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调动各方面资源,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想的学习目的。本文从情景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出发,重点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的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教学情境;信息技术;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0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非常普遍。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情境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性思考,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物力,却未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甚至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率。那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课堂情境创设又该采用什么方法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的原则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且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续的教学过程应该一脉相连。所以,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率。
2. 系统性原则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有机的整体,教学任务也就能轻松实现。
3. 科学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创设的情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 指导性原则
情境学习主张学习与社会的联系,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的发生,同时也意味着学习可能会受到真实情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学生沉浸在互联网的学习中时,学生可能出现学习迷航甚至网络痴迷等问题,因此,情境学习的实施需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境的教师指导。
二、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情境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进行创设,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的知识上。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寻根究底。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添加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学科教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总是愿意略微提一下这门学科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教学中加入科学史教育除了趣味性,还有诸多好处。首先,科学史可以诱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其次,科学史包括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等等,这些正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手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教师要在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创设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如此一来,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2009(8).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中学 325200)
关键词:教学情境;信息技术;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0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非常普遍。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情境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性思考,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物力,却未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甚至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率。那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课堂情境创设又该采用什么方法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的原则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且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续的教学过程应该一脉相连。所以,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率。
2. 系统性原则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有机的整体,教学任务也就能轻松实现。
3. 科学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创设的情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 指导性原则
情境学习主张学习与社会的联系,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的发生,同时也意味着学习可能会受到真实情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学生沉浸在互联网的学习中时,学生可能出现学习迷航甚至网络痴迷等问题,因此,情境学习的实施需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境的教师指导。
二、信息技术课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情境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进行创设,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的知识上。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寻根究底。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添加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学科教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总是愿意略微提一下这门学科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教学中加入科学史教育除了趣味性,还有诸多好处。首先,科学史可以诱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其次,科学史包括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等等,这些正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手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教师要在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创设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如此一来,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2009(8).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中学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