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括了川甘藏族服饰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服饰结构形态、色彩、图案及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藏族服饰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含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藏族服饰;装饰图案;寓意
具体来说,藏族服饰审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形态、材质、色彩、图案、装饰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和寓意,来探讨服饰的外在因素如何引起或传达人们感官和情绪上的美感。二是与藏族社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从一个更高层次上来审视藏族服饰的外在特征,从而领略一种与精神相融合的具有社会内容的美。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两个层次的审美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本文根据衣与饰的不同功用(衣突出了人体需要的物质功能,而装饰则更多地表达了服饰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将衣与饰分别加以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藏族服饰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涵义和价值。
一、服装形态的美学特征
美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任何美的事物都有由一定的形体、色彩和质料等构成的外部形象。藏族服饰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就是因为它具有美的形象。
藏装的整体美依附于形态的线条、色彩、衣料肌理以及某些形式美规律的巧妙结合。由于藏装外袍宽大、结实,注重服装线条的流畅和运动感,而不拘泥于各部位的细节,强调整体效果。因此,藏袍的结构、形态是构成藏装风格特色的主体,对藏族服饰外观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袍是一种上下相连的服装,其结构简单,轮廓分明,线条柔和,强调袍的宽松和厚重,肩、袖、襟的变化丰富,下装(女子为裙)相对简单。川甘汉子的藏袍形态复杂而多样,有细绒氆氇袍,也有彩绸作面的夹袍。其襟缘、袖口和下摆用皮毛或织金绸装饰,色彩明快,宽大的袍身用腰带紧系,经折叠的衣皱随意自然,显得潇洒、飘逸。
从总体上说,藏族服饰的形态是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便装要求得体耐磨,夏装要求轻便透气,冬装则要求防风保暖,都要体现实用原则。藏装的每一个构件及其尺寸也有适合于人的实用功能。宽大的袍袖方便双臂自由运动,长袖能保护手不被冻伤,长筒靴后跟开叉是为了防止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袒袖可以调节体温,戴帽是为了保护头部,起御寒防晒的作用。宽大的袍子还是藏人夜间简便的被褥。可见,藏族服饰形态能够适应高原气候与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体现了保护、舒适、方便的实用原则。
二、装饰的美学意蕴
藏族人认为:世间万物,人与自然间都是互相成为装饰的[1]。在藏族服饰中装饰是高品位的艺术。这里的装饰,包括对服装本体起修饰作用的一切元素,具体指服装色彩、图案及饰物等。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为本民族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明快的五色,常见的金线边、对角连心图案、吉祥结、福寿图等程式化图案的应用,对金银、宝石的喜爱以及遍及全身的装饰品,由此创造了颇具美感的艺术效果。
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五色:白、蓝、红、黄、绿。[2]在藏人看来,五色具有强烈的美学表现能力。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蓝色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远;黄色是大地的本色,同时,它又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绿色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藏蓝和白色是藏族服饰中用得最多的颜色。五色的情感象征与藏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藏族服饰传统造型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圆满性:藏族人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服饰图纹也成为寄托宗教感情的载体。在图案的构成上,非常注重构图的完整和线条的圆润,均齐、平衡、统一、调和,以形成圆满的完整美。[3]
习惯性:服饰中的不少图纹直接来自于藏传佛教装饰图案,民间使用时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沿袭了佛教图案的惯制和理念,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型模式和使用习惯。如佩饰上的“藏八宝”图案、雍仲纹、文字纹等。
适用性:纵观藏族服饰的纹饰中,除常见程式化的具象的图纹外,少有别的动物和植物图形,这是因为藏族图纹向更加装饰化方面发展的缘故。狗鼻纹,缠枝纹、云纹、雍仲纹以及几何纹都在藏族服饰中大量采用,主要因为这些纹样可大可小,随意变化,如衣摆或领角的角隅运用,在腰带上的图纹以此形成连续纹样。圆形图纹也可根据需要自如地采用放射式、或为离心式、或为旋转式,以达到美化的目的。
