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离不开各方支持,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教师。作为基层学校,如何让教师受到尊重、收获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这不仅关系教师切身利益,更关系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坚持加大校本培训、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学风发展学生,强化培养成就教师。
关键词:校本研修;开放交流;提升
引言: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有效落实高质量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除了专业工作者的身份之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体现,唯有如此,才能唤醒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意识,进一步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专业发展中去。
一、加大校本培训,教研强师练内功
1、主题研课
主体研课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块。学校应在主体研课中扎扎实实进行的每年一度的探索型课堂案例与反思活动视为重点。并在学年初,制定好一学年的研课规划,并确定好研课主体。在上课期间,任教教师与所在的教研组成员都要在教研组长领导下集中备课、试教、研讨,并做出进一步调整。在上课的前一周,任教教师都要给每个听讲教师准备好一个课堂设计,使每个教师在听讲期间达到心里有数。
2、集体备课
集中备课,分享智慧是校本研修的又一主要方法。对此,学校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反省中改进,在探讨中前进,建立“阅读课本——单元探讨——组成教案——团体说课——调整运用——教后反省”的备考工作模式。挑选业务工作出色、勤学善思的骨干教师作为备考组员,开课初制订备考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报告教研组,学年中开展好每一期团體研究。研究教学活动做好“五定”,即定时限、定场所、定主体、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
3、专题研究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唯有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探究,人才有活力。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采取“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究思维,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同时鼓励各教育教学研究小组从以下三种渠道去发掘新问题:一、教师深入备课,立足课堂疑难问题;其二、广泛听课,发掘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其三、深入评课,发掘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提供教师解题的新策略。
4、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定期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外出视察,开展各种教学论坛、主题培训、专项交流等活动,以促进我校师资开阔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一是“走出去”:走向发达地区,思考成长经验。先后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读书考查,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比赛指导、校园文化构建等工作方面的成长做法和经验。二是“引进来”:吸纳先进理念,利用优秀教学资源,组织教师旁听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智慧;吸纳大师,重视孵化引领,邀请国内著名教授、专家教授等到校演讲、座课,组织教师参观交流学习。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大背景下,与各兄弟院校形成战略协作同盟,共同进行复课研究、校本教研与师资交流等活动,共同扬长避短,共建优秀教学资源体系。
二、健全机制,让校本研修有章可循
1、强化健全领导机构
重视校本教科研管理工作,还要强化健全领导机构,形成由学校领导为负责人、副校领导主抓、科研室和指导科教师具体实施的教学管理工作领导队伍,并建立“校领导-副校领导-教研组长、指导组长-研究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分层负责的校本教科研网络系统。明确校长、副校领导、教研室主任、教研副组长的职能与任务,同时推动校本科研与校本培养,推动校本科研常规化,课堂常规科研化。
2、强化培训,构建教研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可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小组长、副组长、教育课题负责人、市“名师”教研能手为主导的教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强化教科研人员的自学。积极引导和帮助教科研人员参与上级举办的师资培训和教科研工作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二是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进行校际学术知识交流活动。
3、确保教研活动高效落实
在研究分组方法上,按照新课程中对各学科课程年段目标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学校可划分为多个研究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交叉进行教学活动,或者单周教学或研究小组活动,或者双周备课组教学活动,如此的研究组与备课组教学活动有机配合,既有纵向沟通,也有横向研究,从而形成了校内科研活跃的研究网络。
结束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面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优质化的加快发展,在提高教师水平方面,很多学校仍面临着教师基数偏紧、工学矛盾突出、教学项目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学校要把提高教师师德师能培养、加强学校对外交往合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规划,真正地把学校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流、领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耀锋. 校本研修练内功开放交流促提升[J]. 陕西教育(教学),2018(6):75. DOI:10.3969/j.issn.1002-2058.2018.06.065.
[2] 吕俊喜. 校本研修三部曲教师专业共成长[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11):30. DOI:10.3969/j.issn.1003-2223(s).2017.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