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课堂中恰如其分地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作者以自身教学的经历为基础,在本文中提出了英语课堂中多种提问形式。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课堂教学也如此。然而,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极少提问或答问,课堂沉闷。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答疑,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形式多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1. 课前抛出问题——师提问生
教师掌握课前提问的主动权,故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把握提问的时机,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1.1巧妙提问
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如在教学语法动名词作主语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Does watching TV a lot do harm to your health? (2) Is raising money for charity only the rich’s responsibility? 所设的问题都跟动名词做主语有关,其谓语动词都用第三人称单数。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可以巩固学生该语法知识。
1.2巧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如在教学Book 7 《Unit 1 Living well》时,教师先呈现残疾伟人的照片,如张海迪、贝多芬等,再提出问题:(1)Do you want to become this kind of persons? (Oh, no) (2) But do you want to experience their inconvenience? (Of course)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写字或者装哑巴用身势语跟学生交流等形式来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通过有趣的情境创设,让每个学生表现自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亲身体验,能使教学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境界。
2. 课中等待问题——生提问生
2.1全员抢答
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提问和回答的活动中。例如,在每个新单元的导学案教学中,我将Reading部分挖70个空提炼语言点,课堂上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填空。听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小组交叉检查,谁将错的改对就把分数计入该小组。奖励使然,学生们擦亮眼睛去找别人的错误,包括书写问题。而被检查的组精益求精地讨论最佳答案。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相互监督和更改,大部分问题由学生们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在交叉批改完后,由教师负责讲解。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异常活跃,兴趣浓,效果好。
2.2三思后答
在学生一对一提问和回答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要让学生有个三思而后行的思考过程。如,一个学生提出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mous persons and great people?” 之后,不能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否则会使学生丧失思考的能动性,削弱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简化了学生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因此,在学生发问后应至少留给另一个学生5秒以上的思考时间。 这样做能给学生以信心及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这样更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3. 课后接收问题——师生互问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活跃,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会产生疑问形成自己的问题。这时要留出时间让师生互问,解除学生疑问。
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助于解决事先设计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擦出新的思维火花。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辨析学生所提的问题,如果难度超出学生应有的能力,教师应当立即解答,但是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启发后能够自己解决的,就将问题直接踢回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这种替绣球的提问活动随时都会产生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东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在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轮船触礁下沉这一片段时,尽管有救生艇出现,也只载了少数人,但是大多数人葬身大海。影片结束后进行观后感讨论,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could we do if we had been in the ship?”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当然,这一切无法挽回。为了鼓励学生今后在危机时刻想办法,我问“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this tragedy from happening again?”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We may produce a ship that can float in the sea as well as fly in the sky.”要是真有“水上飞船”该多好啊!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种“意外的生成”或许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会引发师生的共同思考,有利于教学相长,使课堂充满生机。
[1]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 韩琴. 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课堂教学也如此。然而,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极少提问或答问,课堂沉闷。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答疑,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形式多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1. 课前抛出问题——师提问生
教师掌握课前提问的主动权,故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把握提问的时机,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1.1巧妙提问
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如在教学语法动名词作主语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Does watching TV a lot do harm to your health? (2) Is raising money for charity only the rich’s responsibility? 所设的问题都跟动名词做主语有关,其谓语动词都用第三人称单数。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可以巩固学生该语法知识。
1.2巧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如在教学Book 7 《Unit 1 Living well》时,教师先呈现残疾伟人的照片,如张海迪、贝多芬等,再提出问题:(1)Do you want to become this kind of persons? (Oh, no) (2) But do you want to experience their inconvenience? (Of course)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写字或者装哑巴用身势语跟学生交流等形式来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通过有趣的情境创设,让每个学生表现自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亲身体验,能使教学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境界。
2. 课中等待问题——生提问生
2.1全员抢答
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提问和回答的活动中。例如,在每个新单元的导学案教学中,我将Reading部分挖70个空提炼语言点,课堂上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填空。听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小组交叉检查,谁将错的改对就把分数计入该小组。奖励使然,学生们擦亮眼睛去找别人的错误,包括书写问题。而被检查的组精益求精地讨论最佳答案。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相互监督和更改,大部分问题由学生们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在交叉批改完后,由教师负责讲解。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异常活跃,兴趣浓,效果好。
2.2三思后答
在学生一对一提问和回答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要让学生有个三思而后行的思考过程。如,一个学生提出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mous persons and great people?” 之后,不能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否则会使学生丧失思考的能动性,削弱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简化了学生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因此,在学生发问后应至少留给另一个学生5秒以上的思考时间。 这样做能给学生以信心及发散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这样更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3. 课后接收问题——师生互问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活跃,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会产生疑问形成自己的问题。这时要留出时间让师生互问,解除学生疑问。
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助于解决事先设计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擦出新的思维火花。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辨析学生所提的问题,如果难度超出学生应有的能力,教师应当立即解答,但是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启发后能够自己解决的,就将问题直接踢回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这种替绣球的提问活动随时都会产生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东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在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轮船触礁下沉这一片段时,尽管有救生艇出现,也只载了少数人,但是大多数人葬身大海。影片结束后进行观后感讨论,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could we do if we had been in the ship?”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当然,这一切无法挽回。为了鼓励学生今后在危机时刻想办法,我问“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this tragedy from happening again?”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We may produce a ship that can float in the sea as well as fly in the sky.”要是真有“水上飞船”该多好啊!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种“意外的生成”或许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会引发师生的共同思考,有利于教学相长,使课堂充满生机。
[1]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 韩琴. 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