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限游”该不该?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子的话]
  我去过清华、北大,即使不是寒暑假,校园里也到处是拿着相机拍照留影的游人。在校园里走走,觉得气氛确实不同。比起其他大学来,清华、北大的学生似乎少了几分进入大学就放松的慵懒,多了几分锐意进取蓄势待发的生气。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讨论问题,或安静地坐在草地上看书,或自顾自地大声朗诵,但脸上都流淌着自信与从容,那种气质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这可能也是家长们想让孩子来感受的。本次来稿中,大部分小辩手都不赞成名校“限游”,赵云飞同学更以表哥的亲身经历来论证“名校游”对个人成长的好处,极具说服力。本来典子也快倒向反方阵营了,但李文君同学的来稿令典子眼前一亮。她联系身边的现实,观点是:“名校游”热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功利与浮躁。我觉得李文君同学的视角和观点特别值得肯定,因此典子想把本期的最佳辩手称号授予她,她将得到精美奖品一份。六位小辩手都将获得本期样刊和稿费。另外,我们已开通新浪微博“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将在上面定期发布新辩题,欢迎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哦!
  [辩论材料]
  摩肩接踵的游客,一拨又一拨的旅行团穿梭来往……如今,参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如同逛长城、游故宫一样,成为众多旅行社必备的旅游线路。“高校游”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他们利用暑似带孩子参观名校,希望孩子能通过与名校的“亲密接触”,提高学习热情。而假期突然增多的游客造成学校环境嘈杂不堪。面对诸多问题,两所大学采取“限”字诀应埘——每口参观北京大学的游客限制在5000人;清华大学则规定,在7月16日至8月14日的暑期游览高峰期,校园参观时问限定在8:30-16:30。
  “限游令”一发即引来各方争论,争论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持反对意见的主要理由是:高校应是开放的,国际上的知名高等学府都是“没有围墙的大学”,“限游”限住了人们对名校的“憧憬”;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教育支出来自国家,花的是全国纳税人的钱,“限游”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持支持意见的主要理由是:中国人多,蜂拥而至的游客,不仅破坏学校的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都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会滋生旅游行业的乱象——清华大学校内有人自称清华火学“员工”向游客收取每人6至8元的进门费。
  我认为,名校不该“限游”。
  如今,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成为游客进京旅游的“热门”路线,人们普遍认为参观名校可以得到激励,也可以感受现代文明与时代风情。但是现在名校开始“限游”,规定每日参观的人数和时间,这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和争议。
  游客慕名而来,为的是一睹名校的风采,在这些学校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游客的增多的确给这些大学带来了不少麻烦,学生和教师的确需要安静的学习、科研环境。不过,即使游客增多了。麻烦增加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限制参观游览呀。这是对游客的不尊重,“限游”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我建议校方发挥名校的智力优势,向全校征集治堵良方,出台的措施要既能体现名校的风度,又切实可行,还能让游客心甘情愿地遵守和支持。作为游客,也应保持应有的素质和修养,不做校园里的“闹客”,而做安静文明的游客。
  反方:(473000)河南南阳市第十六中学八(4)班 刘佳佳
  我支持名校限游。因为最新数据显示,光北京市人口就已达到1961万,是名副其实的“首堵”。在这样严峻的人口压力下,北大、清华若不采取“限游令”,岂不也成“名堵”?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限游令”违背了高等学府直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一精神,阻挡了人们对名校的憧憬。可是,假设你是在摩肩擦背、人声鼎沸的名校里参观,你又能收获什么?家长们花钱带孩子“名校游”,为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名校的精神,见识名校的真面目,回去后学习更加努力;但在喧闹的环境里,孩子看到的净是人头,一点也感受不到名校的氛围和精神,这样一来浪费了金钱,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还有人会驳斥,名校的建设经费来自于国家的财政税收,“限游”就是限制纳税人的权利。但是,比起为看一眼名校被人乱收费,“限游”倒是对纳税人的尊重和保护呀!
  再说,名校毕竟是学校,学校需要洁净的环境、安静的气氛和良好的秩序。游客过多,不仅会破坏校园环境,还会干扰校园的正常秩序,影响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归根结底,我支持名校限游,“限游令”的出台是迫不得已,也是出于保护学校和游客双方利益的需要!
  指导老师:谢云林
  清华、北大是我国的著名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游客,特别是学生家长,哪个不想去感受一下名校的氛围?但是,面对假期蜂拥而至的游客,名校颁布“限游令”也是应该的。
  首先,清华、北大是学习的地方,不是旅游胜地。很多学子要在假期里留校苦读,如果校园内到处人声鼎沸,到处是滚滚人流,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肯定会受影响。
  其次,从加强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也应出台“限游令”。过分拥挤的人流,不但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破坏了校园的学习氛围,更带来了其他的管理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最后,从“名校游”的目的考虑也应理解“限游令”。游览清华、北大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感受那里的学习风气。当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走进清华、北大,却要面对人山人海和处处塞得满满的垃圾桶,将会是何种感受?再说,“限游令”不是“禁游令”,游客如果能选择错峰参观,不在旺季游览名校,说不定能更好地领略名校的风采呢!
