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探寻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科学道路,因此探究贫困地区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十分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业;可行性;必要性;分析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探索新时期农村产业转型、劳动力和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农”发展重点在贫困和边远地区,这些地方一方面因为信息闭塞、人才匮乏、区位和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发展的速度始终落后于城郊乡镇,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僻远,远离喧嚣和污染,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生态优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或地区文化,宜居、宜住,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因此,本文拟以江西资溪大觉山创建5A景区为例,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
一、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时代背景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末,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的份额,旅游业逐渐发展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活动或旅游消费,过去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但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已经在大众中普及,成为国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旅游行业发展的国际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国内旅游就会飞速发展并形成较大规模,我国人均GDP 2010年已经超过3000美元。
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创造、发展更多形态各异的旅游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旅游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以观光、休闲、游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客源市场大规模的增长是旅游产业发展必然的趨势
由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游客高学历、年轻化特征更加突出。旅游消费群体中大学以上学历占75.4%,旅游年轻化趋势日益突出。面对日益年轻的消费群体,在旅游日趋大众化、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以观光、休闲、游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客源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将会是必然趋势。
3、主要客源市场不断呈现新的消费需求——以投向大自然怀抱,体验性旅游、养生式旅游、生态旅游、运动式旅游、探险式旅游已成为游客新的发展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生活中的嘈杂喧闹、污染破坏和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冷漠,以“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开始成为消费需求的主流。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年产值为200亿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今后的生态旅游和大自然旅游将占国际旅游的20%。2000年以来全世界涌向大自然的人次已突破30亿,加上“自驾游”日渐成为市场消费中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选择通过自驾游的方式进行探险和休闲度假旅游,这些都为偏远地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决定了传统观光旅游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游山玩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及特种形式的旅游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人们的旅游方式已经由过去单一的以观光型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度假、体育探险、科学考察、民俗观赏、生态休闲、保健康复、文化体验以及美食旅游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贫困山区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分析(以资溪大觉山为例)
1、资溪作为贫困山区县的基本情况:
(1)资溪县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移民县和革命老区,全县人口构成独特:1/3浙江移民、1/3全国其他地区人、1/3本地人。资溪县也是革命老区,曾留下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毛泽民、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曾长期因为身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资溪还是畲族传统聚居地,也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畲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县城之一。
(2)资溪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而珍稀,县内大觉山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旅游吸引力,是承载“临川文化旅游品牌”,连接抚州文化旅游黄金线路的核心产品。大觉山景区占地面积204平方公里,是江西、福建两省武夷山脉中最偏僻、最封闭以及原生态自然环境保存最为良好的地区。景区东区以浩瀚如海的30万亩原始森林为中心,汇集了各类植物达1498种,有珍稀濒危植物123种,另有草本、藤木植物421种,其中珍贵药用植物10种。有野生动物20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西区由迄今1600余年的宗教文化构成,是集自然生态和神奇、神秘、神圣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景区。
大觉山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貌原始,空气清纯、新鲜,气候舒爽宜人,以全国罕见、江西第一的绿色植被,引起国内外等专家关注,被誉为“生态王国,华夏翡翠”。是当代存世不多、价值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2、资溪县依托大觉山景区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0世纪末,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的份额,旅游业已经逐渐发展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全国旅游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每年将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在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确定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觉山景区在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的同时,还主动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娱乐度假以及“醉美”乡村体验旅游等多重概念融为一体,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就业水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完全符合国家和地方旅游产业政策和十八大报告中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2)资溪县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移民县和革命老区,应该予以扶持
资溪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革命老区和山区移民县,大觉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正在不断凸显,大觉山的开发模式对中国如何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移民县实现“绿色崛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大觉山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应该予以扶持。
(3)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符合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消费需求
生态旅游如此受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人们的青睐,其原因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据联合国统计,1983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就已占世界总人口的44%,其中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我国城市近20年来发展迅速,到1995年中国已有城市622座,城市人口近3.48亿,占总人口的30%,已经相当于美、英、法三国人口的总和。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集中表示。但是随着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环境生态学家从环境生态角度对城市提出了新的评价——“城市水泥沙漠”。