佩饰藏族的佩饰种类繁多、式样独特、内涵丰富,反映了藏族审美意识的要求。佩饰主要由金银和宝石构成,金银部分体现了细致精巧的工艺之美,银饰精雕镂刻,图案精美,配上色彩鲜艳并透着宝石般光泽的玛瑙、松石、珊瑚等,颇具装饰效果,呈现出一种华贵、优雅的美感。藏族使用珠宝镶饰银器,既有精美的工巧,也有天然拙朴之美。火镰、钱包等饰品不仅雕饰精致,而且在上面镶嵌的红色珊瑚珠或绿色松石,光彩夺目。从饰品的质地上看,凸现了金属、丝绸、毛皮、玉石等固有属性的美感,将粗糙与柔滑、平面与立体、厚与薄、光亮与毛面等调和和统一在一起,显示了藏胞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衣饰结合的审美价值
费孝通先生谈到区分衣和饰的不同功用时,特别强调衣着与饰物结合的历史意义。他将这种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要的文化要素上升为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和精神的需要,并赋予了复杂的象征作用,即服饰“成为亲属、权力、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显示出民族精神活动的创造力。”[4]藏族服饰的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藏族同胞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聚和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的深层涵义。
(一)在藏族服饰文化中,以服装华丽、饰品繁多之美作为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体现了藏民族热爱生活的情感原则。
(二)表达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影响审美性格的基础。在广阔、贫瘠的雪域高原,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关系。
(三)蕴含着藏民族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藏族服饰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体,体现了运动的和谐之美。藏族注重一种平衡的、动态的美。一些图纹既有着对称的平稳,也有着动态的感觉,代表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四)展现了藏族内在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个性。藏民族个性独特而鲜明,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残酷激烈的竞争压力将这个民族磨砺得坚强、勇敢、乐观而充满活力。
(五)表现了宗教崇高的神秘美感。藏族服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关联着民族的深层文化,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叶玉林.天人合一 取法自然——藏族服饰美学[J].西藏艺术研究,1996(3).
[2][美]阿恩海姆(R.Arnheim ).色彩论[M].常又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3.
[3]雷圭元.新图案学[M].上海:国立编译馆,1947:13.
[4]费孝通.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册序[J].新华文摘,1981(11):251- 252.
【关键词】:藏族服饰;装饰图案;寓意
具体来说,藏族服饰审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形态、材质、色彩、图案、装饰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和寓意,来探讨服饰的外在因素如何引起或传达人们感官和情绪上的美感。二是与藏族社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从一个更高层次上来审视藏族服饰的外在特征,从而领略一种与精神相融合的具有社会内容的美。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两个层次的审美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本文根据衣与饰的不同功用(衣突出了人体需要的物质功能,而装饰则更多地表达了服饰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将衣与饰分别加以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藏族服饰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涵义和价值。
一、服装形态的美学特征
美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任何美的事物都有由一定的形体、色彩和质料等构成的外部形象。藏族服饰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就是因为它具有美的形象。
藏装的整体美依附于形态的线条、色彩、衣料肌理以及某些形式美规律的巧妙结合。由于藏装外袍宽大、结实,注重服装线条的流畅和运动感,而不拘泥于各部位的细节,强调整体效果。因此,藏袍的结构、形态是构成藏装风格特色的主体,对藏族服饰外观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袍是一种上下相连的服装,其结构简单,轮廓分明,线条柔和,强调袍的宽松和厚重,肩、袖、襟的变化丰富,下装(女子为裙)相对简单。川甘汉子的藏袍形态复杂而多样,有细绒氆氇袍,也有彩绸作面的夹袍。其襟缘、袖口和下摆用皮毛或织金绸装饰,色彩明快,宽大的袍身用腰带紧系,经折叠的衣皱随意自然,显得潇洒、飘逸。
从总体上说,藏族服饰的形态是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便装要求得体耐磨,夏装要求轻便透气,冬装则要求防风保暖,都要体现实用原则。藏装的每一个构件及其尺寸也有适合于人的实用功能。宽大的袍袖方便双臂自由运动,长袖能保护手不被冻伤,长筒靴后跟开叉是为了防止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袒袖可以调节体温,戴帽是为了保护头部,起御寒防晒的作用。宽大的袍子还是藏人夜间简便的被褥。可见,藏族服饰形态能够适应高原气候与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体现了保护、舒适、方便的实用原则。