  所以,颁布“限游令”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指导老师:翟慎海
  清华、北大作为中国的名校,是国家花费众多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在开放的21世纪,应该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民众,而不是“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这一点上,同外的许多名校,比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就做得很好,它们长期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免费开放,显示出世界著名学府的泱泱气度。这些年来,许多网民批评清华、北大“太死板”、“太教条”。打开校门,亮出真诚,也许会冲淡人们对我国一流学府的这种印象。去年暑假,我就畅游了这两所名校,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校园风光,而且体会到了最高学府的庄严神圣,理想从此扎根。因此,我坚决反对北大、清华“限游”。
  一些人担心太多游客的拥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不然,游客们走的大多是观景区,而并非教学区。观景区和教学区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游客集中游览的时间一般是在似期,学校也没有大规模的教学活动。还有人担心游客太多会污染学校的环境。这算什么问题呢?多设几个垃圾桶,多请几个清洁工,服务疏导工作再做细致一点,就可以解决。况且,一心向往北大、清华的家长和学子大多还是有素质的。在巍峨的博雅塔下、美丽的未名湖畔,在庄严的清华同,准好意思乱扔垃圾放肆吵闹去破坏它的美?
  一味“限游”只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更想进入学校一游,反而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商机。人数没有真正得到限制,游客花钱进去后,只怕还要嘲笑名校的风度和气量,何必呢?
  指导老师:何晓玲
  “名校游”成为热潮,是名校崇拜症泛滥的一种、表现。在我周围就有盲目崇拜名校的现象。有的考生说:“我要考不上重点大学,那可太丢人了。”家长们也把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当做与人攀比的资本。“同事的女儿已经在上重点大学了!你也给、我长长脸,再考不上重点,就别上了。”一位家长还这样硬逼已考上二本的儿子复读。上重点大学俨然成为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名校游”热,恰好反映了我国教育状况的不健康,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功利心太强,缺乏对学生的关怀与理解。他们把学生能否考入名校、考入名校的学生数量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学校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报考名校的人数连年居高不下,那些二本、三本学校却“吃不饱”,更不要说什么中专技校了。而大力提倡“名校游”,必将使社会、学校和家庭更看重名牌学校,为应试教育、名校崇拜推波助澜。不难想象,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成为空谈,学生“成功”的道路也会被越挤越狭窄。而“限游令”正好可以给这种扭曲的教育观打上一针镇静剂,让社会、学校和家长认真反思该如何引导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我坚决赞成名校的“限游令”。
  指导老师:张海燕
  我的表哥读高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网络,对学习没有兴趣,姑妈就给表哥报了个假期夏令营,想让他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也想让他在参观游览中重新认识自我,改掉坏习惯。当表哥走进北大校园时,他被那里的氛围深深吸引了,无论是人文气息还是校同风光都令他陶醉,久久不愿离去。表哥回到家以后,开始发愤图强,专心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最后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说是那次参观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还邀请我去他就读的大学玩,亲身感受一下名校风采。
  中国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清华、北大等名校作为众多学生心中的圣殿,通过优势资源的展示,能让学生身“在”其境,感受其学术氛围、人文气息,也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积极进取、永争上游的拼搏精神。这样的优势资源难道不应该全民分享吗?
  因此我坚决反对名校“限游”。
  指导老师:张海燕
其他文献
A.格列佛当了“羚羊号”船长,第三次外出航海,他的部下共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船舱里,后来又把他抛弃在了小人国。  B.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伙夫,他后来参加了红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期刊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块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工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
期刊
1.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1分)
期刊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期刊
B.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每到夜幕降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诱使他到外面去。可怜的哈克处在同样苦恼和恐怖的状态中,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尽管印第安人乔的当庭逃逸让哈克免去了出庭受审的痛苦,然而,他依然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也有他的一份。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
期刊
【呱呱鸟的呱呱】  有一次呱呱鸟打篮球,本来有机会自己投篮的,但看到队友机会更好,就无私地把球传给了队友,让队友轻松地投进了一个球。后来,呱呱鸟也得到了一个好机会,那个队友却不把球传给他,呱呱鸟一时气不过,就冲着那个队友喊:“刚才真是瞎了我的狗眼……”短暂的安静之后,是大家的一阵爆笑。人有时难免口误,下面就看看小呱呱鸟都因为哪些口误出了糗吧!  有一天下大雨,小呱呱鸟忘了带伞,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里
期刊
1.(1)示例: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首播时长和总投资都逐年递增,先后推出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电影纪录片与电影故事片的产量相比有较大差距(远远低于电影故事片的产量),纪录片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4分) (2)示例:①精心选择主题;②独有饮食文化展示;③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④情感传递性强;⑤文化认同感强。(5分)
期刊
【锁定考点】  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4.品味语言:5.鉴赏景物描写和文段意境;6.概括景物特点;7.想象和描绘景物;8.文言现象;9.写作方法等。  常见题型:选择、词语解释、翻译句子、简答等。  【新题演练】  一、《桃花源记》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期刊
【锁定考点】  1.识记涉及的文学常识: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常见虚同在文中的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5.词类活用;6.理解作品的内容;7.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8.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9.理解论证方法、思路与写法;10.谈阅读感悟等。  【新题演练】  一、《鱼我所欲也》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期刊
如今,家中有客人来,主人总要先将厅室打扫干净,收拾整齐。这既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显得主人家好客、有礼貌。几千年来,从官家到老百姓家。一直都保持着这种良好的传统礼节,这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守的迎客习俗了。  打扫卫生的扫帚,古人叫做“彗”,也写为“彗”,是用细竹条扎成的,又称“拔彗”。  《庄子·达生》记,有一次,田开之去见周威公,威公问他:“我听说祝肾这个人研究养生之道,你同他多有交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