在此理論提出的同时,专家和学者也指出了城市生活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热辐射、光辐射、放射性辐射、有害的建筑及装饰材料、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
人口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环境生态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人的健康状况的好坏,寿命的长短与居住地物种数量的多少成正比。居住地物种数量越多,人越健康长寿。所以像大觉山这样的生态旅游区才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
3、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不断提高当地百姓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2010年,江西省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10.4万个。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岗位50多万个,为缓和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觉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每年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就有300人,间接提供岗位达到2000个。资溪县目前约有人口11万人,林场下岗职工约1千人,大觉山旅游区的开发,可解决当地百姓、林场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有效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充分挖掘生态效益的科学举措
大觉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依托大觉山成片分布的珍稀原始森林、大量天然山水景观以及优良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民间传说,以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景区的产品定位,以绿色旅游作为景区的产品特色,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区的独特魅力。该项目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可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旅游客源来此观光、养生、休闲度假。
近年来,景区结合“最美的大觉山,智者的养生福地,觉者的度假家园”高标准建设了大觉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一个“离都市最近、离喧嚣最远”的“世外桃源”,充分挖掘了大觉山的生态效益,充分展示了大觉山“山是绿的、水是纯的、林是原始的、空气是甜的”的生态优势。不仅如此,大觉山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景区周边绿色餐饮、绿色度假、绿色农副产品以及养生度假的投入力度,使景区从最早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升到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探险体验区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工程。不仅如此,大觉山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景区周边绿色餐饮、绿色度假、绿色农副产品以及养生度假的投入力度,使景区从最早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升到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探险体验区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工程。
最难能可贵的是景区的开发者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将景区的生态建设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对接起来、融为一体,让大觉山仿佛又变成了一条线,紧紧的将抚州其他有灵性的、秀美的线路和景点联系在一起,比如把临川文化旅游和大觉山的智慧养生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傩文化旅游和大觉山的宗教体验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和“大觉镇“的影视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红色旅游和大觉山的生态科普旅游结合在一起等等。现在大觉山不仅成了抚州旅游名片中最为璀璨的核心产品,还承载了宣传抚州文化、宣扬才子豪情的历史重担。
三、资溪大觉山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给我国其他贫困山区县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1、大觉山景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成果证明: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但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理念,建立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新模式。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要避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粗放式开发低效益、低价格、低品位的旅游产品,要通过科学的考察和规划,顺应当今世界旅游活动中出现的休闲、度假、康体和生态旅游的潮流,开发出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生态旅游产品,既能使游客欣赏到自然风光的生态美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又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生态化服务,同时使生态旅游产品集观光、教育、参与等功能为一体,提高本地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从大觉山景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历程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生态旅游必须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科学规划,科学开发。
生态旅游业开发利用成功与否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理论往往严重滞后于生态旅游实践的发展,其开发和规划的实践并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先例可循,有些地方的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态环境遭破坏、产业结构低下、财政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人才匮乏等。
为使贫困地区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得以体现,促进旅游开发地的生态环境、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必须对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促进其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应遵循的以下原则:(1)整体规划原则: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2)特色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通过大觉山景區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主要做法说明: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可以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经济结构的转换不仅决定着总量增长的规模和水平,还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提高。旅游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根本保证。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对贫困地区旅游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丰富、完善产品结构,满足市场日益丰富的需求;(2)突出旅行社的主导地位;(3)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保证旅游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另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当地的生态旅游教育体系。
农村是我国资源和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我们应该重视“三农”问题,应该不遗余力地探讨和研究适合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经济模式、产业规律,只有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旅游产业,无疑是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正确道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 尹小平.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
[4] 滕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 宣城市委调研组.“恩龙”的绿色致富路[J].江淮.2004(12).