二、装饰的美学意蕴
藏族人认为:世间万物,人与自然间都是互相成为装饰的[1]。在藏族服饰中装饰是高品位的艺术。这里的装饰,包括对服装本体起修饰作用的一切元素,具体指服装色彩、图案及饰物等。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为本民族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明快的五色,常见的金线边、对角连心图案、吉祥结、福寿图等程式化图案的应用,对金银、宝石的喜爱以及遍及全身的装饰品,由此创造了颇具美感的艺术效果。
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五色:白、蓝、红、黄、绿。[2]在藏人看来,五色具有强烈的美学表现能力。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蓝色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远;黄色是大地的本色,同时,它又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绿色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藏蓝和白色是藏族服饰中用得最多的颜色。五色的情感象征与藏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藏族服饰传统造型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圆满性:藏族人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服饰图纹也成为寄托宗教感情的载体。在图案的构成上,非常注重构图的完整和线条的圆润,均齐、平衡、统一、调和,以形成圆满的完整美。[3]
习惯性:服饰中的不少图纹直接来自于藏传佛教装饰图案,民间使用时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沿袭了佛教图案的惯制和理念,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型模式和使用习惯。如佩饰上的“藏八宝”图案、雍仲纹、文字纹等。
适用性:纵观藏族服饰的纹饰中,除常见程式化的具象的图纹外,少有别的动物和植物图形,这是因为藏族图纹向更加装饰化方面发展的缘故。狗鼻纹,缠枝纹、云纹、雍仲纹以及几何纹都在藏族服饰中大量采用,主要因为这些纹样可大可小,随意变化,如衣摆或领角的角隅运用,在腰带上的图纹以此形成连续纹样。圆形图纹也可根据需要自如地采用放射式、或为离心式、或为旋转式,以达到美化的目的。
佩饰藏族的佩饰种类繁多、式样独特、内涵丰富,反映了藏族审美意识的要求。佩饰主要由金银和宝石构成,金银部分体现了细致精巧的工艺之美,银饰精雕镂刻,图案精美,配上色彩鲜艳并透着宝石般光泽的玛瑙、松石、珊瑚等,颇具装饰效果,呈现出一种华贵、优雅的美感。藏族使用珠宝镶饰银器,既有精美的工巧,也有天然拙朴之美。火镰、钱包等饰品不仅雕饰精致,而且在上面镶嵌的红色珊瑚珠或绿色松石,光彩夺目。从饰品的质地上看,凸现了金属、丝绸、毛皮、玉石等固有属性的美感,将粗糙与柔滑、平面与立体、厚与薄、光亮与毛面等调和和统一在一起,显示了藏胞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衣饰结合的审美价值
费孝通先生谈到区分衣和饰的不同功用时,特别强调衣着与饰物结合的历史意义。他将这种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要的文化要素上升为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和精神的需要,并赋予了复杂的象征作用,即服饰“成为亲属、权力、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显示出民族精神活动的创造力。”[4]藏族服饰的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藏族同胞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聚和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的深层涵义。
(一)在藏族服饰文化中,以服装华丽、饰品繁多之美作为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体现了藏民族热爱生活的情感原则。
(二)表达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影响审美性格的基础。在广阔、贫瘠的雪域高原,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关系。
(三)蕴含着藏民族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藏族服饰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体,体现了运动的和谐之美。藏族注重一种平衡的、动态的美。一些图纹既有着对称的平稳,也有着动态的感觉,代表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四)展现了藏族内在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个性。藏民族个性独特而鲜明,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残酷激烈的竞争压力将这个民族磨砺得坚强、勇敢、乐观而充满活力。
(五)表现了宗教崇高的神秘美感。藏族服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关联着民族的深层文化,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叶玉林.天人合一 取法自然——藏族服饰美学[J].西藏艺术研究,1996(3).
[2][美]阿恩海姆(R.Arnheim ).色彩论[M].常又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3.
[3]雷圭元.新图案学[M].上海:国立编译馆,1947:13.
[4]费孝通.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册序[J].新华文摘,1981(11):251-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