实践,可以看出导致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设计方面进行分析
(1)防排水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则是未能对防排水设计进行重视;路面结构层存在排水不畅;中央分隔带向路面体进行渗水;路表面及边沟存在排水不畅,路面有积水存在;挖方路段路基渗水,运用堵的方式对排水进行处理,存在不当的盲沟设置效果。
(2)结构设计。沥青路面存在较为单位的结构形式,未能对沥青路面自身排水进行考虑,半刚性基层较为致密,有较差的排水性存在,使得基层排水性能指标缺乏。路面较薄,具有较大的离析影响。路面过早出现开裂,存在半刚性基层开裂的反射缝及温缩裂缝形成,各层结构出现不当的结构组合。
(3)材料及配合比的设计。沥青混合料存在不足的沥青混合料,运用抗剥落剂未能得到实现。不合理的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且有较大的孔隙率存在;路面密水性差,产生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
2.从施工角度进行分析,出现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沥青路面存在严重的离析,且有较差的混合料施工性能;沥青路面有较差的密水性;施工压实度不足,不敢对碾压进行放开。施工存在严重的污染,层间的粘结无法构成整体。
3.从养护角度进行分析,将中低级公路养护模式及养护习惯进行延续,安排养护从申请计划到批准实施,存在太长的周期。不能对封缝及灌浆进行及时应用,超载车能够增大超动水压力。
三、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治理措施
现阶段,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作为施工中的一项难题,具有复杂多样的原因存在。在处理的过程中无法运用单一的技术措施进行实现。所以,必须对病害产生前的防治及出现后的治理进行控制,在各个方面运用有效的治理措施,促使病害产生的可能性得到有效的缩小。
1.运用合理的录用材料
(1)尽可能运用与沥青存在较好粘附性的集料。确保石屑的质量能够与新修订的规定要求得到满足,对含泥量进行减小,对机制砂进行应用。选择矿粉时应采用石灰岩矿粉,禁止对酸性石料的石屑进行使用。
(2)对酸值较小的沥青进行运用,运用改性沥青,能够使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进行加强。
(3)对消石灰的掺入或存在长期有效的抗剥落剂进行推广。
2.对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进行运用
(1)对新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运用,停止对Ⅱ型及B型抗滑表层级配进行应用,运用粗型S型矿料级配进行使用。
(2)对设计空隙率进行严格控制,对空隙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统一。
(3)在规范中对渗水系数指标进行增补。
(4)对水稳定性检验指标的合格标准进行保证。
3.对路面施工质量的管理
(1)运用措施,对路面基层的质量进行加强,避免基层开裂的问题减少,采用封闭的方式对裂缝进行处理,减少因此导致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现象,避免水向面层结构进行进入。
(2)对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各环节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其运输、碾压及摊铺的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将面层达到平整、密实及无离析现象,促使其横向排水的目的得到实现。
(3)避免运用强振方式,为了将由于骨料被压碎而形成的不利影响进行避免,应运用重型轮胎压路机实施揉搓碾压,避免骨料压碎现象得到避免,促使其密实度得到有效保证。
4.设计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
(1)对柔性基层或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运用在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运用后,能够将基层水量进行减少,促使自下而上的水损害现象得到有效的避免。即使不能将自上而下的水损害得到避免,也会对维修养护带来一定的便利。
(2)对级配碎石过滤层进行设置,使其发揮排水层的作用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下对级配碎石过渡层进行设置,能够将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得到改善。过渡层发挥着两个作用:第一是排水水分通过沥青层之后进入半刚性基层前是先从级配碎石层进行通过,能够进行横向排走,不会对半刚性基层表面造成损伤,形成浮浆。另外则是对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导致的反射裂缝进行隔断。
(3)对半刚性基层的矿料级配及设计强度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5.对预防性养护进行加强
(1)应运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冷补材料实施及时补坑。由于修补坑槽对混合料的使用较少,因此可对一些冷补材料进行一定的储备。及时在雨天实施修补时,该材料也不会对其造成妨碍,并能对交通实施开放。
(2)运用专业的施工机械设备实施扩缝、补缝、清缝、及灌缝施工。由于对细缝进行灌缝施工时难度较大,有时还应对缝隙进行适当扩宽。运用高要求的灌缝材料进行操作,避免通车后不会有带走和挤出的现象发生。
(3)运用微表处的方式对渗水严重的路段进行封水。现阶段运用范围最广的封水方式则是微表处处理。
四、结语
在新建道路施工中,应结合合理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促使路面整体的抗水损害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避免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花福明,宫玉福,焦志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的形成条件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01).
[2]罗志刚,周志刚,应荣华,袁江雅.沥青路面水损害浅析与排水处治措施[J].湖南交通科技,2002(04).
[3]杨文锋.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