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动 大进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li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旧注: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新注: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新注在旧注的基础上,删去了“反动”二字。这样注释少了一点政治色彩,比较客观一些,容易被多数人接受。因为,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属正常的宣传行为。鲁迅的话本身也有些过激。
  苏注只对“发扬国光”加注: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分别在西欧各国举办中国绘画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公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可以看出,苏注是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说明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完全抛弃了那种偏激的政治色彩。
  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旧注: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公报》在1934年5月28日刊载了一条文艺新闻,胡说著名美术家徐悲鸿等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会,“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还说“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斥责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胡说。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颓废的文艺流派。
  新注在旧注的基础上,删去了“国民党反动派”这个定语,因为就这一个事件来说,《大公报》也还是客观报道的,没有替政府歪曲事实,所以说其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公报》”有点不妥,新注改得有理。新注还将第一个“胡说”改为“说”,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其实报纸也没有“胡说”。新注还把下文的第二个“胡说”改为“论调”,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胡说”是没有根据的乱说,而“论调”虽然也有一点贬义,但毕竟承认其是一种观点了。新注还把“斥责”改为了“批驳”,这也是实事求是讲道理的表现,“斥责”是不讲道理感情用事的骂人,而“批驳”则是回到了理性的态度,开始了平等的对话。这一改,突出了鲁迅先生的理性人生。
  苏注与新注的基本相同。
  3.关于“尼采”的注释。
  旧注: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理论根据。他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
  新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
  苏注: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者。这里所述的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比较新、旧版和苏版的三个注释,很容易发现,新注在给哲学家尼采的定语中删去了“资产阶级”这一名词。虽然尼采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淡化阶级意识了,再提“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有强调阶级观念的嫌疑。其次,新注还删去了旧注中的最后一句对尼采的评述。因为尼采的思想后来是否成为德国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理论根据,没有实证不能枉加推测,因此,还是不提这一层意思为好。
  至于他自诩为“太阳”,直至后来发疯而死,这两者中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多说明了他的狂妄而已。所以,新注的不定性反而更客观公正了。而苏注没有一句对尼采的定性评论,删去了所有含有政治色彩的定性语,显得更加的客观、平实、公正。
  4.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旧注: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棉麦。
  新注: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
  苏注与新注基本相同。
  比较这三个注释,新注与苏注都删去了“反动”二字,不带政治色彩。关于“棉麦借款”协定的内容,新注与苏注都要比旧注更具体些,“棉麦”变成了“小麦、面粉和棉花”,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5.做了女婿换来的。
  新注与旧注一模一样: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苏注: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某些人。
  新版教材的这一条注释没有改动是令人遗憾的,也是令人失望的。因为这一条注释源自鲁迅顺手带过的一笔,也未必真要对邵洵美的为人进行批判。可是,这对于邵洵美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邵洵美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曾经慷慨解囊解救过不少进步作家,也资助过不少进步刊物,为现代文学事业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邵洵美却因鲁迅的这一闲笔,在解放初期竟被无端投入大牢二十多年,直到70年代初才被放出来,不久便撒手人寰。他在狱中受了许多折磨与苦处,我们应为其一洗冤屈,彻底平反。可是,我们的教材还是这么注释,是不是有点太不合时宜了呢?或者说,新教材还保留了这条原有注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苏版教材对这一条注释的修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不涉及到某个具体的人,没有伤害邵洵美以及邵的后人。因为鲁迅说的是这一类人,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因此,这样注释既符合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原意,也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否则,人们就会误认为鲁迅与邵洵美之间可能有个人私怨,故在文章中蓄意攻击他。况且,这种人身攻击只能贬低鲁迅的人格品性。苏注既维护了鲁迅的形象,也摆脱了与邵洵美之间没完没了的恩怨官司。
  从《拿来主义》中的这几项注释的变化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确实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虽然修改不大,但思想进步却很大。我们期待着教材能不断地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人教版八下课文《好嘴杨巴》中杨巴的“好嘴”好在说话很妥当,做事有分寸。①笔者以为杨巴与李中堂谈话,不只是“说话”而已,其实是一次高品质的沟通。杨巴善于灵活变通,值得赞美。  所谓“外场照应”,应该是指杨巴做与顾客沟通的工作。从他化解李中堂甩落茶汤、众多官员吓懵事件看来,他实际上是把李中堂看作一个沟通对象,不过这个沟通对象的地位特别崇高、权力特别大(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重
北平,一个留有无尽沧桑岁月的古城,它并未随着历史的车轮而远去,而是以其特有的风姿呈现于中华大地,那一草一木一墙一院都有十足的京味。这些景物一旦纳入作家笔下,就不只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属。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生動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都发不出的音调是最重要的。”因而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物,身份、经历、性格或心情不同,对景物的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意境和心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的
语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虽然没有“语感”一词,但是培养语感,依靠感受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语文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培养的表现,可以说古人是高度重视语感培养的。  新课改以来,在王尚文、洪镇涛等语文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们的语言
《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很多老师探讨一番之后,若有所悟地感叹“还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悟诗中的情致吧”。然而这只是隔靴搔痒、自欺欺人的教法。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涉及到对这首诗的正确理解,一切可行及有效的文本教学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文本解读之上。目前对《再别康桥》一诗情感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度泛化,如“依依不舍,离愁别绪”,须知这八个字几乎可以概
PIRLS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做了相关定义,在其评价的框架中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其清晰的框架为语文阅读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带来很大启示。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恰到好处地补白,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解读精彩无限。对此,笔者自身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多元补白略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
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
【摘要】在新课标下,强化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为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充分凸显了生活与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创新之举,也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