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这方面,我的体会是:
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动手操作
传统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是讲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教师只管讲,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去获得知识,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动手操作”。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正确计算其面积。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让学生动脑、动手,把两个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半圆(两个半圆完全一样)组拼成一种图形。(2)引导学生比较圆的半圆周长和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看能发现什么。(3)动手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思考:怎样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其面积。(4)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在活动中思索、领悟、发现、概括,找出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在学习中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因此,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控制得太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意向。因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沉默中产生,而更多地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自主探索是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而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充足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其探究能力。
例如:教“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等,逐一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比较的方法。(步骤略)
这样,通过几个环节来开展,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变学生“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也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统计”一课,我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然后进行分类比较男女生的分布情况。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动手操作
传统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是讲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教师只管讲,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去获得知识,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动手操作”。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正确计算其面积。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让学生动脑、动手,把两个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半圆(两个半圆完全一样)组拼成一种图形。(2)引导学生比较圆的半圆周长和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看能发现什么。(3)动手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思考:怎样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其面积。(4)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在活动中思索、领悟、发现、概括,找出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在学习中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因此,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控制得太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意向。因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沉默中产生,而更多地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自主探索是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而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充足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其探究能力。
例如:教“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等,逐一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比较的方法。(步骤略)
这样,通过几个环节来开展,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变学生“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也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统计”一课,我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然后进行分类比较男女生的分布情况。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