[6] 梁丽芳,张彩虹.构建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探索.2007(06)
作者简介:
殷剑(1979.2—)男,江西九江人,现任南昌师范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旅游品牌创意和旅游文化研究。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业;可行性;必要性;分析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探索新时期农村产业转型、劳动力和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农”发展重点在贫困和边远地区,这些地方一方面因为信息闭塞、人才匮乏、区位和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发展的速度始终落后于城郊乡镇,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僻远,远离喧嚣和污染,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生态优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或地区文化,宜居、宜住,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因此,本文拟以江西资溪大觉山创建5A景区为例,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
一、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时代背景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末,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的份额,旅游业逐渐发展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活动或旅游消费,过去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但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已经在大众中普及,成为国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旅游行业发展的国际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国内旅游就会飞速发展并形成较大规模,我国人均GDP 2010年已经超过3000美元。
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创造、发展更多形态各异的旅游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旅游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以观光、休闲、游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客源市场大规模的增长是旅游产业发展必然的趨势
由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游客高学历、年轻化特征更加突出。旅游消费群体中大学以上学历占75.4%,旅游年轻化趋势日益突出。面对日益年轻的消费群体,在旅游日趋大众化、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以观光、休闲、游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客源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将会是必然趋势。
3、主要客源市场不断呈现新的消费需求——以投向大自然怀抱,体验性旅游、养生式旅游、生态旅游、运动式旅游、探险式旅游已成为游客新的发展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生活中的嘈杂喧闹、污染破坏和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冷漠,以“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开始成为消费需求的主流。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年产值为200亿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今后的生态旅游和大自然旅游将占国际旅游的20%。2000年以来全世界涌向大自然的人次已突破30亿,加上“自驾游”日渐成为市场消费中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选择通过自驾游的方式进行探险和休闲度假旅游,这些都为偏远地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决定了传统观光旅游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游山玩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及特种形式的旅游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人们的旅游方式已经由过去单一的以观光型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度假、体育探险、科学考察、民俗观赏、生态休闲、保健康复、文化体验以及美食旅游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贫困山区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分析(以资溪大觉山为例)
1、资溪作为贫困山区县的基本情况:
(1)资溪县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移民县和革命老区,全县人口构成独特:1/3浙江移民、1/3全国其他地区人、1/3本地人。资溪县也是革命老区,曾留下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毛泽民、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曾长期因为身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资溪还是畲族传统聚居地,也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畲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县城之一。
(2)资溪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而珍稀,县内大觉山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旅游吸引力,是承载“临川文化旅游品牌”,连接抚州文化旅游黄金线路的核心产品。大觉山景区占地面积204平方公里,是江西、福建两省武夷山脉中最偏僻、最封闭以及原生态自然环境保存最为良好的地区。景区东区以浩瀚如海的30万亩原始森林为中心,汇集了各类植物达1498种,有珍稀濒危植物123种,另有草本、藤木植物421种,其中珍贵药用植物10种。有野生动物20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西区由迄今1600余年的宗教文化构成,是集自然生态和神奇、神秘、神圣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景区。
大觉山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貌原始,空气清纯、新鲜,气候舒爽宜人,以全国罕见、江西第一的绿色植被,引起国内外等专家关注,被誉为“生态王国,华夏翡翠”。是当代存世不多、价值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2、资溪县依托大觉山景区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0世纪末,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的份额,旅游业已经逐渐发展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全国旅游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每年将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在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确定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觉山景区在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的同时,还主动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娱乐度假以及“醉美”乡村体验旅游等多重概念融为一体,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就业水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完全符合国家和地方旅游产业政策和十八大报告中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2)资溪县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移民县和革命老区,应该予以扶持
资溪是我国经济较为贫困的革命老区和山区移民县,大觉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正在不断凸显,大觉山的开发模式对中国如何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移民县实现“绿色崛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大觉山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应该予以扶持。
(3)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符合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消费需求
生态旅游如此受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人们的青睐,其原因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据联合国统计,1983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就已占世界总人口的44%,其中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我国城市近20年来发展迅速,到1995年中国已有城市622座,城市人口近3.48亿,占总人口的30%,已经相当于美、英、法三国人口的总和。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集中表示。但是随着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环境生态学家从环境生态角度对城市提出了新的评价——“城市水泥沙漠”。
