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方法是立足课内,认真做好、做细课堂教学;放眼课外,认真做足、做细课外积累;注重运用,引导转化、内化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习、阅读,最终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积累;实践
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四次提到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进行积累,通过生活进行积累,通过运用进行积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则“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则“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言积累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课内,认真做好、做细课堂教学教材、课堂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做好、做细课堂教学
首先是适当的说话指导。在现行教学实践中,低段积累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认为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孰不知,没有坚实地地基是不会有高楼的。因此,我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达到从词语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的运用。新课标课文,每篇都富有童趣,而且很多课文都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提供说话写话,再创造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设计了这个环节:青蛙跳出洞口以后的故事。
其次是重视朗读与背诵。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有其他学习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所以我在阅读课的时候,重点抓好课文的朗读。强化初读,有重点地指导的精读。在初读、精度的过程中,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运用同桌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加强背诵。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因此,低年级的语文课我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
二、放眼课外,认真做足、做细课外积累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认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而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数量较少,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是激发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这学期我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文章给学生听。读书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这一次又一次读书给学生听的活动,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产生了“我要读”的强烈冲动。
其次是采用家校结合的方法。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就借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把读书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天天要读书半个小时以上,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赠送“智慧早餐”的形式,来反馈看故事的情况,讲得好的可以成为班级里的“智慧娃娃”。
第三,在教室墙壁上设计一块积累墙,用来张贴好词好句。这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来提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在教室里共阅读,在班级里创造一个积累的大环境。
第四,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媒介。小朋友们爱看的电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爱吃的东西,爱玩的玩具,大多有很多好的广告词;爱游玩的旅游胜地,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古诗、对联、解说词等。我要求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内容,并注意积累。
三、注重运用,引导转化、内化语言积累
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死的,消极的词汇。应该使这些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被学生消化吸收。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运用课内外词语表达的练习。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者写一段话,可以创设新的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话和写话,还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二年级的课文中像《黄山奇石》《看雪》等文中,都有很多的好句段,我让学生来模仿着说一说,练一练。
此外,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赋有想象力,特别喜欢交朋友,又特别喜欢告状这个特点,我在教室里开辟一块“说话墙”,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跟同学老师说的,都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到“说话墙”上面去。如果发现有新颖的词语,创新的句式,我给予优先关注,刺激学生用词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但是积累是个漫长的历程,只有基础打牢了,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任长松. 走向新课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3]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 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
关键词:语言;积累;实践
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四次提到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进行积累,通过生活进行积累,通过运用进行积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则“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则“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言积累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课内,认真做好、做细课堂教学教材、课堂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做好、做细课堂教学
首先是适当的说话指导。在现行教学实践中,低段积累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认为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孰不知,没有坚实地地基是不会有高楼的。因此,我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达到从词语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的运用。新课标课文,每篇都富有童趣,而且很多课文都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提供说话写话,再创造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设计了这个环节:青蛙跳出洞口以后的故事。
其次是重视朗读与背诵。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有其他学习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所以我在阅读课的时候,重点抓好课文的朗读。强化初读,有重点地指导的精读。在初读、精度的过程中,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运用同桌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加强背诵。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因此,低年级的语文课我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
二、放眼课外,认真做足、做细课外积累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认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而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数量较少,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是激发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这学期我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文章给学生听。读书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这一次又一次读书给学生听的活动,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产生了“我要读”的强烈冲动。
其次是采用家校结合的方法。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就借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把读书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天天要读书半个小时以上,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赠送“智慧早餐”的形式,来反馈看故事的情况,讲得好的可以成为班级里的“智慧娃娃”。
第三,在教室墙壁上设计一块积累墙,用来张贴好词好句。这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来提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在教室里共阅读,在班级里创造一个积累的大环境。
第四,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媒介。小朋友们爱看的电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爱吃的东西,爱玩的玩具,大多有很多好的广告词;爱游玩的旅游胜地,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古诗、对联、解说词等。我要求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内容,并注意积累。
三、注重运用,引导转化、内化语言积累
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死的,消极的词汇。应该使这些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被学生消化吸收。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运用课内外词语表达的练习。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者写一段话,可以创设新的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话和写话,还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二年级的课文中像《黄山奇石》《看雪》等文中,都有很多的好句段,我让学生来模仿着说一说,练一练。
此外,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赋有想象力,特别喜欢交朋友,又特别喜欢告状这个特点,我在教室里开辟一块“说话墙”,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跟同学老师说的,都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到“说话墙”上面去。如果发现有新颖的词语,创新的句式,我给予优先关注,刺激学生用词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但是积累是个漫长的历程,只有基础打牢了,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任长松. 走向新课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3]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 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