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情感因素 注重情感熏陶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的性质,决定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决定着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中学语文教学除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基础,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是前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倾向是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熏陶 基础 前提 关键
  
  学科的性质,决定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决定着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语文是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浓郁的情感(不论是教材、教师,还是学生)。因此,语文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倾向。“以情动人”、“以情育情”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
  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基础。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皆美,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发掘作者凝集于课文内的情感因素,并将之披露给学生,以此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心灵深处引起情感共鸣。使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相当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选自古代典籍,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如《(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陈涉世家》、《活板》等。教师要利用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树立起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宏伟大志。
  还有,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口技》、《琵琶行》、《核舟记》、《景泰蓝的制作》等篇目,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园艺、建筑、表演、音乐、雕刻、陶瓷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培养学生赞美、热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另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代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令)、明清小说(节选)等文学作品,这些篇目更是脍炙人口,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此让学生接受文学陶冶和美感教育,品味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1.2 热爱祖国及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方面通过作者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主要是诗歌),如《红烛》(闻一多)、《炉中煤》(郭沫若)、《祖国啊,亲爱的祖国》(舒婷)、《我爱这土地》(艾青)等:另一方面则蕴含于表现祖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景色秀美的作品中,如《天山景物记》(碧野)、《海滨仲夏夜》(峻青)、《济南的冬天》(老舍)等。
  1.3 热爱祖国领袖,敬仰英雄人物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篇目塑造了我国伟大领袖、英雄人物的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屈原、文天祥、方志敏等。这些人物或雄才大略、气概豪迈:或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或独清于世、九死未悔;或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或一贫如洗、忠贞不渝等等。教学时,教师要用领袖的气概去感染学生,用英雄的豪言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敬仰领袖、热爱英雄的情感,使学生树立起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1.4 热爱社会主义,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方面表现在作者对新社会、新生活直接赞美的文章中,如《离不开你》、《春》、《花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另一方面则暗含在作者对不合理的旧风俗、旧制度、旧社会的揭露、抨击的文章中,如《多收了三五斗》、《祝福》、《包身工》、《在烈日和暴雨下》等。
  1.5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的篇目较多。有表现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创造发明的《活板》、《祖冲之》、《张衡传》:有表现延安军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记一辆纺车》;有歌颂人们“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无私奉献的《荔枝蜜》;有颂扬工人阶级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夜走灵官峡》;还有赞美北方农民质朴纯洁、团结向上的《白杨礼赞》等等。
  此外,《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离不开你》中的夫妻情,还有《驿路梨花》、《第二次考试》中深沉浓厚的人性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绝佳教材。
  2 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是前提。常言说:“情通则理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常常板着脸孔、表情冷漠、缺乏激情、没有正义感的老师能教好学生。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真实、激越充沛的情感。只有道德高尚、爱憎分明,对学生满腔热情、关心爱护的老师,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讲课时,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成为作者的代言人)。教师只有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真正把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思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通过语音声调、表情动作的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讲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人在不同的场合、情景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不一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情景的创设,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包括教室环境的布置、教具的使用,甚至包括教师课堂上的仪表、行为等等),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络,并产生“共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电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音乐、电脑课件等)的运用,在课堂情景创设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若运用恰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地运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找准情感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之中,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处境命运,细致深入地去品味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心灵受到震撼,达到教学目的。
  3.1 分析词句,点化情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作者往往要用许多关键性的词、句、段(文眼)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重点分析,点化情感。 如教《记一辆纺车》时,要抓住“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句话,让学生认识、体会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又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抓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和“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旬,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美、歌颂和对革命的期待召唤之情。
  3.2 反复朗读,体味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反复朗读能够深切的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教材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大都用词精当,文句优美,字字玑珠,朗朗上口。如《爱莲说》、《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荷塘月色》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细细品味,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3.3 赏析形象,体会情感。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中学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古今中外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如岳飞、竺可桢、祥林嫂、白求恩、爱因斯坦等,这些形象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极具感染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用形象去感染学生、说服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一些抒情诗词(散文)中,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自己(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或是寄寓了作者丰富情感的山、水、花、鸟、风、云、雷、电等自然景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
  3.4 联系实际,升华情感。语文教学中,单纯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作品)的丰富情感,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人及己,使心灵得到震撼,从“感悟”到“猛醒”,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如《背影》中朴实、深沉的父子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烈日和暴雨下》、《包身工》、《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要让学生接受其中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及作者倾注其间的那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烈抨击和愤慨的情感影响,今昔对比,从而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饱含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教材)、教师、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三位一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诱导下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在心灵深处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步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倾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其他文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约占三分之一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中不少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
期刊
一直以来,语文课总是被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课”,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语文课作为一门主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应有不可轻视的分量。作为语文老师,和学生最直接的接触是课堂。因此,必须抓好课上时间,让学生先爱听语文课,使语文课成为魅力课
期刊
摘要: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语文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①教师的语言应该尽可能通俗易懂,让课文更加鲜活,给人以真实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亲和力。⑦教师巧妙地创设与课文有相似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恰当的轨道。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效果会更好。@在教学和学习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使学生得到规范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运用佳句,长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底线。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1 初读,正确地读、整体感知。学生初接触课文时,让他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或者要求轻声
期刊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笔者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
期刊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本文拟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
期刊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不管是高考、中考或是小考,阅读题的分量都比以前增加,难度也比以前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阅读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法进行了一些
期刊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人师,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
期刊
说起作文教学,每位语文老师都感到头痛。不管老师在课上讲了多少。可学生作文仍不尽如人意。老师辛辛苦苦地把作文改出来,可本子发下去,根本没有多少学生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改变过去那种专由教师评改学生作文的方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能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技能,这对他们提高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除了注重教写法外,还试着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指
期刊
摘要: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获取和吸收英语书面信,息,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从而实现书面交际的能力。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知道学生在阅读中都存在什么障碍,这样老师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调查过程当中,笔者发现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阅读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阅读动机、文化背景知识、词汇量,合作精神、拓展阅读和受到母语的干扰。为此笔者也提出了相对应的教
期刊