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主体发展上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其课堂学习的质量和发展基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逐渐渗透于课堂活动之中,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得到创新,还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效果得到加强,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目标。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6
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技能的关键阶段,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还能使整体课堂质量得到发展。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不足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体验,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师本位思想的影响,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体验,缺乏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创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不仅影响学习质量,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性难以保证。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进而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且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启迪智慧、拓展认知的教育目的,导致学生的认知发展受阻。
(三)课堂资源有限
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用“老思路”“旧方法”教学的现象,其课堂资源使用单一且运用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片面化、局限性问题,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讲授上,缺乏深度挖掘意识,造成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抓取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在资源的利用率上存在不足,无法有效整合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记忆效果不佳
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来源于形象的认知,其记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事物表面现状的认知程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语言讲授、演示讲练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知识的“包装”和讲授的“优化”缺少多样化的方法,导致学生在认知记忆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能,不利于学生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发展的意义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改善当前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创新性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驱使学生运用信息手段去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学习形式,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灵活、多样地去探索和挖掘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此外,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另外,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难度,方便教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评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变化,进而展开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情境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构建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场景、画面、音效等元素的渗透下,调动起自身的探究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效果。同时,直观、生动的情境课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文本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建立初步的认知基础,进而展开对文本信息的阅读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兴趣激发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创设相应的对话场景,激发學生表达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借助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资源,因其短小精练的内容深受师生的喜爱。同时,微课还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等特点,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新知识内容产生初步的认知,进而结合导学问题,加深理解程度,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微课资源中自己弄不懂的概念或知识点,巩固课堂基础,提高学习质量。 如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基础,教师可以将本节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内容融入微课资源之中,让学生在“主题式”的观看和学习中,获得更为直观、清晰的学习思路和记忆效果,这对有效课堂的构建具有促进效果。
(三)利用信息平台,保持学生学习状态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并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无法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主体需求,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学习、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制订相关的学习任务和课程计划,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拍照上传、语言沟通等方式解决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的实时数据归纳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变化和学习进度,进而在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中进行及時的调整和优化,以便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此外,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外,还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互动探究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这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提升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教学形式,打牢学生发展基础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难免存在差异化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形式,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情,及时调整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学情基础,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调配人员分组,制订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练习等教学计划,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按照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稳步提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和示范,并将其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之上,通过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能力,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其主体发展的要求。
四、信息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主体性
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应着重把握和发展的重点。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开展与实施应在学生实际学情上下功夫,避免出现“空热闹”“假创新”“伪主体”等现象,确保学生主体能够得到充分、全面、具体、有效的引导与培养,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心理需求。
(二)适度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很容易在运用的方向、深度、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形式化、被动化等课堂问题,对学生的创新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还应保持适度性原则,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并贯穿辅助为主的发展理念,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发展要求。同时,教师在计划和任务的制订上,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因繁多的课业任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课堂的构建、微课资源的运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探究兴趣,还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课堂体验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灵活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既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情需求,又能促进其整体水平的良性发展,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太和,王常红.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2).
[2]李玉娟,王向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
[3]潘姗姗.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赤子,2017(24).
[4]纪正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7(41).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6
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技能的关键阶段,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还能使整体课堂质量得到发展。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不足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体验,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师本位思想的影响,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体验,缺乏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创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不仅影响学习质量,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性难以保证。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进而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且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启迪智慧、拓展认知的教育目的,导致学生的认知发展受阻。
(三)课堂资源有限
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用“老思路”“旧方法”教学的现象,其课堂资源使用单一且运用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片面化、局限性问题,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讲授上,缺乏深度挖掘意识,造成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抓取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在资源的利用率上存在不足,无法有效整合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记忆效果不佳
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来源于形象的认知,其记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事物表面现状的认知程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语言讲授、演示讲练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知识的“包装”和讲授的“优化”缺少多样化的方法,导致学生在认知记忆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能,不利于学生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发展的意义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改善当前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创新性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驱使学生运用信息手段去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学习形式,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灵活、多样地去探索和挖掘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此外,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另外,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难度,方便教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评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变化,进而展开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情境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构建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场景、画面、音效等元素的渗透下,调动起自身的探究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效果。同时,直观、生动的情境课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文本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建立初步的认知基础,进而展开对文本信息的阅读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兴趣激发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创设相应的对话场景,激发學生表达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借助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资源,因其短小精练的内容深受师生的喜爱。同时,微课还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等特点,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新知识内容产生初步的认知,进而结合导学问题,加深理解程度,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微课资源中自己弄不懂的概念或知识点,巩固课堂基础,提高学习质量。 如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基础,教师可以将本节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内容融入微课资源之中,让学生在“主题式”的观看和学习中,获得更为直观、清晰的学习思路和记忆效果,这对有效课堂的构建具有促进效果。
(三)利用信息平台,保持学生学习状态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并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无法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主体需求,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学习、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制订相关的学习任务和课程计划,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拍照上传、语言沟通等方式解决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的实时数据归纳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变化和学习进度,进而在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中进行及時的调整和优化,以便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此外,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外,还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互动探究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这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提升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教学形式,打牢学生发展基础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难免存在差异化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形式,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情,及时调整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学情基础,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调配人员分组,制订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练习等教学计划,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按照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稳步提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和示范,并将其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之上,通过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能力,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其主体发展的要求。
四、信息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主体性
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应着重把握和发展的重点。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开展与实施应在学生实际学情上下功夫,避免出现“空热闹”“假创新”“伪主体”等现象,确保学生主体能够得到充分、全面、具体、有效的引导与培养,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心理需求。
(二)适度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很容易在运用的方向、深度、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形式化、被动化等课堂问题,对学生的创新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还应保持适度性原则,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并贯穿辅助为主的发展理念,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发展要求。同时,教师在计划和任务的制订上,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因繁多的课业任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课堂的构建、微课资源的运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探究兴趣,还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课堂体验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灵活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既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情需求,又能促进其整体水平的良性发展,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太和,王常红.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2).
[2]李玉娟,王向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
[3]潘姗姗.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赤子,2017(24).
[4]纪正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7(41).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