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媒介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合理挖掘和拓展传播的方式才能减小网絡媒体的影响。因此,掌握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分析,希望对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 采访 编辑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63-01
电视新闻是依托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新闻内容的,现场感强烈,互动性强,采访者与受访者表现出“合作采访”的特点。新闻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合作”程度和深度。因此,充分分析和利用电视新闻的特点,对做好电视新闻十分重要。
1.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
1.1 采访前要做足够充分的准备
约翰·布雷迪认为:“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要准备不足”。事实上,新闻采访是“面对面短兵相接的一场战斗”,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只有通过思想、思维、彼此认识和需求上通过碰撞达到了一定的“合作”程度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采访过程。纵观获得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与记者采访前的周密计划密不可分。这些准备包含了记者对相关政策、理论、背景的了解,对受访对象的年龄、经历、爱好等方面的全面掌握。只要做到了充分准备,才能在现场情况突发性变化的时候游刃有余,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掘采访的深度。
采访的方案永远要有两套。如果现场采访中,记者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完成采访,那么,新闻的采集就会高效率完成。但现场情况与计划不一致,甚至相差巨大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时备用方案或补救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但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新闻信息的传达方式,因此,采访前要做好采访车辆的检修,证件佩戴,以及录音、摄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
1.2 原则立场始终客观,但情感要融入现场环境中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报道新闻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在现实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不融入现场环境中,不与受访者进行情感交流,很难完成采访过程。因此,在坚持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与受访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生动的新闻。
例如,央视记者在采访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时候,不是从他什么时候做公益,做了哪些公益,还有哪些公益计划谈起的,而是从他过去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历入手的,这样不仅让人们深刻了陈光标做公益的初衷,也弘扬了“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道德生态。
1.3 善于设计问题,善于发问
设计合理的问题是收集新闻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合理的设计问题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笼统,让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偏离了新闻主题。要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
第二,提问的问题要有逻辑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此及彼,便于采访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和回答。在递进式的提问中,新闻的深度和价值才会逐步增加。
第三,要根据提问的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语言越朴实、通俗越好;对经营管理高层,语言有一定的深度和精美度才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因此,不能对待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第四,善于提问。记者要提问的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采访主题设计的问题;二是采访过程中,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抓住的闪光点、潜台词等。往往第二种情况下采访出来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新鲜。
1.4 平等心态,换位思考
电视新闻的含义不局限于受访者的话语,受访者的口气、表情、动作,采访现场的环境,甚至记者本身都是新闻的构成部分。因此,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平等的心态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加重要。例如,对待社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高层人士,采访前要尽最大努力去了解相关信息和知识,衣着服饰要正式,必要时可佩戴手表等饰物,增强自信。记者要更多的注意倾听,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向受访者请教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对受访者的尊重,真实、真诚的沟通交流是采访成功的重要基石。
1.5 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永远放在第一位
新闻的价值在于向受众传达及时、全面、准确、真实的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光线、角度选择等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在特定的时候,形式上不完美的新闻更真实,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2.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是从事新闻信息的筛工、组织和编排的系统过程,对电视新闻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编辑的过程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是编辑意图与受众心理的完美契合,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工作的核心环节。
2.1 充分运用人物、环境等局部特写镜头
受访者出现在镜头前的表情、动作,采访的现场环境等特写镜头都是无声的语言,是新闻信息的间接表现,也是对某些没有完全在新闻中体现的信息的充分补充,是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要素。
例如西部某贫困县一位穿着西装革履的县委书记,在众多随从的陪同下,到当地一个农村考察农业生产情况。这条简短的新闻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县委书记的衣着、所处的情境、周围的随从等都是重要的信息要素,十分清楚地表达了当地政府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等问题。
2.2 新闻制作要设置悬念,团队密切合作
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之下,有效地设置悬念与疑问,更多地引发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镜头的剪辑,文字与画面对位,字幕的合理出现,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新闻长度的计算。各个环节需要默契衔接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如用慢动作镜头播放典型事件的发生过程,观众就会清晰地看到现场的情况,这样就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良好作用。
2.3 优化电视新闻结构
首先是长短交错,动静结合。长新闻不集中到一起,两条长新闻中间穿插短消息;动态画面多的新闻和静态画面或文字为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其次是对比编排。将两条反映同一社会现象本质但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新闻事件编排在一起。如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直播生活》2011年5月12日连续播发的两条新闻――《高空扔垃圾 楼下“很受伤”》、《文明城市创建 交警在行动》。前者反映城市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后者则宣传文明城市创建,交警在做表率。两相比较,更容易引导市民选择文明,起到新闻媒体宣传引导的作用。
最后是集纳法。为更好地表达某一新闻主题思想,起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把几条题材和主题都相同的新闻串联在一起播出,造成声势。
3.结论
在媒体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电视媒体从业者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探索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加丰富、更加新鲜、更加贴近受众的新闻信息;只要注重新闻信息的编排和制作,才能更加容易地被受众接受。
综上所述,“技巧是刀尖上的舞蹈”,是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的。只有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练好基本功,练好“内功”,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编排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112-113.
