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在发展,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探讨名著欣赏开发的原因、内容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力求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能持续稳步地发展、力求语文新课程和高考语文的和谐同一。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名著欣赏 校本课程 高考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专题。我们相信“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刻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名著欣赏已成为大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名著欣赏的开发为中学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原因、内容、措施等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名著欣赏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名著欣赏的开发是大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考学子的需要。
首先,新课程要求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为师生留有创造发展的空间。如何在国家课程统一要求下,既满足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有所长、学有所需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实现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推进策略,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校本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开发出丰富的语文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基于学校层面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才最具生命力。
其次是高考学子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下大语文的改革发展,各地高考模式越来越和新课程标准接轨,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前,各地高考考试说明已陆续出台,其间有明确要求考名著的。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首次增考分值20分的内容:课外文学名著和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按照2007年高考语文的考试题型来看,名著欣赏的简答题一般为简述某部名著中的一个故事或概括一个人物,字数在100字左右。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多喜欢评论,“他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集中反映了什么什么样的问题”等屡屡出现在学生的答卷当中,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叙述,占去了字数得分却很低。学生答题时爱用形容词,一出手就是分析评论,离不了“表现了……,说明了……反映了……”学生的这种问题,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阅读第一,分析第二。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某部作品,都是老师先阅读,然后归纳总结,或者对人物、故事情节一个一个分析,更多的是课本主题、情节主题的评析,把得出来的东西再传授给学生。但在去年(2007年)新增加的高考语文“名著欣赏”题型中,这种回答方式行不通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教育都注重评论归纳,学生咀嚼老师的“二手货”,这是语文教育的误区。从2007年开始,学生的叙事能力、还原故事能力将成为考察重点。学生、老师的观念一定要改变。现在更注重回归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故事本身。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让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旨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这是体现大纲规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精神。
二、如何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发呢
第一,要明确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目标。
射箭应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语文校本课程也要有靶子,这把靶子就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它是语文课程名著欣赏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名著欣赏课程能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途径;能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性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能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
第二,要明确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主要内容。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文学名著应当成为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的重点。我们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选择比较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路遥《平凡的世界》《论语》、《孟子》、《庄子》等。我们力求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与发展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能力,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过程。
第三,名著欣赏的开发要进行科学化管理。
在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这是我们在阅读欣赏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欣赏时间,每周安排一个阅读课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以便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产生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课下的阅读。针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名著欣赏”教程分阶段进行。
(一)“名著欣赏”校本课程组织形式
1、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人均一册以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便于图书借阅,学生讨论和教师集中指导。
2、积极撰写读后感,开辟“名著欣赏”各类园地、举行各种比赛等,提供学生争鸣的阵地。
3、立足文体,适度拓展。分段开发;初始阶段以欣赏《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为主,适当拓展,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林童话》等;第二学期以欣赏《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为主,适当拓展,如《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悲惨世界》等。高中阶段直至备考阶段以欣赏《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在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为高考服务。
(二)“名著欣赏”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步骤
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能经常地自觉地做到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
2、初步形成阅读欣赏名著的兴趣,能主动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名著阅读欣赏。
3、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
4、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简单评价,进行课堂小话剧的演练。
在制定本阶段“名著欣赏”开发目标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培养阅读欣赏的良好习惯,积累阅读知识,并且促进这些阅读知识的运用,扩大知识面,设计了学生读书笔记,每周教师利用相对稳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这其实也是一个对自己阅读欣赏的评估过程。
这样,学生以就能以自学为主,教师应把握其思想发展动态,在引导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教育引导学生汲取名著精华,批判剔除那些影响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东西,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形成。以上的实施,力求做到:巩固并发展阅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博览群书;能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阅读名著,力争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对名著的写作技巧能进行鉴赏评价。
三、开发名著欣赏校本课程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如何来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研究落实名著欣赏“师生读书行动计划”;②研究落实中学各学段名著欣赏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③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④研究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的对比效应?⑤如何开发、建设与课外阅读教学相匹配的名著欣赏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开发名著欣赏校本课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实施、完善的问题,随着名著欣赏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会引刃而解。
四、名著欣赏培养人文素质的意义
设校本课程——名著欣赏,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著作,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
