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展开学习的翅膀。为了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对问题刨根问底。在上课时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三以上的口算乘法呈现的是游乐园中的场景。考虑到学生一、二年级时对游乐园场景接触太多了。缺乏探究兴趣。教学中,我创设了儿童感兴趣的影片《赛车总动员》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来探究9辆、10辆、90辆、900辆车的轮子个数。不光让学生感到好玩,乐于参与积极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情景中理解了10个4的口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算理;在94、904、9004的比较中归纳出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关注数学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信心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以及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落后教学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数学知识蕴含数学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如教“一个数加减一个接近整百数”一课时,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少加的要再加上,少减的要再减去,这四条简算规律,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付钱找零”的情境,由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顾客带了120元钱去买一本单价98元的词典,付给了营业员100元,营业员随即把一本词典交给顾客并找回了2元。这时顾客手中还有22元。全班学生亲历了这一活动,随即在作业本上写出了计算过程,这时就连后进生也清楚地写出:120-98=120-100 2=22(元)。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的规律。这样把教学难点生活化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印象深刻。
三、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先尝试后点拨。课前重视预习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自己确定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而后班级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变师生间单一传授知识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双向或多向互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教学“年、月、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四年一闰”的含义,懂得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时可以把近10年的二月份天数及全年的天数制成年历卡(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制年历卡),让学生观察,先横着观察,再竖着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分组吧自己的发现说一说。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即二月份29天),再探索有什么规律。既经过学生发现规律、算一算、验证等过程得出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这样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深刻。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里的智力活动。动手操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师:有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先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讲一下除法竖式的写法,师再总结。
2 体会平均分后出现余数。师:有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呢?请每一名同学用苹果图片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竖式。(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研究竖式各步表示什么意思即单位名称的写法,并介绍余数。)
3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先由学生操作,再列出除法竖式,14个苹果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样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体会到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了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赏识评价。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价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赏识是成功之母”。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带领学生由一次成功走上千万次成功。
如:“你讲得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以后再努力,一定会比今天的表现更好的”等。给学生“一语三春暖”的感染力量。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了结论时。老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不错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
总之,快乐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快乐,这不仅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更是学生学习数学所盼望的。一个数学老师最成功的教学是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学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对问题刨根问底。在上课时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三以上的口算乘法呈现的是游乐园中的场景。考虑到学生一、二年级时对游乐园场景接触太多了。缺乏探究兴趣。教学中,我创设了儿童感兴趣的影片《赛车总动员》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来探究9辆、10辆、90辆、900辆车的轮子个数。不光让学生感到好玩,乐于参与积极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情景中理解了10个4的口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算理;在94、904、9004的比较中归纳出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关注数学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信心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以及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落后教学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数学知识蕴含数学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如教“一个数加减一个接近整百数”一课时,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少加的要再加上,少减的要再减去,这四条简算规律,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付钱找零”的情境,由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顾客带了120元钱去买一本单价98元的词典,付给了营业员100元,营业员随即把一本词典交给顾客并找回了2元。这时顾客手中还有22元。全班学生亲历了这一活动,随即在作业本上写出了计算过程,这时就连后进生也清楚地写出:120-98=120-100 2=22(元)。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的规律。这样把教学难点生活化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印象深刻。
三、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先尝试后点拨。课前重视预习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自己确定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而后班级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拨。变师生间单一传授知识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双向或多向互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教学“年、月、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四年一闰”的含义,懂得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时可以把近10年的二月份天数及全年的天数制成年历卡(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制年历卡),让学生观察,先横着观察,再竖着看,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分组吧自己的发现说一说。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即二月份29天),再探索有什么规律。既经过学生发现规律、算一算、验证等过程得出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这样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深刻。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里的智力活动。动手操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师:有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先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讲一下除法竖式的写法,师再总结。
2 体会平均分后出现余数。师:有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呢?请每一名同学用苹果图片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竖式。(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研究竖式各步表示什么意思即单位名称的写法,并介绍余数。)
3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先由学生操作,再列出除法竖式,14个苹果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样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体会到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了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赏识评价。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价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赏识是成功之母”。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带领学生由一次成功走上千万次成功。
如:“你讲得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以后再努力,一定会比今天的表现更好的”等。给学生“一语三春暖”的感染力量。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了结论时。老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不错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
总之,快乐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快乐,这不仅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更是学生学习数学所盼望的。一个数学老师最成功的教学是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学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