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让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掘和培养,这样有利于物理知识的领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识、激化问题意识,倡导他们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发掘问题,使学生自主进行建构知识,领悟科学方法。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创设研究过程,提出问题意识
所谓研究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生或发展的认知活动,它需要一种氛围,意志、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研究就势必与问题相结合,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因而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研究等活动,实际上就是其问题意识的呈现和拓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研究过程,让学生多采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用,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探究”或“研究”中能有更多的收获,为此笔者认为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创造性技法,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意识,这对学生创新精神、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有促进。
例如:在探索平抛运动时,笔者就尝试运用创造性技法开展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整个实验过程,从多角度发散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怎样探究,有无其他方法?等等,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只有自己想的才有很深的印象,才能创造。
由此可见,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妨鼓励同学们多掌握一些创造性技法,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创造性技法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去探究。这样,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创设变式情境,激化问题意识
变式问题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同时变式问题是改变思维角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物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转换、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创设变式问题情境,不断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必然能使他们思路开阔,同时养成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索力学复习知识时,笔者设计这样变式问题情境: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以水平初速v0滑上原来静止在水平光滑轨道上的质量为M的小车上,物体与小车上表面间的摩擦系数为u,小车足够长,求:1、物体和小车的最终速度;2、物体从沿上小车到相对于小车静止所经历的时间;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基本规律入手,探究解题策略,通过同学们探索很快得出解题方法。在同学们兴趣正浓时,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变式提出问题(根据学情可适当的提示或引导),由于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小组同学提出问题:物体相对于小车滑行的距离是多少?有的小组学生提出问题:从滑上小车到相对于小车静止的这段时间里,小车和物体通过的距离各是多少?还有的小组同学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热量?等等……同学们在无所顾忌的环境中提出问题,但也有的问题偏离所讲的内容,可是学生对问题意识正浓,此时,笔者进行适当的肯定,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进行一一解决。
三、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习意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的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更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意识。
例如:在探索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时,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学生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c=Q/u概念时,只把公式作为概念化身,记得了公式而忘记了它的物理含义的那种同学们对话场面。笔者此时引导同学们思考:c、u、Q三个量的特性与生活中的那些相类似,指导学生进行类比。经过同学们讨论一番和师生共同探索分析,把电容器的电容、电压、电量与一个直圆筒的底面积、贮水深度、贮水量相对应,同学们就可深刻领会电容c跟Q、u无关,而是由电容器本身性质决定的,从而透切的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有关概念,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意识的目的。
四、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完整的教学实验就是一个情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以便把同学们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开始对新知的探求。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怀激情地展开形象思维,进行有效学习新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或课外小实验改为同学们课堂实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实验,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探索平抛运动时,笔者引导学生创设这样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实验操作,经过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简单的两个运动?依据是什么?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联系是什么?3、“可以”说明了什么?(隐含了“还可以有其他分解”,为以后其它形式的分解打下伏笔)
通过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争论,以及认真观察,他们很快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笔者设计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更全面地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关键词: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掘和培养,这样有利于物理知识的领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识、激化问题意识,倡导他们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发掘问题,使学生自主进行建构知识,领悟科学方法。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创设研究过程,提出问题意识
所谓研究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生或发展的认知活动,它需要一种氛围,意志、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研究就势必与问题相结合,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因而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研究等活动,实际上就是其问题意识的呈现和拓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研究过程,让学生多采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用,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探究”或“研究”中能有更多的收获,为此笔者认为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创造性技法,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意识,这对学生创新精神、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有促进。
例如:在探索平抛运动时,笔者就尝试运用创造性技法开展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整个实验过程,从多角度发散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怎样探究,有无其他方法?等等,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只有自己想的才有很深的印象,才能创造。
由此可见,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妨鼓励同学们多掌握一些创造性技法,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创造性技法观察、发现问题,然后去探究。这样,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创设变式情境,激化问题意识
变式问题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同时变式问题是改变思维角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物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转换、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创设变式问题情境,不断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必然能使他们思路开阔,同时养成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索力学复习知识时,笔者设计这样变式问题情境: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以水平初速v0滑上原来静止在水平光滑轨道上的质量为M的小车上,物体与小车上表面间的摩擦系数为u,小车足够长,求:1、物体和小车的最终速度;2、物体从沿上小车到相对于小车静止所经历的时间;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基本规律入手,探究解题策略,通过同学们探索很快得出解题方法。在同学们兴趣正浓时,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变式提出问题(根据学情可适当的提示或引导),由于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小组同学提出问题:物体相对于小车滑行的距离是多少?有的小组学生提出问题:从滑上小车到相对于小车静止的这段时间里,小车和物体通过的距离各是多少?还有的小组同学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热量?等等……同学们在无所顾忌的环境中提出问题,但也有的问题偏离所讲的内容,可是学生对问题意识正浓,此时,笔者进行适当的肯定,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进行一一解决。
三、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习意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的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更有利于学生强化学习意识。
例如:在探索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时,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学生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c=Q/u概念时,只把公式作为概念化身,记得了公式而忘记了它的物理含义的那种同学们对话场面。笔者此时引导同学们思考:c、u、Q三个量的特性与生活中的那些相类似,指导学生进行类比。经过同学们讨论一番和师生共同探索分析,把电容器的电容、电压、电量与一个直圆筒的底面积、贮水深度、贮水量相对应,同学们就可深刻领会电容c跟Q、u无关,而是由电容器本身性质决定的,从而透切的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有关概念,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意识的目的。
四、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完整的教学实验就是一个情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以便把同学们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开始对新知的探求。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怀激情地展开形象思维,进行有效学习新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或课外小实验改为同学们课堂实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实验,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探索平抛运动时,笔者引导学生创设这样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实验操作,经过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简单的两个运动?依据是什么?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联系是什么?3、“可以”说明了什么?(隐含了“还可以有其他分解”,为以后其它形式的分解打下伏笔)
通过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争论,以及认真观察,他们很快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笔者设计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更全面地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