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体验名著丰富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品味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许多文学典型形象已经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如葛朗台代表吝啬,诸葛亮代表智慧,基督山伯爵代表复仇……熟悉品味这些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性思维,提高审美感受力。从2007年开始,学生的名著欣赏中叙事能力、还原故事能力将成为高考考察的重点。可以说,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和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 选考查的材料取列入考试范围是语文新课程和高考语文的和谐同一。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设,让考生掌握教育部推荐的长篇名著11篇,以及文化经典3篇(《论语》、《孟子》、《庄子》)等等,把这些作为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定能受到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4]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名著欣赏 校本课程 高考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专题。我们相信“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刻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名著欣赏已成为大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名著欣赏的开发为中学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原因、内容、措施等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名著欣赏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名著欣赏的开发是大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考学子的需要。
首先,新课程要求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为师生留有创造发展的空间。如何在国家课程统一要求下,既满足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方面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有所长、学有所需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实现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推进策略,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校本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开发出丰富的语文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基于学校层面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才最具生命力。
其次是高考学子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下大语文的改革发展,各地高考模式越来越和新课程标准接轨,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前,各地高考考试说明已陆续出台,其间有明确要求考名著的。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首次增考分值20分的内容:课外文学名著和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按照2007年高考语文的考试题型来看,名著欣赏的简答题一般为简述某部名著中的一个故事或概括一个人物,字数在100字左右。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多喜欢评论,“他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集中反映了什么什么样的问题”等屡屡出现在学生的答卷当中,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叙述,占去了字数得分却很低。学生答题时爱用形容词,一出手就是分析评论,离不了“表现了……,说明了……反映了……”学生的这种问题,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阅读第一,分析第二。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某部作品,都是老师先阅读,然后归纳总结,或者对人物、故事情节一个一个分析,更多的是课本主题、情节主题的评析,把得出来的东西再传授给学生。但在去年(2007年)新增加的高考语文“名著欣赏”题型中,这种回答方式行不通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教育都注重评论归纳,学生咀嚼老师的“二手货”,这是语文教育的误区。从2007年开始,学生的叙事能力、还原故事能力将成为考察重点。学生、老师的观念一定要改变。现在更注重回归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故事本身。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让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旨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这是体现大纲规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精神。
二、如何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发呢
第一,要明确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目标。
射箭应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语文校本课程也要有靶子,这把靶子就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它是语文课程名著欣赏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名著欣赏课程能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途径;能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性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能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
第二,要明确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主要内容。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文学名著应当成为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的重点。我们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选择比较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路遥《平凡的世界》《论语》、《孟子》、《庄子》等。我们力求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与发展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能力,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过程。
第三,名著欣赏的开发要进行科学化管理。
在名著欣赏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这是我们在阅读欣赏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欣赏时间,每周安排一个阅读课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以便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产生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课下的阅读。针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名著欣赏”教程分阶段进行。
(一)“名著欣赏”校本课程组织形式
1、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人均一册以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便于图书借阅,学生讨论和教师集中指导。
2、积极撰写读后感,开辟“名著欣赏”各类园地、举行各种比赛等,提供学生争鸣的阵地。
3、立足文体,适度拓展。分段开发;初始阶段以欣赏《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为主,适当拓展,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林童话》等;第二学期以欣赏《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为主,适当拓展,如《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悲惨世界》等。高中阶段直至备考阶段以欣赏《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在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为高考服务。
(二)“名著欣赏”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步骤
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能经常地自觉地做到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
2、初步形成阅读欣赏名著的兴趣,能主动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名著阅读欣赏。
3、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
4、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简单评价,进行课堂小话剧的演练。
在制定本阶段“名著欣赏”开发目标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培养阅读欣赏的良好习惯,积累阅读知识,并且促进这些阅读知识的运用,扩大知识面,设计了学生读书笔记,每周教师利用相对稳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这其实也是一个对自己阅读欣赏的评估过程。
这样,学生以就能以自学为主,教师应把握其思想发展动态,在引导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教育引导学生汲取名著精华,批判剔除那些影响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东西,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形成。以上的实施,力求做到:巩固并发展阅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博览群书;能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阅读名著,力争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对名著的写作技巧能进行鉴赏评价。
三、开发名著欣赏校本课程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如何来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研究落实名著欣赏“师生读书行动计划”;②研究落实中学各学段名著欣赏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③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④研究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的对比效应?⑤如何开发、建设与课外阅读教学相匹配的名著欣赏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开发名著欣赏校本课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实施、完善的问题,随着名著欣赏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会引刃而解。
四、名著欣赏培养人文素质的意义
设校本课程——名著欣赏,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著作,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
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体验名著丰富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品味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许多文学典型形象已经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如葛朗台代表吝啬,诸葛亮代表智慧,基督山伯爵代表复仇……熟悉品味这些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性思维,提高审美感受力。从2007年开始,学生的名著欣赏中叙事能力、还原故事能力将成为高考考察的重点。可以说,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和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 选考查的材料取列入考试范围是语文新课程和高考语文的和谐同一。校本课程——名著欣赏的开设,让考生掌握教育部推荐的长篇名著11篇,以及文化经典3篇(《论语》、《孟子》、《庄子》)等等,把这些作为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定能受到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4]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