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还在读小学时。父亲从部队转业到了边疆。父亲对我说,那是他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我们坐了十多天的车,才到达父亲的故乡。我进了新的学校,一下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同学们都讲本地方言,我总也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不知不觉课程落下很多。
我的同桌是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男生。在每天的语文听写课上,他都把自己写下的答案给我看,于是,我一直得到老师的表扬。听到表扬,我就高兴得晕晕乎乎。
可是,在一次正式的考试中,他突然不给我看答案了。白纸上的每道试题,都板着陌生、冰冷的面孔。我急得泪水涟涟。他看了我一眼,不为所动。那一刻,我恨不得把一块砖拍到他的头上,或者扑上去咬他的手指头。
考试结束后,我再也不理他了,对他的招呼声充耳不闻,甚至看都不看他一眼。那几天,我的世界是灰的、暗的、凉的。只有在晚上,仰起头看到满天似乎伸手可及的美丽、清亮的星星时,心里的郁闷才会一扫而空。
一周后,我在書包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很抱歉伤害到你。如果我一直都让你抄答案,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这样下去,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什么都不会了。而且,这种行为是不诚实的。你落下的功课,我会帮你补上,如果你愿意。”那一刻,羞愧、内疚从我的心底冲出来,变成火球,烧红了我的脸。
他是真诚的。课间休息、自习,他都耐心地帮我补课。我有些过意不去。觉得占用了他出去玩的时间。他指着自己有残疾的腿说:“没有人和我玩游戏的。”说这话时,他眼里没有自卑、痛苦,一丝也没有。
在他的帮助下,我进步很快,期末考出了好成绩。
然而,新的学期,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听说他休学到大城市治病去了。后来,又有人说,他其实患了骨癌,活不过半年了。我望着身边空着的凳子,黯然神伤。他走了,可他的身影又随处可见。他的声音还在,他说,要做诚实的人。
进了初中,我忽然对一切充满了厌恶,变得敏感、脆弱。父母善意的言语,我感觉也像夏天的蝉鸣,刺耳聒噪,所以总想逃离。我变得懒散、孤独、颓废,不爱上课。医生说我患了青春期忧郁症。
在我处于梦游状态的时候,我们班新来了一位男同学。他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腼腆、瘦弱。任何时候,他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比学校里哪一位老师都讲得好。这在当时是很稀奇的。普通话,我们只有在课堂上能听到,一下课,老师、学生就游回方言的海洋。所以,他是一个异类。
他的学习成绩也像他的普通话一样引人注目。
他为何一个人从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小城?我心里的问号挥之不去。
没过多久,他的故事被男生们挖了出来。据说他来自北京,父亲死了,母亲患病,他是来投奔父亲的朋友的。他的父亲是知青,曾经在这座小城附近的一个傣族寨子插队,结识了一个傣族朋友,交情颇深。他现在就居住在傣族寨子里。还说,他父亲和朋友签了协议,他父亲的朋友供他读到大学,毕业后,他要回到这座小城赡养父亲的朋友。
有一次,我们分到一起值日,我看到了他粗糙、皴裂的手。他拿着扫帚,很快就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我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道:“那些传言是真的吗?”他笑了笑,不作答。一阵沉默后,他说:“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把我妈妈接来。”提到母亲,他的眼中有了泪花。他猛然撇过头,不想让我看到。“你放学回家都干吗?”我好奇地问。
“帮阿姨做事,打猪草、砍柴、喂猪、喂牛、种地。”他说得很轻松,好像他做的活计都是些好玩的游戏。
我默默地听着,心里有些刺痛。这些事,对于我来说,似乎遥远而陌生。
不知什么时候。我有了改变。母亲首先发现了我的变化,她说我懂事了。我看到了她眼里的欣慰,还有泪光。
别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珍惜。【路子对你说】
应该是男孩子中最流行的文化消费品,记得读大学时,我还把金庸全部的小说重温了一遍,有几部甚至重读了不止一次。
金庸的作品,有包容性,有文化魅力,上自大学教授,下至中学生,都有他的读者,也都觉得其文字浸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无意窥到一点金庸的秘诀。他在《射雕英雄传》的后记中说:“我所设法避免的,只是一般太现代化的词语,如‘思考’‘动机’‘问题’、‘影响’、‘目的’、‘广泛’等等。‘所以’用。因此’或‘是以’代替,‘普通’用‘寻常’代替,‘速度’用‘快慢’代替,现在,用‘现今’、‘现下’、‘目下’、‘眼前’、‘此刻’。方今。代替等等。由此我们知道,金庸在自觉地控制写作的语言,使之更符合他的小说所营造的氛围。
语言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精确、合适的语言,可以传达出思想、知识之外的气氛和韵味,更利于表达核心内容。所以,各种文学体裁有各自的语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说明文需要准确、客观地描述事物,揭示本质、规律、特征,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不同于蕴涵感情_的散文语言。