在此理論提出的同时,专家和学者也指出了城市生活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热辐射、光辐射、放射性辐射、有害的建筑及装饰材料、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
人口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环境生态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人的健康状况的好坏,寿命的长短与居住地物种数量的多少成正比。居住地物种数量越多,人越健康长寿。所以像大觉山这样的生态旅游区才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
3、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不断提高当地百姓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2010年,江西省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10.4万个。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岗位50多万个,为缓和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觉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每年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的就有300人,间接提供岗位达到2000个。资溪县目前约有人口11万人,林场下岗职工约1千人,大觉山旅游区的开发,可解决当地百姓、林场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大觉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有效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充分挖掘生态效益的科学举措
大觉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依托大觉山成片分布的珍稀原始森林、大量天然山水景观以及优良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民间传说,以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景区的产品定位,以绿色旅游作为景区的产品特色,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区的独特魅力。该项目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可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旅游客源来此观光、养生、休闲度假。
近年来,景区结合“最美的大觉山,智者的养生福地,觉者的度假家园”高标准建设了大觉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一个“离都市最近、离喧嚣最远”的“世外桃源”,充分挖掘了大觉山的生态效益,充分展示了大觉山“山是绿的、水是纯的、林是原始的、空气是甜的”的生态优势。不仅如此,大觉山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景区周边绿色餐饮、绿色度假、绿色农副产品以及养生度假的投入力度,使景区从最早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升到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探险体验区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工程。不仅如此,大觉山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景区周边绿色餐饮、绿色度假、绿色农副产品以及养生度假的投入力度,使景区从最早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升到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探险体验区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工程。
最难能可贵的是景区的开发者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将景区的生态建设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对接起来、融为一体,让大觉山仿佛又变成了一条线,紧紧的将抚州其他有灵性的、秀美的线路和景点联系在一起,比如把临川文化旅游和大觉山的智慧养生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傩文化旅游和大觉山的宗教体验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和“大觉镇“的影视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把抚州的红色旅游和大觉山的生态科普旅游结合在一起等等。现在大觉山不仅成了抚州旅游名片中最为璀璨的核心产品,还承载了宣传抚州文化、宣扬才子豪情的历史重担。
三、资溪大觉山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给我国其他贫困山区县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1、大觉山景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成果证明: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但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理念,建立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新模式。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要避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粗放式开发低效益、低价格、低品位的旅游产品,要通过科学的考察和规划,顺应当今世界旅游活动中出现的休闲、度假、康体和生态旅游的潮流,开发出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生态旅游产品,既能使游客欣赏到自然风光的生态美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又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生态化服务,同时使生态旅游产品集观光、教育、参与等功能为一体,提高本地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从大觉山景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历程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生态旅游必须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工作,科学规划,科学开发。
生态旅游业开发利用成功与否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理论往往严重滞后于生态旅游实践的发展,其开发和规划的实践并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先例可循,有些地方的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态环境遭破坏、产业结构低下、财政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人才匮乏等。
为使贫困地区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得以体现,促进旅游开发地的生态环境、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必须对旅游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促进其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应遵循的以下原则:(1)整体规划原则: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2)特色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通过大觉山景區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主要做法说明: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可以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经济结构的转换不仅决定着总量增长的规模和水平,还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提高。旅游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根本保证。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对贫困地区旅游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丰富、完善产品结构,满足市场日益丰富的需求;(2)突出旅行社的主导地位;(3)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保证旅游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另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当地的生态旅游教育体系。
农村是我国资源和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我们应该重视“三农”问题,应该不遗余力地探讨和研究适合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经济模式、产业规律,只有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国才有可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旅游产业,无疑是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正确道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 尹小平.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
[4] 滕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 宣城市委调研组.“恩龙”的绿色致富路[J].江淮.2004(12).
[6] 梁丽芳,张彩虹.构建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探索.2007(06)
作者简介:
殷剑(1979.2—)男,江西九江人,现任南昌师范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旅游品牌创意和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