[2] 林凌霜.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美学思考[J].东南传播,2007(3):115-116.
[关键词]电视新闻 采访 编辑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63-01
电视新闻是依托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新闻内容的,现场感强烈,互动性强,采访者与受访者表现出“合作采访”的特点。新闻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合作”程度和深度。因此,充分分析和利用电视新闻的特点,对做好电视新闻十分重要。
1.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
1.1 采访前要做足够充分的准备
约翰·布雷迪认为:“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要准备不足”。事实上,新闻采访是“面对面短兵相接的一场战斗”,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只有通过思想、思维、彼此认识和需求上通过碰撞达到了一定的“合作”程度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采访过程。纵观获得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与记者采访前的周密计划密不可分。这些准备包含了记者对相关政策、理论、背景的了解,对受访对象的年龄、经历、爱好等方面的全面掌握。只要做到了充分准备,才能在现场情况突发性变化的时候游刃有余,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掘采访的深度。
采访的方案永远要有两套。如果现场采访中,记者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完成采访,那么,新闻的采集就会高效率完成。但现场情况与计划不一致,甚至相差巨大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时备用方案或补救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但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新闻信息的传达方式,因此,采访前要做好采访车辆的检修,证件佩戴,以及录音、摄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
1.2 原则立场始终客观,但情感要融入现场环境中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报道新闻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在现实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不融入现场环境中,不与受访者进行情感交流,很难完成采访过程。因此,在坚持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与受访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生动的新闻。
例如,央视记者在采访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时候,不是从他什么时候做公益,做了哪些公益,还有哪些公益计划谈起的,而是从他过去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历入手的,这样不仅让人们深刻了陈光标做公益的初衷,也弘扬了“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道德生态。
1.3 善于设计问题,善于发问
设计合理的问题是收集新闻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合理的设计问题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笼统,让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偏离了新闻主题。要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
第二,提问的问题要有逻辑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此及彼,便于采访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和回答。在递进式的提问中,新闻的深度和价值才会逐步增加。
第三,要根据提问的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语言越朴实、通俗越好;对经营管理高层,语言有一定的深度和精美度才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因此,不能对待所有人都千篇一律。
第四,善于提问。记者要提问的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采访主题设计的问题;二是采访过程中,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抓住的闪光点、潜台词等。往往第二种情况下采访出来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新鲜。
1.4 平等心态,换位思考
电视新闻的含义不局限于受访者的话语,受访者的口气、表情、动作,采访现场的环境,甚至记者本身都是新闻的构成部分。因此,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平等的心态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加重要。例如,对待社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高层人士,采访前要尽最大努力去了解相关信息和知识,衣着服饰要正式,必要时可佩戴手表等饰物,增强自信。记者要更多的注意倾听,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向受访者请教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对受访者的尊重,真实、真诚的沟通交流是采访成功的重要基石。
1.5 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永远放在第一位
新闻的价值在于向受众传达及时、全面、准确、真实的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光线、角度选择等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在特定的时候,形式上不完美的新闻更真实,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2.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是从事新闻信息的筛工、组织和编排的系统过程,对电视新闻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编辑的过程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是编辑意图与受众心理的完美契合,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工作的核心环节。
2.1 充分运用人物、环境等局部特写镜头
受访者出现在镜头前的表情、动作,采访的现场环境等特写镜头都是无声的语言,是新闻信息的间接表现,也是对某些没有完全在新闻中体现的信息的充分补充,是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要素。
例如西部某贫困县一位穿着西装革履的县委书记,在众多随从的陪同下,到当地一个农村考察农业生产情况。这条简短的新闻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县委书记的衣着、所处的情境、周围的随从等都是重要的信息要素,十分清楚地表达了当地政府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等问题。
2.2 新闻制作要设置悬念,团队密切合作
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之下,有效地设置悬念与疑问,更多地引发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镜头的剪辑,文字与画面对位,字幕的合理出现,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新闻长度的计算。各个环节需要默契衔接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如用慢动作镜头播放典型事件的发生过程,观众就会清晰地看到现场的情况,这样就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良好作用。
2.3 优化电视新闻结构
首先是长短交错,动静结合。长新闻不集中到一起,两条长新闻中间穿插短消息;动态画面多的新闻和静态画面或文字为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其次是对比编排。将两条反映同一社会现象本质但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新闻事件编排在一起。如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直播生活》2011年5月12日连续播发的两条新闻――《高空扔垃圾 楼下“很受伤”》、《文明城市创建 交警在行动》。前者反映城市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后者则宣传文明城市创建,交警在做表率。两相比较,更容易引导市民选择文明,起到新闻媒体宣传引导的作用。
最后是集纳法。为更好地表达某一新闻主题思想,起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把几条题材和主题都相同的新闻串联在一起播出,造成声势。
3.结论
在媒体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电视媒体从业者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探索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加丰富、更加新鲜、更加贴近受众的新闻信息;只要注重新闻信息的编排和制作,才能更加容易地被受众接受。
综上所述,“技巧是刀尖上的舞蹈”,是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的。只有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练好基本功,练好“内功”,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编排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112-113.
[2] 林凌霜.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美学思考[J].东南传播,2007(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