本期所选的两组文章,语言特色对比鲜明,你读后能感受到两者最大的区别吗?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我们坐了十多天的车,才到达父亲的故乡。我进了新的学校,一下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同学们都讲本地方言,我总也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不知不觉课程落下很多。
我的同桌是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男生。在每天的语文听写课上,他都把自己写下的答案给我看,于是,我一直得到老师的表扬。听到表扬,我就高兴得晕晕乎乎。
可是,在一次正式的考试中,他突然不给我看答案了。白纸上的每道试题,都板着陌生、冰冷的面孔。我急得泪水涟涟。他看了我一眼,不为所动。那一刻,我恨不得把一块砖拍到他的头上,或者扑上去咬他的手指头。
考试结束后,我再也不理他了,对他的招呼声充耳不闻,甚至看都不看他一眼。那几天,我的世界是灰的、暗的、凉的。只有在晚上,仰起头看到满天似乎伸手可及的美丽、清亮的星星时,心里的郁闷才会一扫而空。
一周后,我在書包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很抱歉伤害到你。如果我一直都让你抄答案,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这样下去,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什么都不会了。而且,这种行为是不诚实的。你落下的功课,我会帮你补上,如果你愿意。”那一刻,羞愧、内疚从我的心底冲出来,变成火球,烧红了我的脸。
他是真诚的。课间休息、自习,他都耐心地帮我补课。我有些过意不去。觉得占用了他出去玩的时间。他指着自己有残疾的腿说:“没有人和我玩游戏的。”说这话时,他眼里没有自卑、痛苦,一丝也没有。
在他的帮助下,我进步很快,期末考出了好成绩。
然而,新的学期,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听说他休学到大城市治病去了。后来,又有人说,他其实患了骨癌,活不过半年了。我望着身边空着的凳子,黯然神伤。他走了,可他的身影又随处可见。他的声音还在,他说,要做诚实的人。
进了初中,我忽然对一切充满了厌恶,变得敏感、脆弱。父母善意的言语,我感觉也像夏天的蝉鸣,刺耳聒噪,所以总想逃离。我变得懒散、孤独、颓废,不爱上课。医生说我患了青春期忧郁症。
在我处于梦游状态的时候,我们班新来了一位男同学。他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腼腆、瘦弱。任何时候,他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比学校里哪一位老师都讲得好。这在当时是很稀奇的。普通话,我们只有在课堂上能听到,一下课,老师、学生就游回方言的海洋。所以,他是一个异类。
他的学习成绩也像他的普通话一样引人注目。
他为何一个人从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小城?我心里的问号挥之不去。
没过多久,他的故事被男生们挖了出来。据说他来自北京,父亲死了,母亲患病,他是来投奔父亲的朋友的。他的父亲是知青,曾经在这座小城附近的一个傣族寨子插队,结识了一个傣族朋友,交情颇深。他现在就居住在傣族寨子里。还说,他父亲和朋友签了协议,他父亲的朋友供他读到大学,毕业后,他要回到这座小城赡养父亲的朋友。
有一次,我们分到一起值日,我看到了他粗糙、皴裂的手。他拿着扫帚,很快就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我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道:“那些传言是真的吗?”他笑了笑,不作答。一阵沉默后,他说:“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把我妈妈接来。”提到母亲,他的眼中有了泪花。他猛然撇过头,不想让我看到。“你放学回家都干吗?”我好奇地问。
“帮阿姨做事,打猪草、砍柴、喂猪、喂牛、种地。”他说得很轻松,好像他做的活计都是些好玩的游戏。
我默默地听着,心里有些刺痛。这些事,对于我来说,似乎遥远而陌生。
不知什么时候。我有了改变。母亲首先发现了我的变化,她说我懂事了。我看到了她眼里的欣慰,还有泪光。
别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珍惜。【路子对你说】
应该是男孩子中最流行的文化消费品,记得读大学时,我还把金庸全部的小说重温了一遍,有几部甚至重读了不止一次。
金庸的作品,有包容性,有文化魅力,上自大学教授,下至中学生,都有他的读者,也都觉得其文字浸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无意窥到一点金庸的秘诀。他在《射雕英雄传》的后记中说:“我所设法避免的,只是一般太现代化的词语,如‘思考’‘动机’‘问题’、‘影响’、‘目的’、‘广泛’等等。‘所以’用。因此’或‘是以’代替,‘普通’用‘寻常’代替,‘速度’用‘快慢’代替,现在,用‘现今’、‘现下’、‘目下’、‘眼前’、‘此刻’。方今。代替等等。由此我们知道,金庸在自觉地控制写作的语言,使之更符合他的小说所营造的氛围。
语言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精确、合适的语言,可以传达出思想、知识之外的气氛和韵味,更利于表达核心内容。所以,各种文学体裁有各自的语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说明文需要准确、客观地描述事物,揭示本质、规律、特征,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不同于蕴涵感情_的散文语言。
本期所选的两组文章,语言特色对比鲜明,你读后能感受到两者最大的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