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是完成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阐述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做的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它在物理教学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
一、目的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是完成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原理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
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记忆角度分析,结合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留下的印象深刻、久远。科学研究表明: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头脑里的比例是1:1000,即头脑储存语言信息的能力。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一幢华丽的大楼,你看一眼再复认时,不用语言表达,便能认出。而让你读一遍作家对这一大楼的文字表述后,再去复认这一指定的大楼时,始终比不上“你曾看一眼的功夫”。原因是前者一瞬间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而后者是依次性的链状结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把概念、规律通过演示实验转化为物理形象,便于学生记忆。
三、方法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要完成此项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会造成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以至在课堂上手忙脚乱,甚至误导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怕麻烦,课前根本用不着重新做。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上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三,教师应考虑除课标要求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尽量补充一些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做出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多准备一些酒精,让大部分同学胳膊上都能擦上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部位会感到凉。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效果明顯。另外,还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实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组装仪器,以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刻度尺不能当教鞭用,在使用天平时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蜡烛、酒精灯后,火柴棍不能乱扔,要放在专门的废物盒中。连接电路时,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且连接过程中电键应是断开的。拆卸电路时应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沿顺时针方向等。要知道,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有帮助。
(三)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仪器名称、性能、注意事项以及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木板小车;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统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
(四)实验过程师生要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然后再讲给学生听,使实验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师要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如让学生上前来读一读数,动一动手。例如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可先让两个大男生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女生上来拉,却轻轻松松地将两半球分开了。这样做既给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的可见度要高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必须显明易见。在教学中,对于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来放大实验的效果。
1.物理现象的变化要显著
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做的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它在物理教学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
一、目的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是完成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原理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加强演示实验。
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记忆角度分析,结合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留下的印象深刻、久远。科学研究表明: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头脑里的比例是1:1000,即头脑储存语言信息的能力。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一幢华丽的大楼,你看一眼再复认时,不用语言表达,便能认出。而让你读一遍作家对这一大楼的文字表述后,再去复认这一指定的大楼时,始终比不上“你曾看一眼的功夫”。原因是前者一瞬间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而后者是依次性的链状结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把概念、规律通过演示实验转化为物理形象,便于学生记忆。
三、方法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要完成此项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会造成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以至在课堂上手忙脚乱,甚至误导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怕麻烦,课前根本用不着重新做。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上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三,教师应考虑除课标要求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尽量补充一些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做出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多准备一些酒精,让大部分同学胳膊上都能擦上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擦酒精的部位会感到凉。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效果明顯。另外,还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实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组装仪器,以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刻度尺不能当教鞭用,在使用天平时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蜡烛、酒精灯后,火柴棍不能乱扔,要放在专门的废物盒中。连接电路时,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且连接过程中电键应是断开的。拆卸电路时应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沿顺时针方向等。要知道,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有帮助。
(三)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仪器名称、性能、注意事项以及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木板小车;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统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
(四)实验过程师生要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然后再讲给学生听,使实验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师要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如让学生上前来读一读数,动一动手。例如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可先让两个大男生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女生上来拉,却轻轻松松地将两半球分开了。这样做既给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的可见度要高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必须显明易见。在教学中,对于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来放大实验的效果。
1.物理现象的变化要显著
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